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殡葬改革向节地生态发展 冬至:文明祭扫生态安葬深入人心
在中国,冬至期间一直延续着落葬和祭扫习俗。从12月17日这个周末起,昆明迎来2016年冬至祭扫高峰。在全市民政部门多年大力倡导下,传统殡葬观念和鞭炮青烟的祭扫方式正发生巨大改变,人们传承着这个传统中国节日的风俗,不变的是亲情的表达,变化的是祭扫方式和殡葬观念。与以往相比,2016年冬至节地生态安葬的推广氛围浓厚,文明祭祀和绿色生态理念,已深入人心、蔚然成风。
市民政局
多项措施力保冬至祭扫
文明安全有序
为实现“平安冬至”目标,昆明市民政局全力备战冬至期间文明祭扫安全服务工作,提出以“文明祭扫、生态安葬”为主题,下发了《昆明市民政局2016年冬至节工作方案》(下称方案),同时,成立了2016年冬至节工作领导小组。目前,各级民政部门已提前与消防等部门协调,对供用电设备、集中祭扫区域展开了消防安全隐患检查;配合森林防火部门做好祭扫用火安全管理,协调交警部门提前确定交通疏导路线并及时向社会公布;联系公交部门开行定点班车,方便群众出行。
此外,市民政局要求各级民政部门,坚决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和便民利民措施,在殡葬服务单位掀起比作风看纪律、比素质看服务、比创新看业绩新高潮;要求各殡葬服务单位充分利用冬至祭扫的最佳时机,开展殡葬改革宣传活动,大力宣传殡葬改革法规政策和我市殡葬惠民政策,在火葬区鼓励群众选择骨灰树葬、花葬、草坪葬等生态葬法,推广小型墓、壁葬、骨灰寄存等丧葬方式,推广鲜花祭扫、网络祭扫、家庭追思会等健康文明的祭扫方式。
昆明绿色文明祭扫方式流行
5年后全市生态安葬率
要达35%
没有香烛,没有纸钱,一束淡雅的菊花,无声的交流和思念。如今越来越多的市民选择用鲜花缅怀亲人。
随着民政部门文明祭扫的广泛宣传,今年冬至,昆明市很多市民选择为逝者送上鲜花、绢花等文明祭扫方式寄托哀思。
12月18日,在在金宝山艺术园林、观音山公墓、龙宝山华夏公墓、青龙陵园等地,许多市民手持鲜花、点心、黄丝带、橘子、苹果等祭品前来祭祖,各大公墓均设置了鲜花置换处,开展“鲜花换纸钱”活动,工作人员表示,希望通过以“鲜花换纸钱”方式,引导市民用鲜花来寄托对已故亲人的思念。
记者走访昆明多家公墓发现,绿色生态殡葬已然迎来了“春天”,各种新型节地生态安葬方式不断推出。生态葬中有花坛葬、花葬、树葬;安葬方式小型化、艺术化和多样化。
从2008年开始,在生态殡葬方面,昆明市一直在进行着有益尝试。目前全市几乎所有公墓都开展了树葬、鲜花葬、草坪葬、壁葬、塔葬、格位存放等不占或少占土地、少耗资源的节地生态葬式。此外,昆明市每年充分利用清明、中元、冬至等传统祭扫节日,开展“文明祭祀、生态殡葬”等一系列宣传主题活动。近几年来,市民政局共张贴横幅标语3500余条,发放宣传材料150多万份,出动宣传车1万多台次,发送公益广告1000多条。另外,全市党员干部带头推动殡葬改革作用发挥明显,鲜花葬、树葬、草坪葬、塔葬等节地生态安葬已接近23%,生态环保的祭扫方式为公众所接受,文明节俭治丧成为新风尚。
市民政局局长张正平介绍,今年民政部等九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的指导意见》,这是国家在殡葬领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首个专门性文件。节地生态安葬是集生态、文明、绿色于一体的殡葬模式,是进一步深化殡葬改革的重要举措,是安葬方式改革的必然方向。目前,全市正深入宣传贯彻《指导意见》精神,建立绿色环保理念,使生态殡葬理念渗透到殡葬服务的方方面面;继续开展以“文明祭扫、生态安葬”为主题的宣传活动,引导群众文明低碳祭扫,加快树立移风易俗的祭扫新风尚。
张正平表示,贯彻落实民政部等九部门文件精神,我市将完善政策措施,搞好节地生态安葬试点,加强生态安葬设施建设,建立健全节地生态安葬激励机制,对选择树葬、花葬、草坪葬、塔葬、壁葬等节地生态葬法的实施补贴。2016年,全市节地生态安葬比例已达23%;到2020年全市生态安葬率达到35%。
全市殡仪馆已达10个
“十二五”投入
殡葬改革资金9亿元
古人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殡葬改革是破千年旧俗、树一代新风的社会改革。近年来,昆明市全面深化殡葬改革工作,紧紧围绕绿色生态殡葬建设主题,通过“四个着力”,即:加大投入,着力完善设施建设;因地制宜,着力强化“三沿五区”坟山墓地治理;健全机制,着力完善殡葬管理政策法规;强化宣传,着力培育殡葬文明新风,初步建立了科学的殡葬管理、服务、执法、监督体系,形成了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民政部门牵头负责、有关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的工作局面。
“大力推进殡葬改革,完善政策法规至关重要。”市民政局殡葬管理处处长蒋世富介绍,昆明在全国省会城市中率先完成了《昆明市殡葬管理条例》的修订,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推行移风易俗促进文明殡葬的意见》,市人大常委会作出《深化殡葬改革促进文明殡葬的决议》,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制定《推行移风易俗促进文明殡葬的若干规定》《农村公益性公墓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和政策措施。各县(市)区、开发(度假)园区也相继制订完善配套政策,建立健全了全市上下一致、配套完善的殡葬管理政策法规体系。
在推进殡葬改革过程中,昆明市高度重视殡葬设施建设,“十二五”期间,全市共投入殡葬改革资金9亿多元,稳步推进以殡仪馆、农村公益性公墓(包括骨灰寄存堂、塔、楼)为重点的殡葬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全市殡仪馆达10个,基本满足了全市殡葬需要。此外,投入2.31亿元,对昆明市殡仪馆进行改扩建,今年一期工程完成投资4400万元,建成后的新昆明市殡仪馆将成为西部第一、全国一流的现代化殡仪馆。
实施农村公益性公墓建设是移风易俗、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建设政府统一规划、运营和管理的农村公益性公墓是殡葬改革的重要前提。市政府连续三年累计投入财政资金4000万元,补助建成19l个农村公益性公墓,目前已安葬12万余冢。同时,充分利用社会资金,加大政府引导,建成经营性公墓18个,到目前为止已安葬20万余冢,覆盖了全市所有乡镇。目前,全市有20个公益性公墓管理服务水平有了较大幅度提升,公益性公墓植树超过5万株。通过加强公益性公墓的建设管理和服务,有效提高了农村居民入墓安葬比例。
蒋世富说,为切实减轻困难群众丧葬负担,市政府加大惠民殡葬投入力度,对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城乡低保对象、重点优抚对象等特殊困难群体死亡人员给予每户1000元的火化补助,每年补助3000多户,发放补助费300万余元。各县(市)区、开发(度假)园区每年累计安排财政资金2000万元左右,给予农村死亡居民每户1000元至3000元的火化及安葬补助。2016年,全市共发放特殊困难群体火化补助3212户,发放补助费321.2万元;各县(市)区、开发(度假)园区认真落实本地区殡葬惠民政策,有效实施农村居民火化和安葬补助。全市共补助农村居民家庭1万户左右,累计发放补助费近2000万元,各殡仪服务单位对特殊困难群体实施殡仪优惠服务,优惠额度达到30%左右。此举有效保障了全市特殊困难群体和农村居民的基本殡葬服务需求,增强了群众参与殡葬改革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整治“活人墓”5600冢
95%火化率
居西部省区前列
火化率是殡葬改革的一项硬指标,是殡葬文化进步的重要体现。全市各级民政部门把提高“三率”(即火化区划定率、遗体火化率、骨灰入公墓安葬率)作为殡葬改革的重中之重,采取有效措施,加大监管力度,完善管理办法。各县(市)区、开发(度假)园区严格按照与市政府签订的殡葬管理目标责任书,层层分解、层层落实殡葬管理目标任务,确实把科学划定和调整火葬区、提高火葬区火化率作为加强和推进全市殡葬改革的重要工作来抓,加大监管力度,使火葬区火化率得到稳步提升。东川区、禄劝县、倘甸“两区”火葬区的范围得到进一步扩大。2016年1月至12月,全市火化遗体可达34000具,火葬区火化率达到100%。与此同时,各地加强骨灰管理,及时查处骨灰装棺土葬等违法违规问题,确保骨灰进入公墓安葬。
目前,全市平均火化率从2010年的84%上升到2015年的95%,已有16个县区和开发(度假)园区实现了“三个100%”,即:辖区内100%划为火葬区、死亡人员100%火化、骨灰100%进入公墓安葬。全市殡葬改革工作处于全省领先、西部地区前列、全国中上水平。清明节安全保障工作连续9年实现安全、文明、和谐、有序目标。昆明市殡葬改革和清明节保障等工作受到国家民政部表彰。
全市结合国家森林城市创建等工作,周密制定方案、强化重点督查、严格工作验收,自2008年开始,深入开展以“三沿”(即铁路沿线、公路沿线、河道沿岸)和“五区”(即水源保护区、文物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居民区、开发区)坟墓为重点的坟山墓地整治行动。全市采取迁走一批、遮挡一批等方式,共治理坟墓15.16万冢,在坟山墓地植树420万余株。开展整治“活人墓”行动,分区域、分步骤,集中时间、集中人员,共整治“活人墓”5600冢,取缔制碑点和棺木制作点398个。此外,全方位开展散葬坟墓清查,落实逝者姓名、家属姓名(含居住地址和联系电话)、监管人姓名(含联系电话)等信息,共清查登记20万余冢。通过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全市坟山墓地生态环境得到较大改善和提升。
人从自然中来,回到自然中去。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殡葬改革始终,着力推行节地生态安葬,是“十三五”时期昆明殡葬改革的方向。如今,殡葬礼俗正在与时代相和、同民族共荣的进程中,实现着凤凰涅槃的蜕变。
(昆明日报)记者李丹丹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