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进:学校+企业订单式培养 特级工人可享教授待遇
博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张靖:今年秋季校招,想招40个做大数据的学生,走了12个城市,做了27场校园宣讲,招聘量只有1/3。
“硕士博士双学士满街跑,技术工人很难找。”在“校企双创人才与国际企业孵化器建设论坛”上,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所长杨进,点出“求职难”“招工难”这对矛盾体背后的教育体制弊端。“高校设置专业不参考企业意见,专业开设课程不调研企业需要,学生毕业了要企业支持高校就业率,凭什么?”
“德国为什么能产生那么多优秀企业和技艺精湛的技工,他们的‘产学研’就做得很实在。”杨进用一张图示向大家介绍,德国学生—企业—学校之间的“三角关系”,学生在学校学习基础理论的同时,还必须是专业对口企业的学徒,而学校与学校之间有长期的、稳定的合同关系,这个三角形如此稳定地持续了几十上百年,为这个工业强国奠定了一代代的人才基础。
“学生+学员”模式或许在我国暂时无法全面推开。可是已有一些高校走在前列。在云南本地,面向市场培养人才的高校首推昆明学院,校长何华表示,学校的应用型本科发展道路,瞄准产业链,调整优化专业,构建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应用型专业群。学校探索校企合作办学模式,通过与企业开展订单式人才,目前与80多家企业和单位进行了合作,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教学内容与生产过程的对接。
“国外很多奢侈品牌的手工工匠社会地位及收入都很高,为何中国不行?”论坛上的发言代表普遍认为,科研型大学和应用型大学一定要分开,不能盲目追求大而全的大学教育。“教授、博士等科研人员是人才,特级技工同样是社会不可或缺的人才。”最后,杨进表示,国家和社会都应有这样的认同感,让社会分工不同同样值得尊重的价值观回归。“特级工人享受教授待遇有何不可!”
春城晚报记者 张勇 宋金艳 陆橙 李超 期俊军 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