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岭楷模】谭德军(上):“我是支书,我先来”
“我是支书,我先来。”这是鲁甸县龙头山镇党总支书记谭德军在地震抢险救援中的“口头禅”。鲁甸6.5级地震发生后,他带头冲进危险之处,刨伤员、背老人、抱小孩,争抬遇难者遗体,在黄金救援72小时内,他没有统计自己背了多少人,更记不清自己搬开了多少砖头和瓦片。
“乡亲们,赶快救人”
光明村是龙头山有名的“花椒村”,全村因种植花椒致富而出名,谭德军也被称为“花椒支书”。
地震发生时,谭德军正在山上采摘花椒。被震倒在地的瞬间,他意识到地震了,而且震级还不轻。 他迅速爬起来抬头看,只见无数的巨石从山上滚滚而下,半山腰上美丽的村庄眨眼间纷纷倒塌,谭德军立即放开嗓门大声喊道:“地震了!乡亲们赶快避让大石头!”然而有几个妇女还没反应过来是怎么回事,就被石头打得头破血流,谭德军见状,边从自家地里跑出来边大声喊道:“乡亲们,赶快救人。”其后,谭德军就带着乡亲们用手搬石头、扒开泥土救人。经过大家齐心协力的紧张抢救,现场共刨出8名伤员,他立即组织人员把轻伤群众送出花椒林外安全的地方,重伤人员背往卫生室抢救。
马世相、杨宏、肖慈翠等几名村两委成员和党员接到谭德军电话后,来不及顾上家里也需要抢救便迅速赶到谭德军身边。在谭德军的组织下,村里10多名青壮群众组成现场第一支抢险救援队,就近展开救援工作。
“关键时刻全村党员都勇敢地站了出来,最大限度减少了群众的伤亡。”谭德军说,地震发生后,全村4个支部21个村民小组有117名党员参与抗震抢险救灾。
“我不能倒下,要坚持到底”
光明村是鲁甸地震重灾村之一,全村共有21个社,村民1900余户约8000人,地震共造成房屋倒塌1540多间,受灾人口达到6000多人,560人受伤,其中重伤56人,遇难64人。由于地震造成进村道路损毁,在各种救援力量一时难以到达的情况下,谭德军便成了受灾群众的“主心骨”。
为及时抢救伤员,50多岁的谭德军和年轻人一道,在崎岖的山路上把伤者抬送到公路边救护车能到的地方。他白天黑夜带领没有受伤或者受轻伤的乡亲们积极排查倒塌房屋,及时开展救人,遇到房屋倒塌严重的地方,他总是第一个站到前面说:“房子垮了,赶快救人。”看到房屋有倒塌的危险,他总是走在最前面说:“我是支书,我先来!”
6分钟打40个电话,通知全村党员组织群众抢险自救;24个小时内组织党员群众救援2600余人次;48小时内安全转移群众4900余人;72小时内走访查看1820余户受灾群众,徒步长达200余公里,抢救伤员440余人次,安抚死亡群众64人的家属300余人次,统计受灾房屋3890间、厨房2000余间、牲畜圈2000余间,测量受损建筑面积12890余平方米……这是地震发生后72小时里谭德军的工作记录。
每天,谭德军都在走村入户、跋山涉水统计受灾情况,用小本子记录着群众伤亡情况,记录物资运送、物资发放情况。几天下来一个笔记本写得满满的,当有人问他累不累时,他总是摇头说道:“我不能累啊,我要坚持到底。”
“村党支部是我们的家”
“还有棉帐篷吗?冬天马上到了,我们这里还需要……”
在鲁甸县龙头山镇光明村委会的安置点,谭德军的电话不断,他回复的声音困难而沙哑。
“杨大爹,大米、油还有吗?晚上气温低,睡觉要盖好被子……”
“谢谢谭支书的关心,临时党支部这里有吃有住的,就是我们的家了!”68岁的村民杨绍基笑着回答说。
进入过渡安置以来,光明村党总支在市县组织部门的指导下,成立了6个抗震救灾临时党支部。谭德军任光明村魏家梁子临时党支部书记,下设3个党小组,联系4个村民小组。谭德军带领全村党员全身心投入到救灾物资分发,遇难五保户、孤儿的善后工作,安置点管理,受灾情况核实和信息收集等工作。
谭德军说:“我是一名党员干部,有责任把各级党政领导要求要确保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干净水喝、有安全临时住处、学生有学上、有病能得到及时治疗,要保障救灾物资、人员运输和通讯畅通,维护灾区社会秩序的‘六有一确保’落到实处,让失去家园的受灾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记者 蔡侯友 沈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