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民政厅驻新华村扶贫工作队民情日记

19.04.2016  09:43

 

之一

脱贫工作时不我待

葛茂林

 

2016年2月19日早晨8点整,云南省民政厅驻村工作队一行12人带着厅领导的嘱托和全厅同志的深情厚谊,乘坐大巴向千里之外的沧源县岩帅镇进发,历经20多小时的车程,终于来到了岩帅镇,简单就餐后就分成两组赶赴新华村和中贺勐村,一个小时后我们组来到了目的地新华村委会,抖落一身的疲惫,欣喜地回房整理床铺,算是安家落户了。

一个月以来,工作队不敢有丝毫怠慢,沉下心思认真学习,掌握相关政策,集聚精会神参加培训,认清目标任务,深入每家每户调查,了解真实情况。结合村情民情实际,研究制定脱贫方案,为有力推进工作落实,制定任务分解实施计划表,实行任务倒逼、工期倒逼、时间倒逼和挂图作战,营造了人人想扶贫、个个为脱贫的氛围。

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蓝图已绘制,脱贫攻坚大会战的号角已吹响,军令状已立下。开弓没有回头箭,作为工作队长既感到了肩上担子重压力大,同时又感到动力十足。看着乡亲们一张张真诚期待的面孔,看着乡亲们不知疲惫劳作的场景,看着队员们为了乡亲们脱贫致富不分昼夜辛劳的身影,我深知乡亲们为的是实现脱贫的梦想,队员们为的是立下的誓言。脱贫致富的种子已经种下,我将带领队员悉心培育、细心浇灌、精心管理。也许过程中会遇到暴风骤雨和艰难困苦,但我们一定会用真心、用爱心和责任心去呵护它,就算是付出所有,也一定要让它开花结果。
      佤乡脱贫小语 :千里之外,人在岩帅。远在他乡,丝丝忧伤。乡亲微笑,似回家乡。青山绿水,开怀纳笑。佤山美酒,醉斟醉饮。亲人情浓,美意浅尝。脱贫攻坚,党政决心。队伍虽小,责任重大。责扛肩上,脚进千家。政策记胸,家喻户晓。老少齐心,日月换天。建成小康,感谢党恩。

 

 

之二

饱怀深情倾心书写

冉  江

 

新华村扶贫工作队,充分发挥单位资源、个人资源和个人特长,全面开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扶贫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上下联动、横向互动,需要群众充分认识脱贫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壮举,是党和国家对全国贫困群众的关心爱护。当前各级要求将扶贫精神传达到全体贫困群众,这就要求宣传工作深入人心,要让群众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变让我富为我要富,积极投入到脱贫致富的工作中去。我向葛队长提出为新华村及镇上其他村书写脱贫宣传标语的想法。队长一听说:“好呀,写宣传标语是我们对群众宣传脱贫致富政策方式之一”。当即向镇杨文权书记和镇长电话报告,书记、镇长高兴地说:“我们工作队有这样的人才为镇加大扶贫宣传太好了,我们安排田副镇长对接落实此事”。

第二天便安排工作车来村接我,村到镇的道路还没有硬化,是泥土路,我们的车扬起尘土,象一条长长的巨龙盘旋在群山峻岭中,只有18公里的路程,整整用了近一个小时,到达镇政府大门口时,田副镇长早已到门口等候了。握住我的手说:“要辛苦你了,花钱都请不来呀!谢谢!”,我说:“我是扶贫工作队员,也是岩帅镇新华村人呀,为群众做好扶贫宣传也是份内的事呀,也是扶贫工作的一项内容”!田副镇长说:“先休息吧,明天再写吧”!我说:“没事,先到五金店购买油漆、排刷及水平尺等书写工具和材料”。

一切准备就绪后开始了艰难的书写,书写宣传的场所要写在村里、公路边,关键要醒目,内容要简炼、朗朗上口。到了一个组的路边有30米长3米宽的堡坎,又是在村的道路旁,太合适不过了,但全石块且凹凸不平,公路与堡坎之间还有80厘米宽的水渠,写120×90厘米见方的字“小字好写,大字难写,主要是间架结构难以掌握”,书写难度太大了。此刻我有点心虚了,主要是写油漆书写大的黑体字且不平整,自己是第一次在户外用油漆写广告字体,没有十足把握,自己虽爱好书法,但是是在纸上写,当时还真有点想打退堂鼓了,但一想,自己曾经是一名在部队服役18年的军人呀!又是主动请战的,脑子里呈现我们佤族同胞们脱贫致富期待的眼神,脑子里只有一个字“”。我们到村借来了梯子,调和好红油漆后驾驶员小赵扶着爬上去,站不稳不说,加之梯子的横扛又细,脚的受力面积太小,一会脚掌疼痛难忍。书写的难度实在太大,先大概写出字的整体结构,然后反复刷,因凹凸不平,书写过程中要做到笔断意不断,真体会到有时像冲浪(一高一低)、爬坡(一上一下)、开车(车轮一边高一边低,俗称单边)、弹跳(从梯上)。不时引来群众观看并发出感叹声“写得太好了”,我说:“还不行,谢谢鼓励”!有时没写好,要用汽油洗掉重写,小赵说:“冉老师,差不多就行了”!我说:“写好点,老百姓看着舒服,更好记住,同时也体现我们省民政厅扶贫工作队队员的工作态度和标准”。一个字写下增10多分钟左右,19个字(因为没法打格子,完全凭感觉不能做到一气呵成,写不好的地方还要用汽油来擦掉改过来,)足足写了近4个小时。终于舒了口气,此时才感到全身酸疼,稍做休息,出发赶往中贺勐村时已是中午一点半了,在村委会简单吃了点午饭,又开始写,写好后马不停蹄到贺勐村书写,写完已是下午五点半,驾驶员小赵说:“是不是回镇上了,明天再写”,我说还有那个村,他回答:“坝岭,这里去还有30多公里”,如果明天从镇上去还得折返60多公里,我不加思索地说:“马上出发,如果天黑了我们就用车灯照着写”。盘山的村级公路用了一个多小时赶到坝岭村委会,马上开始书写,还好借着路灯,以皮卡车为梯,晚上9点半钟写完,此刻才感到十分饥饿,体力不支了,小赵已到村委会煮了2碗面条,狼吞虎咽吃完,趁着夜幕往镇上赶,不知什么时候我睡着了,只听:“冉老师,冉老师到了”叫声,我睁开眼一看到镇政府了,再一看时间已快凌晨12点了。此刻小赵心痛地说:“冉老师,要不休息一天再写吧,这样你太累了”,我说:“各级要求宣传工作要及时开展,要深入到群众,时间不允许呀,坚持吧”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马不停蹄书写。真不容易,为了达到较好的效果,记得在上村烤烟房石棉瓦房顶上写时,石棉瓦断了,还好反应快,没掉下去,还有一次更险,茶场的墙壁与公路之间有2米宽, 3米深,用梯子搭上写,梯子是老百姓自己做的不是很牢,担心断(木质密度低,加之年久)开始的确紧张(算是小高空作业了,没有任何防护),写一个还要下来移梯子,慢慢麻木了就不怕了。写到天黑后就用车灯射着写(写到晚上10点钟,写到最后一个字时,已经连续写了14个小时了,加之没有吃晚饭,体力不支,在退回的过程中,脚踩空,差一点掉下去,幸亏有部队多年锻炼,反应及时趴下抱住楼梯才幸免掉下去,当时心都快跳出来了。回到镇上又是凌晨12点半,本想到镇上后吃点东西,但趟下不知不觉睡到天亮,醒后才倍感饥饿难耐。

就这样写了15个村,往返乡村行程500多公里,共17条标语。在这过程中我在工作群里向队长及队员随时报告书写情况,葛队长十分关心,反复强调安全第一。回到村里,大家异口同声,冉大哥你又黑又瘦,是佤族哥了,队长握住我的手久久没松开,饱含深情说“辛苦了”。我说“这也是我们扶贫工作之一,能为老百姓做事,为他们留下点精神财富,苦点累点,值了,只要有需要,还会继续书写……”。

 

之三

已经不怕了

石泉泉

 

来新华村已一月有余了,还记得来前忐忑的心情、离家的忧伤还有小小的期许。漫长颠簸的路途使那些不安、忧愁、期待都被一道道弯给甩走了,只剩下无尽的沉默。走进新华村时,经过错落有致的一栋栋房屋后,映入眼帘的是道路旁一簇簇竹林,紧接着村委会入口处用竹子搭建的支架挂着鲜红底色的对联,那是为庆新春所挂的吧,心里想着就见到村委会两层小楼了,村支书带领着村干部在楼前热情地接待我们,夜晚佤族优美的歌声和热闹的打歌都让你有一种身处在怡然自乐的田园生活中。看着青山、新楼,感受着喜气、热情,呼吸着新鲜空气,本来沉寂的心开始活跃起来,脑中闪过:一切没有那么糟吧。带着好奇心第一次入户走访开始了,记忆最深的还属竹楼,走进屋中,风从四面八方钻进来,光线弱弱地伴着风一起进来,竹楼良好的通风也不能让烟子散去,它与印象中的傣家竹楼大相径庭,这样的居住环境称不上舒适宜人。而村中道路也如来时那样坑洼不平,来到这儿没多久就下雨了,没几天就听说旁村的一小伙夜晚骑摩托车摔下山,没有得到及时救助而死亡。回想到工作队冒着雨乘坐面包车入户时,面包车左右摇摆、上下抖动、不时还打滑的场景,就浑身冒冷汗,真怕如那小伙一般翻车滚下山。对大部分女生来说,有那么些小动物很不可爱,夜黑风高正是某鼠出没觅食之际,穿梭在田地中的沙沙声让我全身颤栗,漆黑肥硕的身体出现时,忍不住地想跑,心中甚是怕。面对厨房中火塘无力感再次升起,屋中弥漫着烟雾并时刻攻击着眼鼻,好似在驱赶外来入侵者,慌忙地逃离让一旁的村民笑了,我也尴尬地笑了笑。

来到这儿,听到的最多的一个词是“克服”,无论去到哪儿,哪儿的村民都会跟我们说:“我们这儿条件不好,克服下。”说着他们还把自家最好的美食、美酒拿出来给大家品尝,村民这份质朴善良是多么的可爱啊。虽然这里条件艰苦并且进山路途曲折,但是这里不缺美人、美酒、美食、美茶、美歌、美舞和美景,因此只是短短的一月工作队的我们都融入了新的大家庭。为了这个大家庭,我们克服客观困难,与村干部们坚定信心谋脱贫、凝心聚力奔小康。作为其中一员,我是多么的荣幸,能与大家一起为美丽乡村的建设贡献自己一份力量。

 

之四

细品贫困从心做起

沈林林

 

不可否认的是,刚结束假期,整个人都是浮躁的。其实准确地说,这种浮躁更多的是来源于某种不安。这种不安是临近下乡扶贫,不知自己的工作能力能否胜任,能否为新华村民的生活带来突破性的改变,让他们摘帽出列,担心离开时没有自我要求的那种内心坦荡;这种不安是我要离开刚刚适应的环境重回农村,那个让我自身情愫顿时复杂的地方,担心自己不能适应,影响工作。

一路颠簸,始料未及,新华村远比我想象的更为贫穷,这种贫穷在优美的环境、闭塞的交通、热情的村民等不同图景的映衬下让人看了刺眼,想起痛心。这里与我以前服务的农村差别之大,大到让我找不到两个农村的相同之处,我无时无刻不在焦急地思考如何入手。

工作队今年任务重,工作要求高,在工作过程中逐渐发现自身在材料写作方面存在短板,这种不安和焦急更加的强烈。从小事入手,从细微之处做起,俯下身子,多向别人学习,多下功夫,踏实按照脱贫攻坚工作实施方案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在工作中学习锻炼,努力提高自身工作能力和素质,这是化解不安和焦急的最好办法。

一个月来,我感受了四季的变换,从冬日到春天,从雪落看花开。纵然是颠覆性的环境差别,我也能感知到两个不同地方的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相同渴望。他们的连同我自己的渴望让我深知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多么的重要,我慢慢发现,我于细微处所做的努力能使他们离自己的渴望更近一些。脱贫攻坚的动力来源于设身处地的感知,也来源于对美好生活渴望的趋同。负重前进,我想为脚下踏的这方土地尽我力气。

短暂而丰满的一个月让我感触颇多。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将继续严格要求自己,守纪律,抓作风,勇于担当。并不断加强学习,提升自身素质。向同事学习,向群众学习,熟悉业务范围,工作内容和新华村贫困状况,多思考解决问题困难的方法。在工作过程中踏实认真,迅速进入状态,找准姿势,投入到工作中,把领导安排的各项工作认真完成,提高工作主动性,努力实现角色转变,“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梳理简单且不够规整,但是细微的感情却慢慢堆砌。我发现这片土地于我,正如原西于孙少平一样“是的,你曾打开窗户,让我向外面的世界张望。你还用生硬的手拍打掉我从乡里带来的一身黄土,把你充满炭烟味的标志印烙在我的身上。老实说,你也没有能拍打净我身上的黄土;但我身上也的确烙下了你的印记。

 

之五

真情面对 发挥所长

秦俊伟

 

      2月20日晚,我们扶贫工作队一行从昆明抵达临沧市,我们10余人在市里落脚一晚后马不停蹄的奔赴我们的工作地新华村。

      初到沧源,最深的印象就是道路异常“艰险”,从市区到镇上,再到村里,一路的颠簸,晕车导致我上吐下泻。汽车行驶了近5个小时后终于到了村委会,村支书陈忠带领村组干部十几个人早早就在这里迎接我们工作队,非常热情,可以看得出来村里的人是打心里希望我们队伍尽快到来帮助他们,此情此景让我心里也有了一些变化,很感动,身体的不适也缓解了很多。之后在我们工作队长葛茂林主持下跟村干部开了个见面会,大家互相介绍认识,气氛一下子热闹起来,有说有笑。都说佤族老乡热情好客,果然名副其实。

      我们工作队就住在村委会,由于条件有限,都是几个人住在一个小单间,而且还闹了不少笑话。床太短,导致睡觉只能把脚露在外面。蚊虫叮咬,大部分队员皮肤过敏红肿。饮用水含沙太多,大家开玩笑的说时间久了要得“肾结石”。其中种种的艰苦困难大家都在慢慢的适应克服,但是跟摆在眼前的工作任务比起来,这些困难就已经不算什么了。

      新华是沧源县比较贫困的村落,人口702人,7个村民小组,基本是一个组一个山头,交通基本靠走。我们初到这里,首先入户了解民情。在葛队长的带领下我们经常入户到深夜,基础统计工作持续了近2个星期之后基本完成。热情的佤族老乡经常邀请我们工作队“打歌”,男女老少齐聚一堂,欢乐融洽,这在高强度的工作之余给了我们一些娱乐放松的机会。

在这里印象最深的就是佤山人的热情跟“贫困”,入户的时候经常见一家五六个人住在一个棚屋里,在我看来如果没一些现代化的家电,基本就是属于原始社会的聚居形式。屋子中间有火塘,煮饭、烧水、取暖基本都靠烧柴维持,屋子里烟雾很浓,我们一度被熏得跑出屋子“透透气”。在这里的一个月,逐渐地了解了新华村的大体情况。道路交通太差是首要问题,其次是产业发展滞后,农户种植技术落后,和外面市场连接不够,茶叶、坚果、核桃等农特产基本是广种薄收的状态,信息也非常落后,除了电话能打,电信宽带只有村委会和学校联通。

      由于我是康复辅具中心的职工,属于技术岗位。跟机关的队员在一起工作起来压力倍显,大部分的文书沟通工作做起来有些吃力,但既然我来到了这个地方,我觉得就必须抱着一种学习精神,迎难而上,在不断的学习中逐渐完善自己,让自己在这一年里不管是身心素质还是工作能力都能提升进步,对我来说这也是个非常好的锻炼机会。当然,我自己本身擅长的技能也一定要有所施展,在入户期间,我了解到全村有24个残疾人,基本是青壮年,这给他们的家庭劳动力与经济收入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如果能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基本的问题,比如假肢安装、辅具支持、心理治疗、康复培训之类,对他们会有很大的帮助。我们的“扶贫”工作并不是单纯的以增加经济收入为衡量标准,群众的思想精神、身体健康等方面更需要扶持帮助,这也符合“整村推进”的扶贫工作主旨,工作也可以更加有深入。

虽然只到这里一个月,深入了解还不够。但是我相信在葛队长的带领下,在以后的11个月里,我们会做得更好,实实在在的帮助新华村做一些事情,对此,我很有信心。

 

之六

一年不长朝夕不怠

饶奎

 

转眼来到新华村已经1个多月的时间,对新华村的情况及贫情有了个大概的了解,最初的新鲜感和兴奋感已经逐渐散去,心里增加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我们不远千里,离开亲人和朋友来到这里,究竟是安安稳稳、平平淡淡度过一年的时光,还是真心实意、风风火火干些实事,这个问题、这个选择在我心里不停地进行斗争、纠结。

要是仅限于来了解下农村,熟悉下基层工作情况,我想大可不必,因为我生于农村、长于农村,对农村情况有着较深的体会和感悟,加之毕业后在县级政府综合部门工作了两年、市级机关工作了三年、省级机关又工作了三年,对基层及政府部门的工作较为熟悉,没有必要离开工作岗位,跑到这里再锻炼一年。我来这里,不是度一年,应该是干一年。因此,最终我选择了“既来之,则安之”。利用这一年的时间,做些有意义的事情。况且,在人生的那么长的工作历程里,或许我尽力了,但并不一定发展有多好,扶贫工作一年时间虽短,但是说不定我能做成一两件有意义的事。

正是这样的选择,我下来后,沉住气,安下心,把自己当学生、当新手,认真了解掌握全村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情况,和其他工作队员一道,到农户家中逐户走访,详细了解每一家每一人的基本情况,对全村农经作物种植种类、经济收入来源、产业发展现状、贫困现状、致贫原因、民风习俗等有了深刻的了解和认识。都说熟能生巧,通过扎实有效的基础工作,我发现自己对新华村的情况居然耳熟能详,说得清,讲得明。尔后,如果要问我村里的情况,提点思路和想法,也能够清楚表达,这也让我更加深刻体会到了精准掌握贫困信息的重要性。

驻村以来,我深切体会到了团队的重要性,农村工作纷繁复杂,农村矛盾相互交织,仅靠个人的努力或者各行其是,完成脱贫攻坚重任势必成为空谈。我们队员来自不同的处室,不同的地方,年龄有大有小,工作时间有长有短,各有各的特长,男男女女共同组成,彼此互不了解和熟悉,到新的地方,大家就是一个战斗集体,这里不仅仅是同事情,更多了战友之间的情谊,虽然工作分工有偏重,但是大家互相支持,互相帮助,遇事不分彼此,共同努力,只有一个目的,办好老百姓的事,不负厅里所托。

刚下来的几周,我们时常走访到深夜,和群众谈到高兴处,大家唱起了歌,跳起了舞,用我们佤族同胞的说法是“打歌”,即使在“打歌”中,还不忘宣传党和政府的扶贫政策,做宣传引导工作。有的时候,深夜回来后,群众贫情、热情、期盼之情激励着我们,难以入眠,我们索性坐在火塘边,围炉夜话,交流工作心得体会。驻村工作队葛队长也时常召集村组干部和我们坐在一起,探讨交流,共商脱贫大计。他经常说的一句话是“完成今年的脱贫攻坚工作,前面的人做不到,后面的人也难以做到。”正是这样的工作激情、担当精神,激励着我们不安虚度光阴,真心真情真力投入到帮助新华村完成脱贫致富的大业中。

 

 

省民政厅驻新华村扶贫工作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