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正式批准大理学院更名为大理大学
李沙青 高文礼 吴珺
在苍山脚下、洱海之畔,恬静灵秀的大理大学校园里,多年来一直流淌着这样一首歌谣:“大理大学我心中的梦想,大理大学我梦中的希望。”这首写于2001年大理学院合并组建初期的歌曲,每一个音符都饱含大理大学奋斗的激情,每一个字句都唱出大理大学心中的梦……
因为心中有梦,大理大学人大胆突破,锐意创新——
“国家教育部、卫生部第一批卓越医生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国家第一批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高校。”“我省第一批研究生教育创新联合培养基地。”“我省第一批应用型国际人才培养基地。”
“我省第一批实施‘走出去’战略的试点高校。”“我省第一家实行‘三学期制’改革的高校。”
“我省第一家实行校级‘本科专业质量标准’建设工作的高校。”“我省第一家校内实施‘本科专业评估制度’的高校。”
……
因为心中有梦,大理大学人奋发图强,硕果累累——
“我省唯一一所具有研究生培养资格的非省会城市本科院校。”“我省唯一一所首届教育部‘50所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连续9年获得我省高校就业工作一等奖。”
“2008年接受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获优秀结论。”
“2014年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本科学历留学生人数居全省高校首位。”
“2015年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文明单位’称号。”
“昆虫药物研究全国先进,获专利授权93项,其中发明专利71项。”“医学类专业位居省内前列,药学和护理学专业省内名列前茅。”
……
岁月如歌。14年的风雨兼程,14年的开拓奋进,逐梦终圆梦。
扬帆起航。一个新里程碑时代的到来,必将在大理大学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卷一历史
苍山蕴文华 薪火代代传
2001年,大理医学院和大理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合并为大理学院,从那时起“大理大学”的梦想就在全体师生员工心中生根。37年本科教育,11年研究生教育,秉承“博学达真、大德至理”的精神,大理大学人励精图治、薪火相传,将梦想的力量代代延续。
红墙青瓦,苍山环绕,1958年成立的滇西大学的旧址,在大理大学下关校区内安静的沉睡。谁能想到这样几间简单的校舍,当年承载了多少滇西学子的青葱梦想。寻觅滇西大学曾经的繁荣,为滇西教育带来新的发展,成为大理大学梦想的起源。
1978年,大理医学院和大理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在大理这块灵秀的土地上建设起来。作为大理学院的前身,两所院校的发展为大理大学梦想的实现奠定了基础。
2001年,大理医学院、大理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合并,云南广播电视大学大理分校、大理工业学校并入,大理学院由此产生。
大理学院的成立,拉开了大理大学人逐梦的序幕。
14年里,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7000多人,面向全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招生。校园占地面积2300多亩,校舍建筑面积55万平方米。
14年里,学校学科门类不断丰富。现拥有涵盖10个学科门类的57个本科专业,形成了以医学、药学、教育学和生物学为优势,民族学和艺术学为特色,多学科交叉融合、多层次协调发展的综合性本科高校。2003年,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是全省非省会城市高校中唯一具有研究生培养资格的单位,现有一级学科硕士点4个,二级学科硕士点28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3个。2008年,被云南省学位委员会列为立项建设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14年里,学校师资队伍不断壮大。拥有一支以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全国优秀教师、云岭学者等专家学者领衔的教师队伍,现有专任教师1000余人。
14年里,学校教学科研水平不断提高。2008年获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结论。科研水平持续提高,已具备获得国家级科研成果奖的实力和潜力,成为滇西地区高层次、高素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主要基地。
卷二变革
洱海藏惠风 改革求发展
在追寻梦想的路上,大理大学人锐意突破,敢为人先,以“变革”求发展。在我省率先推行“三学期制”、“本科专业评估制度”等教育教学制度改革;同时重视“科研兴校”、重视“立德树人”,多年就业率居于省内较高水平,打开了学校跨越式发展的突破口。
以“提高质量为核心,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办学理念为主线,大理大学在我省高校中率先开展一系列的教育教学制度改革。
2007年,率先推动本科专业质量标准建设工作,通过多年的实践,逐渐建立起一套完善、详细、可操作的质量保障体系,有力地促进了专业建设的规范化、科学化,使人才培养质量有了可测量性。2009年,率先开展“三学期制”改革,增加了5周的夏季短学期,将原有的春、秋两学期调整为三学期,同时推动了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和结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促进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2009年率先实施本科专业评估制度,对各专业的建设掌握了情况、摸清了底细,为学校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合理安排专业设置奠定了基础。
此外,学校还完成了教学各环节质量标准建设工作、实行“助教岗位”制度以及“学分制”改革等一系列改革措施,进一步促进了大理大学的内涵建设。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在近一届云南省教学成果奖评审中获得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
如果说,教学是一所大学的立校之本,科研则是一所大学的强校之本。大理大学着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科研项目与科研经费大幅增长,科研成果和质量明显提升。近5年来,学校累计获得科研经费近2亿元,累计获得包括国家重大招标项目和重点项目在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94项,获得省部级科研课题126项,国外基金项目8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25项。
拥有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省级重点实验室、省级协同创新中心、省级社科研究基地、云南高校新型智库等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10个。不仅有力地支撑了学科与人才队伍建设,并在天然药物、病原生物学、民族学、保护生物学的一些研究领域形成了特色和优势,发挥了科研龙头的带动作用。其中,昆虫药物研究已经产生了很好的社会及经济效益;围绕“三江并流”区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直接服务于长江上游地区的生态保护;南诏大理国历史文化和白族等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研究,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推动了滇西民族团结示范区的建设。
“硬实力”有了,“软实力”自然不可或缺。多年来,大理大学始终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着力培育大学精神,优化育人环境,培育积淀了彰显大理文化元素的大学精神,形成“融四海文化、铸大学精神”的理念,“博学达真、大德至理”的校训,“至诚尚行、求实创新”的校风。并通过道德讲堂、推广基础文明教育、打造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品牌等一系列活动,提升学生道德素质,营造良好的人文、学术及管理环境和氛围。经过多年努力,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成果丰硕,2015年,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文明单位”称号。
14年的不断突破与变革,大理大学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多年就业率位居全省前列。根据第三方评估机构的调查结果显示,62.77%的用人单位对大理大学毕业生评价为“优”,91.00%的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工作能力非常满意和满意。近年来,学校年终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7.00%以上。2006年以来,连续9年获得云南省高校就业工作一等奖。其中,2009年,被教育部评为50所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是首届评选中我省唯一入选的高校。
“大理大学正成为中国高等学校合并组建的缩影,是改革的成功范例。”如此美誉,正是社会各界对大理大学办学历程的认可。
卷三特色
上关花独艳特色谋跨越
在追寻梦想的路上,大理大学结合自身资源和区域优势,以“特色”谋跨越。利用医学类专业传统优势,服务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医疗卫生事业;利用丰富生物资源,开展昆虫药物产学研一体化,服务滇西经济发展;利用地理区位优势,开展国际交流,传播中国文化。
结合原大理医学院作为非省会城市第一所本科院校的优势,大理大学持续加强对医药类学科专业的建设。
2012年,学校成为教育部、卫生部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2013年,成为国家首批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高校。经过不懈努力,如今,大理大学医学类专业在省内排名前列,药学和护理学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名列前茅,为滇西地区医疗卫生事业输送了大量人才。
同时,学校所拥有的大理附属医院(云南省第四人民医院)是我省唯一设在非省会城市的省级医院,直接服务于滇西及周边地区患者,大大改善了滇西地区的医疗条件。其中,多个学科和多项医疗技术处于滇西领先地位,赢得了社会普遍认可。昆明附属医院(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以及2014年昆明火车站“3·01”暴恐案件等国家及省重大突发事件紧急救援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全国抗震救灾英雄集体的称号,是我省唯一获得此项殊荣的医疗机构。目前,两所医院成功进入三甲医院行列。
结合滇西地区拥有的丰富的生物资源,大理大学致力于开展昆虫药物产学研一体化研究,目前昆虫药研究获得专利授权93项,其中发明专利71项,达到云南领先,全国先进水平。
李树楠教授率领的科研团队,历时30余年致力于美洲大蠊的研究及产业化,取得“心脉隆注射液”等4个新药证书,成功实现了成果转化。学校将研究成果转让给省内企业,所生产的药物康复新药剂、肝龙胶囊、心脉隆注射液等总产值达8.5亿元,成为了西部民族地区地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案例。
依托30多年的药用昆虫研发特色优势,大理大学还专门建立起国家级昆虫生物医药科技创新平台。在长江学者赵昱教授的带领下,致力于昆虫药物研究,积极与西南昆虫医药龙头企业合作,推动滇西“双绿色”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服务滇西经济发展。
结合大理是滇西中心,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咽喉,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的区位优势,结合国家“一带一路”、“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难得机遇,大理大学走出了一条地处非省会城市地方高校特色国际化办学之路。
2006年,省人民政府确定大理学院为我省高校实施“走出去”战略首批4所试点高校之一。2008年,成为云南省应用型国际人才培养基地。截至2014年,学校累计培养各类留学生2500余人。本科学历留学生培养规模居于全省首位。
其中,医药学类专业获得英国、美国、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等国医学会认可,深受留学生追捧。自2005年起,每年都有100多名留学生在大理大学学习临床医学。
学校还主动承担起汉语国际推广的责任,分别在泰国、老挝和柬埔寨建立了4个“境外汉语教学实习基地”,派出超过12批140人次的师生赴泰国、老挝、柬埔寨进行教学实习。2007年,在柬埔寨皇家金边大学建立起该国的第一个汉语中心。2010年,开办柬埔寨教育史上的第一个汉语专业。同时自筹经费,每年提供生活补助鼓励留学生学习汉语。目前,学校与国外41所大学和教育组织建立了教育教学及学术交流合作关系。
学校还在校园内开展起丰富多彩的国际交流活动。从2002年起,启动了每年一届的“国际日”活动,至今已连续举办13届,被教育部评选为全国优秀校园文化活动。“中国传统文化技能大赛”、“宋干小姐选拔赛”、“大东方体育文化艺术节”等活动的开展,形成校园内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卷四未来
下关风劲吹扬帆踏新程
“大理大学要全面加强内涵建设,强化学校发展战略规划研究,提高教育质量、科研水平和办学效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重点培养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应用型、技术技能型、复合型人才,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为云南省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这是教育部对大理大学的殷切期待和希望。
成功更名大理大学,这是大理大学人砥砺耕耘后的收获,也让他们看到了更多更好的发展机遇。
成功更名大理大学,对于大理大学人来说仅仅只是一个逗号,一个新的开始。他们早已踌躇满志,运筹帷幄,规划着属于他们新的梦想,描绘着未来发展的美好蓝图。
在未来的征程中,大理大学将立足大理、服务滇西,面向云南及周边地区,紧紧围绕以加强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进一步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中心任务,齐心戮力、开拓奋进,实现新的奋斗目标——
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发展需要,坚持立德树人、依法治校,正确处理好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关系,建立和完善现代大学制度;
深化改革、科学管理、优化结构、强化特色、注重创新,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力争到2020年,建成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在药学、基础医学、民族学等学科取得博士点突破;
力争经过10-15年的努力,把学校建成云南先进、西部地区有广泛影响,南亚东南亚有较高知名度的区域性高水平综合性大学。
苍山怀绕中的大理大学,远远看去就像一艘扬起风帆的航船。今天,伴随着嘹亮的号角声,大理大学人正风华正茂、斗志昂扬,踏上新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