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增出席首届“民族文学繁荣发展与文化多样性”高层论坛

03.11.2015  18:03

10月31日,首届“民族文学繁荣发展与文化多样性”高层论坛在春城昆明开幕,原中共云南省委副书记、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委员会主任、中国文联丹增副主席出席此次会议并讲话。此次会议为期两天,由云南民族大学主办,民族文化学院承办。

丹增在论坛上说,我国社会经历了三大转型时期,一是1949年至1950年建国时期的社会大转型,在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斗争,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二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社会大转型,我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现全党工作中心向经济建设的转移,实行改革开放,开辟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推向前进。三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社会大转型,党在历史的新时期,大转型的核心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当今时代,世界格局多局化,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中国不光要成为经济大国,更要成为经济强国,关键的问题是,经济发展了,一定要有文化软实力,要让中华文化有魅力。因此,今时今日,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发展,到了非常好的时期。

丹增说,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方面,少数民族文学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民族院校来说,开掘、整理民族文学资源,推进民族文学创作,开展学术批评与研究,弘扬民族文学精神,促进民族文学的繁荣发展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丹增认为,此次论坛对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众多专家学者围绕“民族文学繁荣发展与文化多样性”的主题,探索适应新时期民族文学理论研究与创作实践的新路向。为民族文学、文化的学术争鸣和理论建设提供了良好平台,为保障我国文化的多样性、多向度共同发展提供了丰富资源,为中国民族文学在全球文化多元一体的挑战下更具优势竞争力提供了有效依据。

据了解,云南民族大学作为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教育部与云南省人民政府共建的综合性大学,是研究民族问题和民族关系、民族人才培养、民族文化传承、民族艺术研习和民族理论与政策研究的重要咨询基地之一,为民族文学的繁荣发展与边疆地区的和谐稳定做出了突出贡献。

据了解,承办此次会议的云南民族大学民族文化学院特色鲜明,该院的“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是云南民族大学最具有优势和特色的学科,由12个语种组成的教学科研团队实力雄厚,成果丰硕,云南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和跨境语言文学教学研究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该专业1956年开办至今,现已发展为藏语、彝语、拉祜语、傣语、景颇语、佤语、傈僳语、纳西语、壮语、苗语、哈尼语等11个民族12种语言文字的本科专业,是全国民族院校开办语种最多的学院。学院办学近60年来,共培养12个语种的双语本科、硕士研究生6000余人。

据介绍,2014年9月民族文化学院被批准为“国家民委双语人才培训基地”和“民族语言文化人才培养基地”,与15个民族州、市、县签订协议培养双语人才,2015年先后在迪庆、麻栗坡、澜沧、耿马等地举办藏汉、苗汉、壮汉、拉汉、佤汉双语人才培训班,近期与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合作,共同举办全国彝汉双语法官班。受到云南省民委、教育厅和各民族地区政府的高度评价。多年来,为民族团结、边疆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2009年被国家人力资源部国家教育部表彰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

首次举办“民族文学繁荣发展与文化多样性”高层论坛,极具开创性,是实践中国多民族文学新型关系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强力助推。此次会议的主题包括:少数民族作家文学与文化多样性;少数民族口传文学与文化多样性;民族文学跨文化研究。

出席此次会议的还有天津市文联主席、原南开大学常务副校长陈洪教授,云南民族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李光明教授,云南中医药学院党委书记杨建军教授,云南民族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王德强教授,以及中国社科院刘亚虎教授,中央民族大学民族文学研究所赵志忠教授等来自北京、天津、四川、湖南、湖北、甘肃、宁夏、青海、沈阳、安徽、河南、广西、云南等13省区的全国30多所院校和研究机构近一百名专家学者,还有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云南财经大学,云南中医药学院、昆明理工大学等在昆高校,省内的大理大学,云南民族出版社,红河州民族研究所,红河学院,曲靖学院,滇西科技师范学院等高校及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齐聚云南民族大学雨花湖畔,共同探讨当今少数民族文学文化的繁荣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