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创新扶贫模式 土地集约化推进产业化

17.07.2015  21:29

     昆明信息港讯 记者王莹 17日,记者从“向贫困宣战 建幸福家园”系列新闻发布会楚雄专场获悉,楚雄州在近年的扶贫工作上,狠抓产业和就业“两业”扶贫,积极推进贫困群众“换穷业”、“拔穷根”,创新“土地集约化推进产业化,农民变产业工人”,“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等产业扶贫模式,有效解决了农民增收难题。2014年,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从3518元增加到7086元。

    楚雄州是集“边远、民族、贫困、山区”为一体的少数民族自治州,地处乌蒙山区和滇西边境山区连片扶贫开发区,山区面积95%,少数民族人口33.8%。全州9县1市有6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1个省级重扶县,有8个县纳入国家连片特困县。截至2014年底,按照国家扶贫标准,楚雄州还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5.8万人,贫困乡镇25个,贫困行政村220个,贫困自然村3309个,贫困危房户63924户,易地搬迁户16071户60014人。

    楚雄州委常委、州人民政府副州长任锦云介绍,制约全州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问题主要是“两少两多”:即水资源少、耕地总量少,山区面积多、自然灾害多。加之经济结构不合理,发展体制机制不完善,发展内生动力不足,基础条件差,“瓶颈”制约多,投入与需求矛盾突出,多种致贫因素交错混杂,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是基本州情。

    根据基本州情,楚雄州确定了精准扶贫“9988”具体目标,即:乡镇9有,有通乡油路,有主导增收产业,有骨干水利设施,有带动力强的涉农龙头企业,有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有完善的公共服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有稳定和谐、团结和睦的社会环境,有战斗力强的基层党组织;行政村9有,有硬化的通村公路,有特色增收产业,有较好的生产生活条件,有良好的基本公共服务,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有村集体经济,有合格的办公活动场所,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有一套民主管村的好制度;自然村8有,有进村入组公路,有安全保障的生产生活用水,有稳定的增收致富项目,有硬化的村内道路,有硬化的活动场地或活动室,有广播电视宽带信号覆盖,有一批会经营懂管理的致富带头人,有优美整洁的村容村貌;农户8有,有1套安全适用住房,有安全卫生的人畜饮水,有1口沼气池或节能灶,有1个卫生厕和新式畜厩,人均有1亩以上保浇保灌的基本农田地,人均有1亩经济林果或经济作物,年人均有1头(只)商品畜出售,年人均有粮食300公斤以上。

    同时,狠抓产业和就业“两业” 扶贫模式,创新“土地集约化推进产业化,农民变产业工人”、“周转羊”扶贫、“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和“扶农庄,带农户”等产业扶贫模式,,创新推进“职业培训+充分就业”的模式,加快全州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的同时,有效解决了农民增收难题,并促使一大批农村劳动力进城转移就业增收致富。

    据统计,“十二五”期间,楚雄全州累计投入各类扶贫资金385.95亿元,全州贫困人口从2010年的49.69万人下降到2014年的25.8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4.91%下降到12.7%,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从3518元增加到7086元,增幅连续4年高于全州平均水平。

    “下一步,对全州25.8万人贫困人口,通过创新产业和就业‘两业’扶贫模式,力争脱贫10万人,通过创新“职业培训+充分就业”模式转移就业脱贫8万人。”任锦云表示,对需要易地搬迁的6万人,按照“移民下山、移民就路、移民就市、移民就业、移民就学、移民就医”的思路,转移安置脱贫;对需要低保兜底的19.3万人,通过低保兜底;对因病返贫的1万多人,以医疗救助、社保救助、残疾救助等方式兜底,确保25.8万贫困人口按照不同的脱贫路径全部脱贫。

    任锦云还表示,将继续推广创新特色产业和就业“两业”扶贫新模式,使特色产业到村到户和每个贫困户有1人“职业培训+充分就业”脱贫。创新推进扶贫开发与基层党组织建设“双推进”,推广莲池乡“双推进”模式。做到每个贫困乡有一名州级领导结对帮扶,每个贫困村派驻第一书记,每户贫困户有挂钩帮扶干部。

     相关新闻

    楚雄双柏县:以土地集约化推进产业化 农民变产业工人

    绿汁江流域发源于楚雄州武定县猫街镇,是红河左岸一级支流。绿汁江在在双柏县境内流程192.4公里,流经大庄镇、法裱镇、安龙堡乡、爱尼山乡5个乡镇50个村委会。该区域是楚雄州典型的边远民族特困地区。地处干热河谷,交通闭塞、干旱缺水、生态环境恶劣,居民94%都是彝族,群众生产生活十分困难,85%的群众人均纯收入在全省的深度贫困线以下。

    根据绿汁江流域的基本情况,楚雄州对绿汁江流域进行土地综合整理后,积极招商引资,引进农业龙头企业,把农民手中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进行经营权流转经营。农户与企业签的土地协议,有10年、15年,还有10+5年的“弹性协议”。在大麦地投资葡萄种植的金亿沅公司与农户签订的便是这种“弹性协议”,约定葡萄挂果前两年每亩1200元一年,第3-5年2200元一年,第6-10年2500元一年,第10-15年的价格到时候双方再协商决定。目前,该地区已引进农业龙头企业11家,已流转土地15000亩,种植葡萄10000亩,金丝小枣3000亩。形成了以土地集约化,带动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

    与此同时,农民大部分土地流转给企业后,企业又返聘农民作为产业工人。这样农民把大部分土地租给公司“当地主”,又在公司打工“当工人”,还留部分土地自己种“当农民”, 三份收入加起来,户均每年增收5万至7万元,收入最高的达到12万元,与“十一五”前,农民人均纯收入不足1000元相比,收入实现5倍增。农民在自己的土地上打工不用出门奔波,老老小小都能照顾得到,原来最为穷困落后的少数民族群众,摇身成为新型农民的致富带头人。

编辑:孙红亮责任编辑:徐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