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嘉湖,传承辉煌的人文情怀
杭嘉湖地区水乡泽国交通便利,南宋以来为富庶之地,文化也非常发达。
心系文纲——苏伟纲
苏伟纲与这家服装贸易公司的环境格格不入,但是他就是老板。有人会送一顶“儒商”桂冠给苏伟纲,但“商人”、“老板”、“总裁”不过是他的工作,本质上苏伟纲是一个读书人。
苏伟纲从小喜欢看书也喜欢书画,做企业之后读书爱好依然保持,并开始收藏一些书画作品。苏伟纲特别注重与嘉兴有关的作品,在收藏过程中,他发现许多藏品有关嘉兴历史,就对照阅读历史上嘉兴文人的著作,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许多著作只出版过一次,比如明朝冯梦祯的《快雪堂集》,从书中可以看到很多从前的痕迹。他就想,把有影响的文化著作整理出来,让嘉兴文脉承传。于是从2008年夏天开始,苏伟纲出资,邀请苏州大学古典文献学博士丁小明执行,开始编纂《嘉兴文献丛书》。
杭嘉湖,传承辉煌的人文情怀
宋代以来,杭嘉湖地区崇尚文化,出现大量私家藏书楼,这一风尚一直延续到近代。湖州嘉业堂是清末秀才刘承干1920年所建,这里收藏了大量古代书版。
苏伟纲说他出资编书“有别于经济投资,不追求经济价值,完全是喜欢。”他投资全部费用,但卖书收入都归出版社。他不打算投很多钱但打算细水长流,可能出到老为止;也不想追求轰动效应,就是个人的爱好。嘉兴自隋运河凿通,经济发展带动文化兴盛,读书人多,藏书家随之涌现,北宋有赵公园藏书万卷。南宋杭州为刻书业中心,嘉兴为图书流通中心,岳飞的孙子岳珂刻印《九经》《三传》;王国维《两渐古刊本考》列举的古刊本中就有18种为嘉兴刻印,可见南宋嘉兴的刻书业也比较发达。
笔耕笑我——范笑我
苏伟纲出资点校出版嘉兴先贤著作,可以说是对嘉兴文化传统的一种承继。而通过范笑我,我了解到还有许多嘉兴文化人,笔耕不辍,默默传承嘉兴文脉。
知道范笑我是因为他主持的秀州书局。秀州书局原本是嘉兴市图书馆1994年开设的书店,冰心给书局题名,范笑我担任“局长”。自开张起,范笑我每20天出一期《秀州书局简讯》,不仅当地读者可见,还流布京沪文化名流间。萧乾看《简讯》后,称书局是“一间门面的文化交流中心”,很多文化名流看过《简讯》都对秀州书局有所嘉许,钟叔河等人甚至将其与《世说新语》并论。由于《秀州书局简讯》荐书亦记人记事,笔触冷峻文字简洁,于是有人觉得“范笑我对记录和考据的狂热是到了一种不能说病态,至少是极端的地步”。围绕着他和秀州书局,聚集了一群学历不高但学力均不浅的“文化人”,有淘弄古董的近郊农民,有“酷爱”藏书的市井闲汉,有自命风雅的失意公务人员等等。
“开书店原本不为赚钱,当时图书馆从书店买书不给折扣,于是自己开书店,这样进书有百分之二十多的利润, 缓解图书馆经费紧张,所以开书店不用担心经营问题。正好利用《简讯》记录一些东西。”范笑我也没想到《秀州书局简讯》会让书局名闻天下,他说:“嘉兴出去的文化人多,所以熟悉嘉兴的文化老人们感兴趣,当地人也喜欢看,所以那些简短的记录引起人们的注意,萧乾说让他想起了年轻时编的《语丝》。实际这些东西就是前网络时代的东西,有点像博客时代的碎片化记录。”
《秀州书局简讯》记录的虽然是些碎片,却可以咂出些别样的味道。如177期记:朱尚刚3月30日说:“27日,姜原来从上海带四十个学生,来嘉兴参观朱生豪故居。朱生豪故居的窗架都被人撬了。惨不忍睹。我建议他们不要上楼去看,担心出事,有些学生仍上去了。”去年8月7日朱尚刚说:“朱生豪故居已经破败不堪,房子所有金属构件都被人撬掉,连腰墙板都没有了。”段晓楣4月6日从上海来秀州书局观书……段说:“我祖母那时经常偷听台湾电台,我父亲经常阻止她,怕她惹祸。有一天祖母对我说:‘电台里的声音是你四叔。’祖母死后好多年,四叔才回来,证实祖母听到的是四叔的声音。”段晓楣的曾祖父是段祺瑞——这些看似小人物的小细节,其实是大时代的春秋录。2006年秀州书局关张,《简讯》停办,引得许多拥趸叹息,好在《简讯》内容编辑为《笑我贩书》,已经出版了四集。
杭嘉湖,传承辉煌的人文情怀
嘉业堂藏书楼位于湖州市南浔镇,因清帝溥仪赐“钦若嘉业”匾而得名。藏书楼与园林合为一体,规模宏大,藏书丰富。1951年11月,原书楼主人将11万册藏书、3万块书版及数千杂志全部捐赠给浙江图书馆,现在藏书楼为旅游景点。
范笑我现在集中精力收集嘉兴地方文献,已经收集了当代各类著述2000多种,有公开出版物也有自印本。嘉兴市现在有100多种杂志,“虽然很多是垃圾,但也反映了这个时代,后人通过这些东西可以知道现在是怎样一个浮躁的、制造垃圾的社会。” 当然不止于杂志。范笑我展示了几本堪称巨著的个人著作。
《嘉兴历代名人考略》编纂者傅逅勒本是工厂翻译,花费二十多年业余时间,编纂出这本收录一万八千多人的辞典式工具书;退休教师龚肇智花费十年时间编纂的《嘉兴明清望族疏证》,将潘光旦的《明清两代嘉兴的望族》中的嘉兴91支望族三代以上有功名的人全部整理出来,通过婚配关系织成的大网络全部梳理清楚;《褚辅成年谱长编》是普通公务员王天松用二十多年时间收集资料编纂而成,填补了中国近代史学界空白;普通退休职工赵青,花费近二十年工夫,从史料里钩沉整理出嘉兴历代才女的作品,编成《嘉兴历代女子作品集》。这些著作每一本都是耗费多年精力、阅读巨量文献、精心考证之后的成果,理应是集体攻关之作,他们却利用业余时间完成。
对于嘉兴出现许多民间著述的现象,范笑我认为这是因为嘉兴“民间有向往文化的势力,是回归土地的表现,肥沃的土地,自然会长出东西的。”
杭嘉湖,传承辉煌的人文情怀
杭嘉湖地区有数千年的植桑养蚕历史,宋代开始,湖州的蚕桑业开始商业化,为丝绸纺织贡献了优质蚕丝。
锦绣嫣然——叶嫣嫣
湖州丝绸的历史差不多是中国丝绸的历史。“耕桑致富甲于浙右”的湖州南浔镇,清朝至民初一百多年间最辉煌,当时上海91家大丝绸行,70%为南浔人所开。但随着纺织工业化、化纤产品的出现,湖州丝绸业逐渐衰落。上世纪80年代末,湖州丝绸业再次达到顶峰,丝绸创税利占财政收入40%。可如今,丝绸在当地的经济中占的比例已经很小,湖州变成全国最大的木地板生产基地,电梯、不锈钢管产业也占全国一定份额。作为传统产业,一大批湖州人仍然心系于丝绸,当了20多年丝绸厂工人的叶嫣嫣就是其中之一。
杭嘉湖,传承辉煌的人文情怀
湖州丝绸品质精美,具有“细、圆、匀、坚”和“白、净、柔、韧”等特点;花色丰富,见于古代文献中的丝织品名称有帛、绢、绸、缦、绮、罗、绫、绣、绵、纱等二十余种。
从下乡到进工厂,五分钟就能掌握的码尺工作,叶嫣嫣乐此不疲地干了九年。后来当劳模,当厂长,做丝绸印染,做丝绸服装,叶嫣嫣把丝绸行当的技术学了个遍。但是,叶嫣嫣43岁时遇上了丝绸行业不景气,下岗后靠着7个人7台缝纫机开始创业。
杭嘉湖,传承辉煌的人文情怀
缫丝就是将蚕茧浸泡在热水中,抽丝卷绕于丝筐上。一个蚕茧的蚕丝一般有1500米长,最长可达3000米。
叶嫣嫣出身于“手工业劳动者”家庭,爷爷和父亲经营湖州有名的“叶家茂盛棕棚店”。受此影响,叶嫣嫣开始做自己的丝绸产品时,就定位于“工匠”精品,很快取得了成功。她发现品种单一、库存积压是主要问题,于是叶嫣嫣避开大路走小路,第一个单子只做一百件,很快就有了自己的市场;之后她与院校合作,设计自己的丝绸产品款式,还开发生产专用面料,2005年与厂方合作完成的特宽幅印染技术开发获得了政府奖。就这样,叶嫣嫣不仅继承了丝绸产业的传统优势,还打出了自己的丝绸品牌。
杭嘉湖,传承辉煌的人文情怀
丝到丝绸制品要经过数十道工序,丝鞘引出的丝线经过卷绕、干燥后成为生丝。中国生丝生产历史悠久,是传统出口产品,现在产量仍占世界首位。作为高级纺织材料,生丝可以织制组织结构不同的各类丝织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