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雕达人”杜洪贵:下岗工人的谋生艺术
约为1寸左右的橄榄核上竟然精雕细琢地刻有5条飞龙和1座全身观音像,造型秀丽、雅致,线条流畅、动静结合、细腻精微,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而创作这《五龙观音》的不是艺术家,也不是雕刻大师,他只是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县一名下岗工人——杜洪贵。
《核舟记》点燃梦想
44岁的杜洪贵,出生在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上初中时,苏轼的《核舟记》深深吸引了杜洪贵。至今,他还记得文中“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的描写。
“当时内心很震惊,这么小的果核,古人是怎么做到的?我要是能像王叔远一样把现实中的一切缩小到果核这个微观世界里,那该是一件多么奇妙的事情!”从此,一个在果核上雕刻的梦想就深深地埋在了杜洪贵的心里。
由于家庭原因,杜洪贵初中毕业就去当了兵,回来后曾在煤矿挖过煤、去外地做生意、打零工等。闲暇之余也练硬笔书法、素描、绘画及大件雕刻。峨山甸中镇古村落栖木墀村供奉的“土主爷”和“龙王爷”的雕塑就出自杜洪贵的手。
如何在果核上雕刻?由于一直找不到适合的专业工具,心里的梦想就这么一直搁浅着。2007年,因大儿子求学需要,家里购买了一台电脑,杜洪贵开始接触到了微雕,迎来了人生的一缕曙光。随即,他拿出积攒多年的1万多元积蓄,购买了全套的微雕专业工具,而立之年的杜洪贵开启了他多年的微雕之梦,所雕刻的作品逐渐由大变小、由细到微、由粗到精。
为了梦想而坚守
核雕是民间艺术中的一绝。它是在植物果核上,利用其外形特点或纹理结构的变化,雕镂出各种人像、动物、山水、亭阁等。
杜洪贵曾尝试在核桃、桃核、橄榄核、杏核、樱桃核等果核上雕刻,最终他发现油橄榄核是最佳的微雕材料,体积仅有成年人一节手指头那么大,在这么小的橄榄核上进行雕刻,其难度系数和技术要求可想而知。没有老师,杜洪贵自己摸索;没有仿品,他购买书籍、上网查阅。“做微雕必须要有良好的视力、耐力和坚实的绘画、书法功底,对于没有学过绘画的我来说,只有不断地苦练基本功。”说起雕刻,不善言语的杜洪贵话突然多了起来。
为解决生计和追梦的矛盾,杜洪贵一边打工一边苦练基本功,白天上班没有时间,他就在夜深人静时沉浸于自己钟爱的微雕艺术世界。多年来,他购买了书法、绘画、雕刻等大量的书籍,每天坚持写硬笔书法,临摹各种人物、鸟兽、花草、山水等素描画。潜心在电视、网络上不断学习微雕大师们的作品,从那纤细如丝的一刻一划中汲取艺术养分,为自己将来的作品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一件微雕作品是《单龙戏珠》,当时花了整整一个月。”杜洪贵告诉我们,从事微雕时,周围环境必须非常安静,雕刻者的思想不能开一点小差,必须一鼓作气完成。在雕刻细节处理上,除要全神贯注借助放大镜外,还要保持轻微、均匀的呼吸,甚至有时还要屏住呼吸,因为呼吸稍重一些都会影响雕刻,最担心的就是手抖,只要手一抖,就前功尽弃。
指尖芭蕾成就梦想
“一枚微雕作品的完工历经选料、画样、雕刻、开脸、打磨、抛光等诸多环节,每一个环节要求都非常严格,几道工序下来,我的两只手常常受伤。”采访中,杜洪贵向记者展示了他的一双手,粗糙的拇指和食指上,布满了大大小小的伤痕。
杜洪贵说:“刚尝试微雕时,我先要在纸上试笔,画出作品的样稿,同时在橄榄核上勾样,按照橄榄核上面的画样进行雕刻、加工。但后来发现,果核太小,既不好画样也不易写字,还影响整个核雕的完整性,如何让核雕一气呵成成为我最大的心愿。”
一次不成,两次,两次不成,三次……为了雕刻出自己满意的作品,杜洪贵记不得自己刻坏了多少把刀,刻废了多少颗果核。为了刻好《核舟》上的8扇窗,杜洪贵至今还记得他整整刻了48扇,最后满意的却只有8扇。
就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验的积累,各种人物、动物、花草、山水等刻法都深深地烙在杜洪贵的脑海里。现如今,杜洪贵雕刻时只要在心里构思好就可以随时下刀,信手拈来。锲而不舍的艺术追求和十几年来的勤学苦练让杜洪贵练就了过人的手上功夫,如果把独特的核雕比作雕刻中的“形”,那么杜洪贵丰富的人生历练和积淀则是成就他核雕的“神”,他所雕刻的核雕作品立体感强烈、画面栩栩如生、细致入微。
“我是在用核当纸,刻刀当笔,在心底最宁静的那片天地里,用一生的时间去书写我的人生梦想!”这是杜洪贵给自己的“核雕人生”写的注脚。夜幕降临,杜洪贵又在台灯下进入了自己微雕世界,刀锋闪烁,“吱吱”爽利作响且轻盈洒脱的芭蕾舞曲在他灵巧的指尖上舞动着。
采访到最后,杜洪贵表达了自己由衷的心愿:“目前,感觉自己的微雕创作还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提升余地,在今后的创作过程中想把自己的心得、经验、成果,系统、完整地整理出来,希望把这门艺术传承下去。”
目前,峨山县委宣传部已为杜洪贵申报了玉溪市第四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雕刻)类工艺师。
记者 余红 通讯员 毕晓琳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