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万件档案向社会开放 27年前北京就提出治尾气

13.06.2016  22:01

北京早在1989年就提出了治理汽车尾气排放;给学生减负,也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就开始调研了……今天,北京市档案馆新增19488件开放档案资料。

自2014年起,市和区档案馆每年都会在国际档案日统一面向社会开放档案。今年,市档案馆开放的档案涉及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北京市环境保护局、北京市环境卫生管理局、北京体育师范学院等12个全宗12个单位。这些档案揭秘了1949年至1992年一些鲜为人知的史实。

1949—1958

10年扫盲近52万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我国的文盲率高达80%。很多人不识字,成为新中国发展道路上的拦路虎。为解决这一问题,一场轰轰烈烈的扫盲运动在全国展开。不过,这场培训大多是以现在流行的“在岗培训”形式出现的。

新开放档案中有一份1958年时北京东郊手工业业余学校扫盲班初步规划。当时,该区有23个社,500多名青壮年为文盲或半文盲。经过培训,该区提出目标:40岁以下的,要会认、会念、会读1500个字,其中60%还要会写。

不忙多学,小忙少学,大忙继续学,力争上游。”一批先进经验也收入到了档案里,比如《门矿地队车间是怎样完成扫盲任务的》、《第三玉器生产合作社扫盲工作介绍》、《门头沟煤矿通风段是怎样保证每天两小时学习的》等。

市档案馆介绍,从开放的档案中,我们可以看到国家、各级政府为尽快提高人民群众文化素质所采取的系列举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北京师范学院开办了工农业余教育、扫盲班、职工半工半读等基础教育课程。1949年到1958年,北京市累计扫盲人数达到519758人。

1966年农村半工半读全日制教学、中文系半耕半读四年时间安排表和说明等档案也在这次解密。其中提到,教学内容要少而精,要求学生重视写作训练。当时还有一份讨论稿,主要是说学员文化程度参差不齐,可以试行赶超班的办法,对于少数学习困难很大的学员,必须怀着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采取有效办法帮助他们尽快提高。

六十年代

体育课只有跑步和做操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北京就刮起过一阵减负风,涉及面不仅有小学生,还包括中学生甚至大学生。

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开放档案中有一份1960年的党支部会议记录,讨论内容是中小学师生劳逸结合的原则。一份手写档案写道:中小学生包括劳动、自习等,每天8小时;睡眠8到9小时。老师每天也应该保证8小时睡眠,星期六晚上和星期天可以自由活动。

大学生的减负任务更细致。1965年,一份北京师范学院档案明确提出了要贯彻毛主席关于减轻学生负担的批示。经调查,当时该校中文、物理等89个专业,计划有170门课,被精简到136门。学时也比两年前减少了600多个。学生每周自习时间都设了门槛:文科生不超36小时,理科不超42小时。

一份同时期档案中提到,当时全市由教育部门领导的中学有360所,学生259189人,平均每9个班才有1名体育老师。而当时指定的目标是平均每3个班有1名体育老师。小学情况更糟糕,全市3540所学校,体育教师城区缺口为1/3,近郊区则达到5/6。当时的体育课主要就两个内容:跑步和做体操。

1989年

全市动员防治机动车排气污染

治理尾气排放,至少可以追溯到1989年11月。北京市环境保护局有一份防治机动车排气污染的档案,里面提到要改善首都大气环境,迎接亚运会,市政府召开了防治机动车排气污染动员大会。

当时,北京市有各种机动车45万辆,其中汽油车有25.75万辆,还有一部分柴油车等。小汽车以每年7.5%的速度递增。虽然与如今560多万辆的机动车保有量相比,当时只算得上是毛毛雨,但当年一些车辆排放的一氧化碳和碳氢化合物浓度比国外同类车高两三倍,甚至二三十倍。全市累计有10万不合格车辆。

这份档案里提到,要在1990年年底前完成所有车辆尾气治理。北京市公共交通总公司档案里也有“在环路推广‘停站熄火’经验总结”等增产节约的内容。

如果再往前公交车根本顾不上谈环保。因为1950年2月,全市公交汽车总量还不足60辆。为了改善首都交通状况,北京市交通运输系统采取了各种措施,苏联专家也给予了积极的帮助。档案中就有苏联专家关于建立洗车库、轮胎修理、改造修车库等给公交总公司提出工作建议的记载。

其实,除了市档案馆外,16个区档案馆也将统一面向社会开放档案5490卷、13.9万件。这些开放档案形成时间集中于1983年至1986年,内容主要涉及各区党政机关、群团组织、乡镇及企事业单位工作中形成的反映本区政治、经济、文化及区属重大活动等方面的档案。市民可以持身份证到各档案馆查阅,探寻历史真相。(记者 刘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