云南永善“十二五”实现10余万农村贫困群众脱贫

23.03.2016  11:10

 
  “十二五”时期,云南永善县干群戮力同心、攻坚克难、砥砺奋进,闯出了一条跨越发展的路子,实现破茧成蝶:成功战胜三次地震灾害、成功创建省级卫生县城;“两站”移民4.2万余人逐步发展致富,巩固和解决10.05万贫困人口温饱问题;五年,地方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9.2%、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1%和21.2%……这一连串数字,见证着永善的发展速度。

  “十二五”时期是永善历史上发展最快、变化最大的五年;是46万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多的五年,永善已成为昭通飞越发展的名片。

  短短五年时间,十余万群众走上脱贫致富之路: “十二五”以来,永善着力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工作格局,凝聚扶贫开发强大合力。通过调研把脉找穷因、精准施策开药方、挂钩帮扶促增收、产业扶贫换穷业、安居工程治穷窝、综合发力拔穷根等有效举措,探索出了一条从着眼“治穷病”到着力“拔穷根”的“永善式扶贫”新路。

  “十二五”以来,永善县累计争取财政专项资金2.43亿元,实施整乡整村推进、连片开发和最贫困民族村寨等项目284个,启动马楠扶贫整乡推进提升改造三年行动计划,累计解决和巩固10.05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贫困发生率从2010年的46.5%下降到28.69%。

  “十二五”以来,永善县共争取上级产业扶贫项目资金1200万元,扶持群众种植花椒2150亩、核桃2600亩、脐橙1760亩、枇杷3200亩、魔芋950亩、脱毒马铃薯1100亩、天麻180亩,养殖乌骨鸡9.8万只、半细毛羊3825只、黄牛1383头。全县以花椒、核桃、脐橙为主的经济林果产业群,以魔芋、天麻为主的经济作物产业群,以生猪、牛、羊、家禽为主的畜牧产业群不断发展壮大,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对丧失生存条件,就地难以解决温饱的人群,永善县采取就地就近小规模集中安置和插花安置的方式,按照“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要求,在县内实施易地扶贫开发项目11个,转移安置贫困群众739户2920人,有效解决了“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问题。

  安居工程解决群众住有所居。永善县“十二五”共投入扶贫安居工程项目资金2329万元,帮助2829户贫困群众实现住有所居。

  “十二五”以来,永善县依托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面向贫困群众累计发放扶贫到户贴息贷款1.47亿元、企业生产困难贴息贷款3000万元,有效缓解了贫困群众和涉项企业生产发展资金短缺问题,使2万多人获得了就业或创业机会,帮助1.5万余人摆脱了贫困。

  “十二五”期间,省、市、县110余个挂钩帮扶单位切实把解决群众生产生活困难和促进地方发展作为挂钩扶贫工作的重点和突破口,采取多种措施帮助挂钩联系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挂钩帮扶单位共到帮扶村开展工作4500余人次,1323名干部职工结对帮扶1869户贫困农户。共投入帮扶资金5645万元,为挂钩帮扶的村办了许许多多的实事、好事,解决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诸多难题。

  “十二五”以来,永善县以乌蒙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为契机,争取省级列入项目规划投资6大类98个子项目,总投资逾137亿元。五年来,永善累计投入交通建设资金27.28亿元,新增通车里程899公里,启动昭永公路、国道“213线”永善段升级改造,新建通乡油路171公里,硬化建制村公路526公里。投入水利建设资金11.98亿元,大板厂、营盘水库建设顺利推进,建成田间沟渠827公里、各类水利工程1.8万件,新建自来水处理厂7座,城乡居民饮水安全问题基本解决。投入电网建设资金3.75亿元,建成万和110千伏和7座35千伏输变电站,新建农村输电线路2229公里,改造农村电网户表4.19万户,户表改造率达85%。投入通信建设资金1.01亿元,新建基站701个、光缆1416杆公里,实现移动电话村村通、3G网络行政村全覆盖。争取上级投资27591.5万元,实施农村危房改造20973户、地震灾后恢复重建3629户、修缮加固7239户。12个乡镇集镇主体建设改造基本扫尾,打造88个美丽乡村示范点。

  “破旧篱笆房,下雨淋着床,人无百元钱,户无隔年粮。”这是水竹乡中良子村民小组群众曾经生活的感伤。自2011年以来,水竹乡党委政府积极争取上级投入,整合异地搬迁、以工代赈、民族村寨建设等项目资金980多万元,在中良子实施了特色民居建设50套,户均建成卫生畜厩168平米,新建公路2公里、户间道1.6公里,建成文化广场1500平方米。

  “不是政府关心,我们哪能修得起这么大的房子。”谈起现在的发展变化,村民张富明接连感激地说,“以前我们住的是茅草房、杈杈房,雨天不遮雨、冬天不避风;烧的是茅草,满屋子的灰;坐的硬板凳,吃的是粗粮,坐立都不安。如今,政府不但帮我们建起了新房,还为我们购置了橱柜、茶几、床上用品等家具,条件比以前好的太多了,住起来也安心了。

  云南网记者 杨之辉 通讯员 魏志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