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阳区首个国家级核桃示范基地落地瓦窑镇下麦庄村
隆阳区积极推进培植以核桃为主的特色经济林产业,通过十几年的努力,核桃产业发展步入了规范化、规模化、产业化的良性发展轨道,目前,全区核桃种植面积已达128万亩,干果产量4万吨,农业产值突破10亿元。2015年,根据国家林业局《关于申报国家级核桃示范基地的通知》要求,区林业局经过认真组织申报,近期,国家林业局完成评定工作,隆阳区瓦窑镇下麦庄村获得"第二批国家级核桃示范基地"荣誉称号。
下麦庄村位于瓦窑镇东北部,距镇政府所在地32公里,距市区84公里,国土面积18.14平方公里,辖6个村民小组。全村共有人口106户,455人,民族以彝族、白族为主,占总人口的71%。全村有1个党支部,党员30人。下麦庄平均海拔1600米,年均气温16℃,年均降雨量980毫米。全村耕地面积1028亩(习惯面积);林地25174.5亩,森林覆盖率为92.3%。全村共种植核桃8300亩、林下种植魔芋500亩、林下种植黑麦草500亩、黑山羊年出栏1000只左右,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8600元。
--产业发展具规模
下麦庄村是个澜沧江边上的一个山区村,本着靠山吃山的思路,探索出一条循环经济发展之路。2002年以来大力发展核桃种植,目前种植已达8300亩,户均78亩、人均18亩,挂果面积3000亩余亩,鲜果产量1300吨,产值260万元,2015年核桃收入人均达5800元。为抓好核桃产业建设,该村采用合作社+基地+农户相结合的经营管理模式,于2014年6月成立了核桃种植专业合作社,入社农户102户,占全村农户数的96%。合作社目前已建盖了烤房,购买了两台核桃烧烤机,现已投入使用。合作社的成立解除了农户烘烤核桃、销售核桃的后顾之忧,达到了合作社、农户共赢、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目的。
--林下循环经济促农增收
在发展核桃产业的过程中,为提高土地利用率,村委会发动群众在核桃树下种植小麦、蚕豆、魔芋等进行林农、林药间作,并对核桃树精细化管理,每年适时开展中耕施肥,整形修剪。结合当地发展畜牧业的优势,采取林牧结合的经营模式,在核桃林下种植黑麦草,用于养羊,把原来放养的羊利用"乐施"项目,进行圈舍建盖,品种改良,实行圈养,用羊粪反哺核桃。种植的"黑麦草",一方面用于养羊,另一方面也对核桃起到中耕管理的作用,形成了林-草-羊循环发展的模式,年共出栏1100只、产值160万元,仅此一项,农民人均纯收入3500元。同时也解决了林农就地打工的问题,林农不用外出打工,避免了出现更多留守妇女、守留儿童、留守老人现象。
--"三个1万"前景美好
下麦庄村下一步计划实现"三个1万",即核桃种植面积1万亩、山羊养殖1万只、农民人均纯收入1万元。新增林下种草1000亩,黑山羊5400只;新增林下种植魔芋2000亩,人均4亩。基地计划配套架设5千米水浇地的引水管道和100口小水窖,购进种公羊91只,新建设羊圈6400平方米,建设青储饲料池2600立方米。到"十三五"末,下麦庄村的核桃产业预计收入800万元,人均1.5万元;黑山羊养殖产业收入达400万元,人均收入0.8万元;魔芋产业收入达400万元,人均收入0.8万元。这三项产业预计年均每人可达3万元。
如今,下麦庄村周边绿树成荫,核桃树枝繁叶茂,硕果累累,黄山羊、黑山羊成群,实现了"大地增绿、农民增收"的目标。下麦庄村通过走生态产业建设之路,由过去的穷山恶水之村,打造成为如今的绿色生态农业循环发展示范村,为全区的核桃产业发展模式及"美丽乡村"建设起到了积极的示范带动作用。
信息来源(单位名称):隆阳区林业局 | 作者:董钧 | 栏目编辑:李姣 | 栏目审核: 武建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