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变托起富裕梦
“中国核桃第一州(市)”大理,通过发展核桃产业,让荒山变绿洲、让贫瘠变富饶、由贫穷迈小康,这条绿色产业链释放出无穷的能量和效应,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极——
“核”变托起富裕梦
光明村的核桃喜获丰收,村民爬上树梢收获成熟的果实。
今日看点
本报记者 博达 杨建华
“真是一山一凹、一山一凹的。” 大理白族自治州永平县林业局副局长马军不停地重复着这句话,且发自内心地说:“核桃是我们的摇钱树、致富树呀”。
在摇晃的车上,记者透过车窗向外看去,漫山遍野已全然被绿色覆盖,而在这绿色中间,满眼都是枝繁叶茂的核桃树,于初夏五月,在滇西大地上竞相生长、迎风摇曳。
“2005年,大理州在全省率先开展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各种生产要素纷纷向林业聚集,核桃产业迎来了黄金发展期。通过近10年努力,2013底,实现了跨越1000万亩的目标。”大理州核桃及林产业办公室主任李刚介绍,截至2014年底,核桃栽种面积1015.53万亩、产量29.57万吨、产值84.91亿元,面积、产量、产值均居全国第一,农民人均核桃收入2797元。核桃产业已发展成为全州覆盖面最广、带动性最强、受益面最大的富民产业。
当前,在进一步筑牢产业发展基石的同时,大理州已将发展方向转移到抚育管理和扶优扶强上,确立了“到2020年,全州实现核桃产量45万吨以上,产值150亿元以上,农民人均核桃收入5000元以上”的新目标。历经10年磨砺之后,大理州核桃产业仍在不断“核”变,成为推动区域经济社会腾飞和发展的“绿色引擎”。
脱贫致富 农户增收的“摇钱树”
“这张照片我会永远珍藏,她是我们这一代人的生活写照,也是我们生活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佐证。”漾濞彝族自治县苍山西镇光明村鸡茨坪小组村民查红强从柜子里拿出一张拍摄于2000年的全家福。照片上,三代同堂的一家14口人围坐在院内,照片的左右侧还是破旧低矮的茅草房……“我们这个地方自然条件不好,山高坡陡、土地贫瘠,没有什么产业,2000年前,大多时间是吃粗粮,日子过得紧巴巴的。”查红强这样描述着当年的生活。
“真正改变我们生活的,就是核桃。1982年,光明村开始土地联产承包的时候,全村只有4700株核桃,当时由于常年吃不饱肚子,所有人只想要田地不想要核桃树,只想种粮食不愿种核桃。近年来,在地方党委、政府的引导下,家家户户都栽种了核桃,截至2014年底,全村共栽种14万株,人均达10亩以上,人均核桃收入6500元。有了核桃这棵摇钱树,日子才一天天富裕起来,拆除了茅草房,建起了小洋楼。”说起如今的生活,查红强的脸上带着喜悦。
一棵小小的核桃树彻底改变了光明村的面貌,让当地老百姓告别了贫困,创造了一个快速发展、脱贫致富奇迹。在永平县,另一个奇迹发生在长街乡岩北村。
站在岩北村观景台,村委会副主任冷王富自信地指着西北方向连片种植的3万余亩核桃说:“看,这就是我们的‘绿色银行’”。“户户都栽核桃树,人人都花核桃钱”,这是岩北村的真实写照。全村614户2146人,栽种了3.76万亩核桃,人均核桃收入8600多元。2011年被中国果蔬产业品牌论坛组委会评为“中国核桃第一村”。
李刚介绍,截至2014年底,大理州核桃收入1万元以下的农户达13.7万户、5万元以内的农户达7.2万户、5到10万元的1.1万户、10到50万元的1453户、50万元以上的两户。核桃不仅是“摇钱树”,也成为全州农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一个重要的优势产业。
提质增效 企业发展的“保障树”
从大理出发,沿着大保公路向西驶出约100公里,就到了永平县政府所在地博南镇,滇西地区最大的核桃交易集散中心的曲硐即坐落于此。
“曲硐是永平县城的重要门户,具有优越的交通区位优势。”博南镇镇长马建锋向记者介绍,由于地处茶马古道咽喉地带,曲硐历史上深受马帮经济影响,形成了“盘田、赶马、做生意”的生产生活方式。大量从事各类农副产品营销的生意人遍布四山八寨和周边地州,被人们形象地喻为“飞燕衔食”。
“每年9月至次年的2月,也就是核桃上市交易的季节,来自北京、上海、浙江等地数百客商都会聚集于此,火爆的交易场面让人难忘。”曲硐核桃经营协会、永平核桃商会会长马永宁介绍,曲硐核桃交易市场全国知名、滇西最大,辐射保山、德宏等地州市,将核桃产品远销到北京、广东等29个省市和韩国、新加坡等国家,部分还转销欧洲。2014年交易核桃果、核桃仁近5万吨,交易额逾17亿元。
在多年的核桃交易活动中,经营户彭继强脱颖而出,从与农户打交道的“小商贩”到创办企业,成为永平乃至大理核桃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1997年,彭继强从当地的一家企业下岗后,为了生存,他决定从事核桃交易。在10多年的交易活动中,他积累了宝贵的商业经验,2010年,他创办了永平县果亮农副产品有限责任公司,并注册了“果亮”商标,截至目前,他的企业年销售核桃900吨,销售额达3000多万元,且越做越大。他说:“我们坚持打造绿色生态有机食品,从源头上重视食品安全,我坚信企业的发展会越来越好”。
据了解,在各级各部门连续多年的引导、扶持和培育下,目前,大理州核桃加工户已发展到1000多户,核桃果、核桃油、核桃乳、核桃工艺品等系列产品为主的绿色产业链正初步形成。
绿色生态 朝阳产业的“希望树”
随着核桃树的茁壮成长,“绿荫”效应不断凸显,前来“乘凉”的人越来越多。
走进光明村鸡茨坪小组“老查家”农家乐,一棵300多年的古核桃树弯下一枝腰,将一个近百平米的院子罩得严严实实,太阳光只能透过绿叶缝隙点缀着地面。临近中午,三四桌游客在绿荫下享受着这里的生态午餐。看到记者前来,查红强笑嘻嘻地迎了上来说:“欢迎、欢迎啊”。
“最近是淡季,前来游玩的人不多,每天只有三四桌。如果是核桃上市的季节,人可就多了,每年的9月1日,我们漾濞核桃节开幕,历时一个月,其间我们会推出‘濞鸟巢、吉祥三宝、风花雪月、群英荟萃’等以核桃为主要食料的‘核桃宴’,我这里天天爆满。”查红强一边招呼记者坐下,一边不停地向记者介绍着他的农家乐经营状况。老查从2000年开始“试水”农家乐,在他的带领下,光明村先后发展了19家农家乐,且家家生意红火。
除了“核桃宴”之外,核桃工艺品也备受市场青睐。在漾濞县核桃秀工艺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丁影桥正专心致志地制作着以核桃壳为原料的花瓶,制作完成后,她在标签上写上一个“桥”字,然后将标签粘贴到花瓶上,花瓶开始进入下一道工序。“这批产品已经被广东客商订购了,正等待着发货。”公司负责人马建禄介绍说,他们充分利用漾濞铁核桃外壳坚硬、内部花纹优美的特点,完全采用手工制作精美工艺品,开发了花瓶、台灯、茶几、办公桌等80多个品种。目前,公司与17家国内外经销商签订了代理协议,产品远销北京、上海、广州及美国等地和国家,年销售额达800多万元。
在大理州核桃产业发展过程中,很多山区农户依靠种植核桃摆脱了贫困,部分已进入了小康,以核桃为重点的绿色产业成为广大山区群众主要收入来源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带动山区群众脱贫致富,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骨干产业。人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万众创业、全民创新”的时代背景之下,核桃产业的“核”变效应将进一步放大,在奔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通过产业的集聚功能和辐射带动作用,为更多的人、更多的企业托起发展以及腾飞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