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花开新时代】茸芭莘那:让每一天都色彩缤纷

17.03.2018  16:52

  在全国政协委员、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民族文化工作团演员茸芭莘那眼中,家乡人民唱的山歌像他们的心灵一样质朴,像奔腾的怒江一样欢畅。她唱着外公教的普米族民歌走出怒江大峡谷,走上了更宽阔的舞台,但她的心和目光却从未离开家乡兰坪。

  每年家乡民族节庆的演出活动,她一个也没落下;家乡的点滴变化,因为移动互联网的连接,随时呈现在眼前。

奔腾的怒江 网络图

  横断山,路难行。翻不完的高山,走不完的险路,曾是当地群众心中深切的痛。茸芭莘那说:“到乡上没有路,要走上一整天。途中能拦到一辆拖拉机搭个车,简直是种幸福的感觉。”打破高山深谷的阻隔,与外界连在一起,是普米族群众长期以来最为迫切的愿望。这些年来,兰坪的公路建设有了很大变化,现在正在修高速公路,还要建设机场。去年春节,回老家河西乡三界村走亲戚拜年,车子直接开进了村。她发现不少新建的农家小院里都停着小汽车,这说明路好走了。

  变化不止这些。有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在乡里看病可以报销大部分的医药费;实施14年免费教育,贫困家庭孩子不会再因贫辍学;电脑手机普及,现在村民买菜也用上了微信支付;村里还组织了合作社,发展青刺果、重楼和蜜蜂养殖等特色农产业。

  逐渐富起来的普米族乡亲,更为看重对下一代的教育,愿意为孩子读书花钱了。一些年轻人不但走出了怒江,更走到北京发展民族特色餐饮。“比起有了房子、车子,这些思想观念的变化更令人高兴。

  谈到普米族未来的发展,茸芭莘那说,“”的阻隔正在消除,面对高度同质化的现代社会,彰显特色对少数民族发展更为重要。尤其是对具有独一无二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的家乡来说,实现更好的发展,离不开本民族文化这个根。期待有更多普米族年轻人热爱、传承和弘扬本民族传统文化,抓住国家实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好机遇,让普米族文化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展示出独有的魅力与价值。在努力追逐幸福梦想的路上,让每一天都色彩缤纷。(记者 刘晓颖/文 顾彬/图)

  早春时节,记者来到普米族聚居的宁蒗彝族自治县新营盘乡新营盘村委会牛窝子村民小组采访,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散发着浓郁民族特色的普米山寨美丽画卷:家家户户的住房被普米族文化元素点缀、自来水通到了各家各户,过去威胁村民安全的窝稿大河得到了治理,普米族的火塘燃起红红的火焰。

  “全村共有231户,706人,全部是普米族。”牛窝子村民小组组长胡海青介绍,牛窝子是全国最大的普米族聚居村组。近几年来,村里通过实施普米族整族帮扶和三峡集团帮扶项目,使“牛窝子”变成了“金窝子”。

  今年40岁的胡永,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记者来访时,看到胡永一家人已经住进了新房。“2016年2月动工,一共修了3间平房,去年4月就入住了。”胡永感激地说,能盖起新房子,全靠党和政府的好政策和三峡集团的帮扶。

  胡永虽然行走都要靠拐棍,但他身残志坚,利用三峡集团的4000元帮扶资金,建起了一个100平方米的蔬菜大棚,培育起了稳定的脱贫致富产业。

  牛窝子村民小组的群众饮水一直十分困难。去年以来,村里通过实施人畜饮水帮扶工程,从2公里外的地方引来水源,建起6个水池,让自来水通到了家家户户。

  窝稿大河从村边经过,每年雨季都会暴发洪水、泥石流,严重威胁着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去年以来,村里通过实施窝稿大河治理工程,消除了安全隐患。

  “村里通过实施民居改造、人畜饮水、河道治理、产业发展、文化活动场所建设、环境卫生治理等8大帮扶工程,促进过去贫穷落后的普米山寨发生了深刻变化。”看到牛窝子发生的巨变,宁蒗县扶贫办普米族干部熊德鼎深有感触地说。(记者 李秀春 和茜 康平)

 

 

  普米族是云南省特有民族。全国普米族总人口为42861人(2010年),居于云南省的有42043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北部高原的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和宁蒗彝族自治县,少数分布于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永胜县,迪庆藏族自治州的维西傈僳族自治县、香格里拉市,临沧市的云县以及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的盐源县、木里藏族自治县,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九龙县等地。

  普米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也有人认为语支未定。普米族生活在一个多民族的环境之中,大多兼通彝族、白族、纳西族、汉族等几个民族的语言。普米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普遍使用汉文。

  普米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大过年、大十五节、绕岩洞、转山会、尝新节等。大过年是普米族最隆重的节日,一般过3天至半月。(摘自云南民族宗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