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云南水利“十二五”系列报道之二 创新释放“水”活力

15.04.2016  09:20

 

经过治理后的水库水质得到提升。 本报记者 雷桐苏 摄

一条条沟渠纵贯云岭,浇灌出丰收的田野,滋润着人们的生活;一座座水库碧波荡漾,点缀着七彩云南,带来发展的希望。“”在云南,井然有序。

十二五”期间,云南水利建设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热潮,大批水源工程竣工润泽云岭大地,民生水利、水生态文明建设硕果累累。同时,以激发市场活力,有效解决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改变农田水利工程普遍存在的重建轻管,水价形成机制不合理,水利工程运行机制不健全等深层次矛盾的一项项水利改革更深刻改变和影响着全省水利发展的现在和未来。

看变化

完成水利建设总投资1466亿元,是规划目标的115%

建立1.4万个农民用水户协会,参与农户超过100万户

207万件农村小型水利工程“有人管、费能收、坏能修、长运行

说成绩

水权分配、农业水价形成、社会资本参与、节水奖励和精准补贴、群众全程参与、工程管护、节水减排合同管理7项机制,得到了国务院、水利部和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走在了全国前列

两手发力 破解资金难题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云南的发展离不开水。

2011年,中央出台1号文件聚焦“水利”,省委、省政府迅速行动,全面实施“兴水强滇”战略,大气魄谋划水利,大手笔投入水利,大规模建设水利。

巨额水利建设资金从哪里来?完全依赖公共财政资金投入不可能。于是,在采取按国有土地出让总收入5%计提专项水利资金、加大水资源费征收并全额用于水利建设、烟草反哺水利、新增水利专项贷款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拓宽融资渠道的同时,用改革的办法、创新的措施鼓励社会资本投入水利的建管和运营,让政府和市场“两只手”共同发力,迈开深化水利改革的坚实步伐。

2014年下半年,按照“先建机制、后建工程”的要求,恨虎坝灌区探索多渠道筹措资金,引入社会资本和市场主体参与农田水利建设和运行管理,改变政府大包大揽的建管模式,解决传统模式投入不足和效率不高等问题。项目总投资2700多万元,新建泵站、铺设干支管道、田间管网、配套田间计量设施、用水自动化控制系统,实施微灌高效节水灌溉,其中骨干工程由政府财政投入2100万元,田间工程采取向社会公开招标方式引入社会投资646万元。一年多来,良好的运行机制和完善的工程体系相互配套、相互促进,实现了各方共赢,一面是农民种地更加轻松,一面是社会资本投入年收益率达7.8%~9.8%,企业投入获得合理回报。

为让水利投入稳定增长,云南全力支持社会资本成为水利建设的“生力军”。出台了《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运营管理的意见》,以不损害农民利益为前提,以群众、企业和政府各得其益为动力,放宽市场准入,拓宽参与方式,保障业主权益,简化审批程序,建立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投资环境和合理的投资收益机制。并通过先机制后工程、先服务后引导、先投入后受益、先节水后用水的途径,大力吸引社会资本。

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云南省在坝区引入社会资本1.85亿元,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8.5万亩,群众全程参与山区民生水利工程建设达136万人次。

十二五”期间,在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和谐共振下,云南水利建筑投资规模空前,累计完成水利建设总投资达1466亿元,是“十二五”规划目标的115%,是“十一五”期间全省水利投资410亿元的3.5倍。

相关阅读:

聚焦云南水利“十二五”系列报道之一 积蓄水源润云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