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打造新区健康水循环系统,生活污水全部综合利用不让一滴污水进入洱海
◆本报记者蒋朝晖
近日,一场治污行动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以下简称“大理州”)对洱海流域水生态保护区核心区餐饮客栈服务业开展专项整治,洱海边1800多家客栈餐馆目前已全部暂停营业,接受核查。
为进一步保护洱海,大理州正在加紧建设位于洱海东岸的大理海东山地新区(以下简称“海东新区”)。在新区建设中,大理州着眼不让一滴污水进入洱海,引入先进理念和技术,投入巨资精心打造健康水循环系统,为实现城区生活废水全部综合利用奠定坚实基础。
走进这座傍山而起、初具规模的新城,记者看到:无论在地势最高的山顶,还是紧邻洱海的岸边,不管是办公区域、公共场所,还是住宅小区,到处都有配套完善的污水收集管网和中水回用系统,海绵城市措施、人工湿地等建设也初具规模。
科学编制专项规划
为新区建设提供支撑保障
海东新区面邻洱海,降雨集中,且年均蒸发量远大于降雨量。新区建成后将面临水资源可持续管理和洱海保护的挑战,需要突破性的技术体系为新区水资源长效管控提供支撑。
据大理海东开发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海开委”)总工程师尚榆民介绍,健康水循环系统目前国内还处于探索阶段,没有现成经验可以借鉴,是一项开创性的重大项目。
为确保项目建设规划的科学性、针对性、实效性,大理州依托云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和南京智水环境科技有限公司,精心编制《大理海东山地新区健康水循环系统建设专项规划(2015-2025)》(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在研究海东新区开发建设进程中水资源保护和循环利用的途径上,采取了大背景思考、大范围统筹、大格局推动、大结构调整的技术路线,确保四个安全(水源安全、供水安全、水环境安全、防洪排水安全),实现四个率先(率先实现不让初期雨水进入洱海、不让中水进入湿地、不让一滴污水进入洱海、让每一滴污水变成钱),构建六大格局(水资源保障格局、城乡供水格局、污水处理及资源化利用格局、海绵城市水环境格局、健康水生态保护格局)。
海东新区规划总面积53.89平方千米,整个新区规划人口15万人,规划协调区洱源三岔河水库一、二级保护区5平方千米。规划实施项目主要为城市水源建设、海绵城市建设、污水处理与再生水利用、水系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健康水循环智能化管理五大类。
尚榆民认为,目前已经编制完成的《规划》,将为海东新区的科学开发建设提供支撑和保障。按照《规划》提出的建设策略,通过海绵城市建设有效整合海东新区社会水循环系统和自然水循环系统,初步构建供水、排水、再生水、雨水储蓄利用、景观水体、防洪排涝综合管理控制调度体系,必将最大程度减少新区建设对洱海的影响。
超前建设基础设施
投21亿元实施69个项目
2016年6月,海开委成立了海东新区健康水循环系统构建暨海绵城市建设办公室,从大理州和大理市相关部门抽调精兵强将,全面启动海东新区健康水循环系统构建和海绵城市建设工作。
根据《规划》,海开委建设海东新区健康水循环系统共计实施69个项目,计划总投资21.88亿元。
据大理州环保局高级工程师李宁波介绍,目前,海东新区健康水循环系统的社会水循环项目和自然水循环项目主要工程已全面实施。
大理卫校海绵城市建设示范项目是大理海东新区实施海绵城市工程、构建自然健康水循环系统的试点项目之一,项目总用地约32000平方米。
记者看到,大理卫校校区消防车道透水路面铺装、人行道透水路面铺装、植草沟、景观雨水集水系统、下凹式绿地、广场艺术地坪、生态停车场等主要工程已全部建成投用。
在11#配套小区,李宁波向记者介绍了已建成的小区车库顶板雨水收集利用示范项目相关情况:小区车库顶板防护虹吸雨水收集系统(pds),将高分子防护排(蓄)水异型片上多余的水通过虹吸排水槽排至PPL集水笼,雨水收集面积11000平方米,集水笼容积35立方米,每年可收集雨水约3000立方米。
据了解,新区一南一北的九溪湿地公园、荷叶洲湿地公园及其水系已基本建成。公园总占地300多亩,其中生态河道长5.81千米,湿地水体面积约100亩,具有新城区排洪、生态治理、生态景观和雨水储蓄利用等多项功能。
目前,新区已完成健康水循环及环保城市建设项目工程投资18亿元,实现新城区9个排污管网全部接入环洱海截污干渠,建设同步推进8类管网工程349.3千米。海开委正在加快推进中水回用、再生水利用及综合管网、雨水收集调蓄利用配套工程建设。
着力打造数字平台
为精准管理提供科技支撑
海开委清醒地认识到,在水资源的自然循环和社会循环的二元循环框架下,水的社会小循环对水的自然大循环造成干扰。如果干扰度超出了自然大循环可承载的范围,就无法形成水的健康循环。海东新区在构建健康水循环系统过程中,必须采用最先进的技术实施精准管理。
在加快推进海东健康水循环系统硬件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海开委坚持通过强化环保巡查和打造智能管理(调度)系统来两手抓管理。
在强化环保巡查上,由环保派驻办、综合执法局、巡逻中队组成的环保巡查队,实行全年365天全方位、全天候不间断巡查工作机制,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死守截污底线,确保一滴污水不进入洱海。
同时,海开委引进先进技术,精心打造大理海东新区健康水循环智能管理(调度)系统。
据了解,《大理海东新区健康水循环智能管理(调度)系统实施方案》得到大理州发改委、州环保局的批复。健康水循环智能管理系统目前已完成招投标,项目已进入实施阶段。
记者在位于海开委办公楼的海东新区健康水循环智能管理(调度)中心看到,只需操作人员轻点鼠标,墙上大屏幕就能清晰显示监测子系统、社会水循环系统、自然水循环系统、实时模拟及调度子系统的最新情况。
据负责海东新区健康水循环智能管理(调度)系统技术研发的南京智水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国顺介绍,系统不仅可用于实时监控区内水资源配置的动态过程,更能根据所搜集的数据对区内未来一段时间社会水循环和自然水循环的演变趋势做出预测,从而制订相应的调度方案,以实现新区水资源的长效科学管理。
据了解,健康水循环智能管理(调度)系统有望今年6月底建成投运。
血脉连通才有活力
赵娜
木桶定律告诉我们,一只水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它最短的那块木板。
我国有400多个城市缺水,其中100多个严重缺水,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而现代城市要想长远发展,必须根据水资源这块短板来确定城市化的规模和城市发展战略。
海绵城市应运而生。它也被称为“水弹性城市”,即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但是雨水是老天爷赐的,量多量少城市并不能控制。即便全部有效收集起来,对日新月异的城市发展来说也是杯水车薪,还要着眼于社会水的循环利用。
云南大理海东山地新区设计之初就把自然水和社会水循环系统相融合,打造健康水循环系统。这样不仅可以实现“以水定城”,还减少了流入洱海的污染源,使这颗高原明珠得到进一步保护。这一理念值得更多地区借鉴。
水是城市的血脉。古人往往择水而居,因水兴城,倚水而生。以前,很多地方走了弯路,在发展过程中把水的空间给挤占了,后来受到了自然的惩罚。因此,要总结教训,人和水要各安其位、各行其道。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城市血脉的连通,城市才能葆有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