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市调控“工具箱”将开启 供需双端发力分而治之

11.12.2015  12:13

    新华网北京12月11日电 进入11月以来,北京气温骤降,但“地王亢奋期”的热度仍在延续。

    截至11月25日,北京土地出让金累计高达1920.77亿元,打破2014年全年1916.9亿元的纪录。“无地不王”的情形同样发生在上海、广州、重庆、南京等一二线城市。

    就在各地地王频频诞生之时,楼市去库存的形势和要求却也越来越紧迫。社科院近日发布的相关报告显示,目前现房方面,去化超过18个月以上的过剩1亿平方米,期房方面,去化超过2年的过剩面积达19.96亿平方米。

    一边是大房企集中迸发的拿地热情,一边是始终未能挥散的高库存阴影,看似身处暖冬的楼市仍然面临着严寒的考验……

    一二线城市:地王与房价齐飞

    下半年的房地产市场绕不开的关键词必属“地王”。在三四线城市库存持续承压的同时,一线城市陆续天价成交的地块愈发引人关注。

    据媒体报道,在北京,11月单月的土地成交创历史记录,成交土地19宗,成交额高达561.1189亿元;在上海,11月25日,杨浦拍出72.99亿单价地王,楼面价达到4.9万元/平方米,次日北外滩又出“地王”……

    梳理今年以来各地制造的地王,不难发现国字号频繁现身。据中原地产统计,全国前11月成交的住宅土地总价地块前50名分布主要在一二线城市,但从拿地企业分布看,其中有29宗地块由国企或者国企参与获得。

    无论从拿地金额还是从拿地热情看,土地市场的竞争参与者大部分以国企央企为主,由于体量和实力的“先天性不足”,民营企业在此番“地王争夺战”中的参与程度明显减弱。

    在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看来,目前的土地市场已进入“土地寡头时代”,市场交易变成“豪门的游戏”。不仅中小房企进一线城市难度越来越大,实力不足的企业甚至有可能失去生存空间,最终被挤出主流市场。随着门槛提高,资金实力强大、本地资源丰富的“国字号”房企开始崛起,并成为土地市场的主力军。

    伴随着高地价而生的,是市场对于一二线城市房价进一步“抬头”的预期。以10月20日北京拍出的丰台区花乡樊家村宅地为例,部分楼面价格高达到7.5万/平方米天价,经业内人士估算未来售价或达15万/平方米。有专家预测,未来核心城市的“豪宅化”难以避免,房企运营的难度也将越来越大。

    事实上,一二线城市房价的回归已然是进行时。中国指数研究院发布的11月百城价格指数显示,住宅价格同比上涨的城市个数为34个。其中,深圳暴涨34.75%,北京、上海二手房均价同比分别上涨7.31%、16.56%。

编辑:文丽荣责任编辑:徐婷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