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工程让我们生活更幸福

02.02.2016  11:44

编者按:过去的一年,我州各级党委、政府不断推进民生工程建设,帮助人民群众改善居住、生活、出行条件,通过一系列的民生工程建设,有力地推进群众幸福生活指数提升。在春节来临之际,我们的记者奔赴各地用镜头记录了民生工程惠及群众,群众喜迎新春的景象。通过这些报道,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民生工程让人民群众生活更幸福。

 

搬出大山后的幸福生活

 

新春佳节来临,南涧县委宣传部的干部来到挂钩的搬迁扶贫户李罗宾家进行走访慰问,并给他家送上新春的祝福。

以前我们住的是土坯房,要是下一天一夜的雨可能就进不去了。最严重的还是缺水,一年到头,光是花钱从县城拉水供人畜饮水就有9个多月。”坐在村民李罗宾新盖好的三层楼新家里,他向记者介绍起他们家的居住条件巨变。“在党委政府关心下我们搬出干旱山区,生活是一天比一天幸福!

对于长期生活在山高坡陡、水源缺乏、饮水困难的南涧县南涧镇南街社区马鞍山村的李罗宾等17户、65人干旱山区群众来说,搬迁到县城城郊是终生难忘的大事。

2014年初,他们如期住进了县委、县政府在县城城郊西为他们统一修建的生态新社区,李罗宾一家和其他村民一道彻底告别了昔日恶劣的生存环境,集中居住到了交通便利、基础设施齐备的县城城郊,住房由过去的土房、危旧房变成了现在的砖混结构“小洋楼”,人均住房面积近40平方米,户均宅基地达到了150平方米,实现了通水、通电、通路。

2015年,南涧县紧紧抓住国家和省、州加大易地扶贫搬迁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政策力度以及被列为全省示范县的良好机遇,围绕“2015年启动、2016年重点突破、2017年全面推进、2018年扫尾完善”的总体目标,实施“39311”易地扶贫搬迁行动计划。通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推动人口、产业、公共资源的聚集,农村住房安全性大幅提升,居住条件明显改善。[特约摄影师 白家伟 摄影报道]

 

 

我们搬进新居了!

 

弥渡县密祉镇莲峰村委会巡捕村一农村危房改造工程项目受益户喜搬新居,亲朋聚在一起跳起花灯庆贺。

弥渡县把解决城乡困难群众住房问题作为关注民生的大事来抓,近年来全县公租房建设工程、城市棚户区改造、农村危房改造、抗震安居工程等项目工程的推进力度进一步加大。2015年,该县完成公租房建设1700套,新开工200套,启动1500户城市棚户区改造工程。完成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拆除重建3100户、修缮加固2000户,完成200户特困户住新房工程。2016年,该县计划全面启动26个搬迁新村、14个搬迁提升改造村、1100户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计划完成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拆除重建7900户、修缮加固4000户,其中特困户住新房790户;计划完成362户公租房建设。[特约摄影师 李武华 摄影报道]

 

 

好政策助我家盖起了新房

 

李泽文家的新房已进入粉刷装修阶段。

1月29日早上,永平县冬雨丝丝,寒意袭人。而此时,杉阳镇金河村下河村民小组李泽文正和家人热火朝天地搬运沙子,准备装修刚刚建成的新房。“党的政策好,各级干部帮忙,不到3个月就帮我建起了新房。现在像我这种情况的农户已经有15户了,越往后会越多。”李泽文一边指着刚建成的两坊共6间新房,一边连连说好。

家住杉阳镇金河村下河村民小组的李泽文一家,是昌宁“10·30”地震中的重灾户,含辛茹苦建盖的主房和厢房在这次地震中严重受损,一家四口无法居住,急需拆除重建。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李泽文起早贪黑,建起了“安乐窝”。

昌宁“10·30”地震,共造成永平县杉阳、水泄、厂街3个乡镇,金河、松坡、瓦厂、界面等10个村委会受灾,全县受灾9416人,紧急转移安置825人,民房直接经济损失4480万元。地震发生后,永平县根据省州党委政府关于昌宁“10·30”地震永平县灾后民房恢复工作的安排部署,科学规划,人财物精准扶持,合力推进震区民房建设。全县626户3757间一般损坏的民房正紧锣密鼓修复加固,有望在6月底前完成,327户1956间严重损坏的民房恢复重建,计划在12月底前全面完成。[特约记者 杨福军 通讯员 蒋艳红 摄影报道]

 

 

大桥建起后我们出行方便了

 

买年货的市民从新建成的龙溪大桥通过。

以前,我和家人出行都要绕道黑龙桥,不仅麻烦,还浪费时间,如今可以通过龙溪大桥迅速把小孩送到学校,去医院看病、去菜市场买菜也能节约不少时间。”河畔阳光住户李小冉告诉记者。

2月1日,记者来到龙溪大桥,只见大桥西边,很多市民站在桥头人行道上不时驻足停留。崭新的标识标线、宽敞的车道、整洁的路面,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退休工人陈辉告诉记者:“自大桥通车后,我几乎每天都要过几趟新大桥,确实太方便了!到龙溪路买菜送娃娃比以往节省了一半多的时间。

的哥刘师傅告诉记者,随着龙溪大桥的开通,西洱河上几座大桥的车辆分流效果也有所体现,跑起车来也通畅了。

龙溪大桥于2014年1月正式开工建设,由大理城市建设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出资修建,总投资约4000万元。2015年12月30日,大桥通车。该桥总长144.5米,主拱净跨50米,桥宽24米,净空高度5.5米,双向四车道,两侧还设有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整座大桥定位为民生大桥、景观大桥、文化大桥。[本报记者 赵子忠 摄影报道]

 

 

综合管网工程:保护洱海  提升城市品质

 

2月1日上午,记者来到洱河北路的城市综合管网工程施工现场,虽然临近春节,这里仍是一片繁忙施工景象。

近年来,随着下关北市区、感通片区、大理古城片区城市建设快速发展,人口规模不断增加,污水产生量日益加大,由于下关北片区排污设施不完善,大量污水排入西洱河,进入洱海水体,对洱海水质造成污染;加之雨水管网管径偏小,遇到短时强降雨时不能及时排水,在局部地段形成内涝,严重影响了居民的正常出行。结合当前洱海保护治理面临的新形势,为切实解决大理市城区北片区排污截污设施不完善、市政路网不畅通、西洱河沿岸的内涝严重等问题,进一步改善洱海水质及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更好削减洱海入湖污染负荷,满足洱海保护和大理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州市党委、政府决定启动大理市综合管网(兴盛桥至天生桥段)工程,并于2015年10月8日正式启动。大理市综合管网工程施工时间为2015年10月8日至2017年6月8日,共20个月。施工路段为洱河北路泰安桥西匝道口至滨河公园(老花鸟市场)段、滨河公园至龙溪大桥下行道。

据了解,通过该项目的实施,将使下关北片区排水基础设施得到显著提升,避免污水排入西洱河进入洱海,减少洱海污染负荷;将洱河北路全线贯通,提升道路品质,为居民、游客出行提供便利的交通条件;同时,也使绿化景观在功能使用和景观效果上将得到极大的提升。[本报记者 赵子忠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