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大数据 金融就业成高频词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7月28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第一财经日报》记者统计,新一届政府就任至今,国务院常务会议已经召开近百次。
这里不仅是中国重大经济政策的决策地,也成为观察新常态下,政府面临挑战和执政方向的视窗。
本报记者不完全统计发现,在近百次常务会议的主要议题中,排在前五位的高频主题分别是:深化改革(19次)、民生保障(17次)、简政放权(14次)、政府服务(11次)、创业创新(10次)。
教育、产业升级、外贸、医疗卫生、财政、基础设施建设、企业减负、金融、投资、扩大开放、环境、农业、就业等作为主要议题的次数都超过五次。
再从会议“强音”和高频词来看,金融是被提得最多的小项,被提及144次。紧随其后的是就业(139次),民生(125次),财政(115次),医疗(104次),小微(87次),教育(67次),简政放权(58次)。
不少专家对本报表示,百次常务会议既有聚焦又注重全面,体现了政府集中发力和重点兜底的思路。目前来看,简政放权、创业创新、财税金融改革等主题,不仅已经成为新的政经热词,也凸显出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转型中政府面临的挑战和压力。
三个第一次
如果要说最近两年风头最劲的词汇,那一定是简政放权。“权责不分、政治经济、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随着计划经济的转轨成功,市场经济中权力巨大的行政之手已经成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阻碍之一。随着新常态的来临,无论是经济减速压力还是转型需要,都要求进一步厘清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本届政府有多重视这件事?国务院常务会议的三个“一”都将简政放权作为主题之一。2013年3月18日,新一届政府第一次常务会议就将“研究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事项”作为主题。此后两年的开年第一次常务会议,都将简政放权作为主题之一。2014年1月8日会议讨论深化行政审批制度;2015年1月7日的会议则侧重规范和改进行政审批措施。
2013年上任之初,李克强曾明确了削权目标——在本届任期结束时将政府部门手中的行政审批权砍去1/3。2014年年底,国务院的这一目标已经实现,取消和下放权力近500多项。
但这一改革并未停止,根据中国政府网5月公布的国务院《2015年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转变政府职能工作方案》,2015年将全面清理中央指定地方实施的行政审批事项并公布清单,要再取消200项以上。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秘书长王满传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未来几年可以取消和下放的行政审批项目没以前快,但是削减项目的含金量会高,毕竟越往后,再减少行政审批项目的难度大些。
简政放权自我剜肉的改革并非一帆风顺,改革实施以来的红利截流以及一些地方和部门不作为等行为,极大地阻碍了政策的落地。比如在国务院的几次督查中发现,个别地区和部门在贯彻落实重大政策措施中还存在工作不协调、落实不到位、工作进度慢等问题,也存在欺上瞒下、弄虚作假和工作不作为等现象。
除了削权放权以外,国务院常务会议随后在简政放权的配套改革和监管方面也做出了部署。例如,本月15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就宣布了2015年最新取消的62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同时,“三证合一”登记制度、清理红顶中介等诸多简政放权举措也在持续推进。
简政放权的红利不仅让企业家和百姓有了获得感,数据上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国家统计局此前发布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新登记注册企业比上年同期增长近20%,注册资本(金)12万亿元,增长43%,全国平均每天新登记企业1万多户。
21次与科技创新相关
创业创新作为后起之秀,不仅在高频词排行中榜上有名,今年以来更是成为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最关注的主题。本报记者统计发现,仅今年上半年,总理就已经至少8次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就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作出部署。
为何要大力发展创新?李克强27日在国家科技战略座谈会上说,本届政府常务会议议题21次与科技创新相关。科技创新成败很大程度上决定我国发展战略成败。历史上我们曾几次与科技革命失之交臂,现在必须要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重塑我国发展竞争新优势。
从国际经验来看,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尤其要注意创新乏力的风险,中国过去依靠多年的人口红利获得了高速的发展,随着人口和经济结构的转变,能否顺利过渡到依靠创新红利求发展成为关键。
2014年9月,李克强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提出,要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态势。此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又被定义为经济双引擎之一。
此后,李克强多次表示要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清障搭台,国务院常务会议也从工商注册、税费、融资等多个方面做出部署。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培林对本报表示,充分激发亿万人民身上蕴藏的创业创新潜能,就是泽被长远的常青树。
金融财政
数年来,中国金融改革服务的滞后已经和金融业的发展严重不匹配,而财政收入的锐减和低效利用又增加了政府主动作为的难度。钱荒、影子银行、资本市场大幅波动、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地方债务危机、事权和支出责任不相适应等现象,都暴露了金融和财税体制的潜在问题。
“加快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和"三农"有关政策落实”,“进一步减少和规范涉企收费、减轻企业负担”,“完善预算管理”,“设立保险投资基金”,从这些会议关键词可以看出,如何有效发挥财政和金融的作用成为当前中国经济的调控关键。
近几年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和出台的关于财政和金融方面的政策措施越来越多,财政金融手段使用比过去更为积极,为实体和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流动性和带动作用。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统计发现,金融作为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语,贯穿在多个领域当中,不论是创业创新、对外贸易还是基础设施、三农水利,与之相关的金融改革和财政扶持贯穿始终。
例如,仅今年就有3次会议提到要减税降费,减轻企业负担。6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又明确推进财政资金统筹使用措施,要唤醒躺在账本上的沉睡资金。
金融方面的定向调控更是在稳增长和调结构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在国务院常务会议的议题中,加大金融对企业走出去支持,将消费金融公司试点扩大至全国,促进三农金融发展,推进金融改革创新等议题都引发了行业的广泛关注。
与此同时,金融财政改革的挑战也明显。比如利率市场化、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资本账户管制的开放、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构建、政府和金融机构的关系、稳定税负预期、透明预算、改进预算管理制度等,虽然在稳健推进,但要达到预期目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民生兜底
民生话题是历届政府和人民最重视的话题之一,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期限的临近,本届政府更将民生提到了新的高度。在多重矛盾的叠加时期,诸如收入差距过大、生态环境恶化、食品安全堪忧等问题极大地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并增加一定社会隐患。
“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使全体人民公平地享有基本养老保障”,“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一步加强雾霾等大气污染治理”,“加快棚户区改造、新型城镇化等建设”,“抓紧落实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相关政策”,在近百个常用高频词中,与民生相关的占据一半。民生这一关键词在常务会议上被提及120次,排在第三位,而与民生相关的就业被提及139次,仅次于金融。
本报记者注意到,国务院常务会议不仅关心民生制度的建设,也十分关心老百姓热议的话题。例如,2013年5月31日的常务会议就针对当时的奶粉问题研究部署进一步加强婴幼儿奶粉质量安全工作。一年后,2014年5月14日的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修订草案)》。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对本报表示,经济增速换挡期,总理和政府更关注数字背后的民生、增长背后的就业。对户籍、养老、就业、医保投入和重视更加强化,既是兜住保障的底线,也提供未来持续发展的动力。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