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桥街道:新起点上再追梦 乘势而上开新局
2018年6月29日,是值得被杨桥人记住的日子。这天,杨桥街道正式挂牌成立。两年来,杨桥的变化,大家看在眼里,感受在心里。
陈永坤在杨桥街上做了十多年生意,他说:“赶集日秩序好了,生意比以前更好了。”李争明改变出租土地的想法,拿出10亩地自己种鲜花,他说:“未来社区要打造鲜花小镇,发展乡村旅游,比起租地,种花更有前途。”文明清是龙街社区“看家大爹大妈”中的一员,今年已经71岁的他说:“村里的事就是大家的事,老人也应该发光发热。”……
曾经,杨桥是一片不起眼的城郊地带,虽与嵩明县城相隔咫尺,却无缘繁华。而现在,随着街道的挂牌成立,以及全县“主城向西”的发展思路,杨桥街道一跃成为全县西片区的发展核心区。
追梦而来,圆梦而去。通过700多天的努力,杨桥街道正以全新的姿态走进大家的视线。
干部作风之变
创新机制
打好“红黄绿”三张牌提振干部精气神
杨桥街道成立之初,街道机关干部多是从嵩明县主城区分流过来的,一下子从“城市干部”变成“农村干部”,工作中难免出现不积极、不主动的现象。而各社区干部早已习惯了按部就班,不少人还有不敢扛事、不愿做事的“混日子”心态。“这是部分党员干部精神状态不佳、精神面貌不好、干事创业的精气神不足导致的。”街道直面问题,在成立之初就启动“提神振气”工程,创新开展绿牌谈话、黄牌警告、红牌罚下的“三张牌”问效管理办法,能上能下树正气,激发街道干部干事创业原动力。
动真碰硬,施药动刀。从基层治理的最小单元——居民小组党支部、居民小组抓起,杨桥街道采取每周汇报,每月督察、每季度约谈,列出问题清单、督察落实整改,层层传导压力。据统计,自开展“提神振气”工程以来,街道共查找问题87条,对评定为基本满意的17名村组干部进行组织谈话,撤换村组干部12名,调整撤换社区党总支书记5名,补选配齐社区“两委”委员12人。对落实重点工作不到位、不作为、慢作为干部谈话提醒45人次,对未认真履行工作职责的21名干部进行问责处理。
同时搭建起青年人才培养平台,破解社区干部队伍后继无人的问题。先后出台《杨桥街道社区后备力量管理培养办法》《杨桥街道乡村志愿者管理办法》,帮助后备力量、青年志愿者成才成长。今年4月成立的青年人才党支部实训基地,把61名优秀青年人才纳入青年人才党支部进行培养,建立健全农村青年人才回引、培养机制。今年,街道实施的“归雁行动”,招录社区后备力量29名。不仅如此,街道还建立了自己的青年人才信息库,把辖区内由各行各业青年组成的志愿服务队中的39人纳入街道青年人才党支部重点培养,让“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优秀农村青年人才聚集在党组织周围。通过“党建+志愿服务”模式,让各项志愿服务活动长效化、常态化开展,凝聚志愿服务新动力。
经济发展之变
目前招商引资1.9亿元
占全年目标任务的42.16%
作为全县最年轻的街道,如何主动融入全县发展,答好时代之卷?如何提高发展质量,推进大开发、大建设,实现跨越发展?如何通过杨桥之“变”打造杨桥之“新”?这些都成为摆在杨桥街道面前无法回避的重大课题。
说起街道成立之初,杨桥街道党工委书记李秋彦用“百业待兴”来形容。“杨桥本来就是个农业乡镇,没有规划、没有项目,现在街道成立了,要怎么把经济搞上去?”
从最基础的摸清街道用地面积开始,杨桥街道开始到每个社区调研、收集土地信息。“就算只有5亩土地也要登记在册,目的就是不让街道的闲置土地‘晒太阳’。”杨桥街道通过“摸清、接洽、盘活”三步棋把街道的招商引资与盘活闲置资产紧密结合起来,避免了“万事俱备”,而没地可用的尴尬。同时,在招商引资方面实行《挂钩领导招商引资项目包保责任制》和“倒排工期”工作法,李秋彦说:“街道的每个领导负责一到两个项目,定期召开项目推进会,实时跟进项目进度。我们还把项目落地之前的所有工作细化到几月几号,‘倒排工期’、提高效率的同时,这样‘保姆式’的服务也让客商赞不绝口。”
两年下来,街道征地近万亩,重点项目推进成效明显:截至6月底,招商引资快报数1.9亿元,占全年目标任务的42.16%,实施招商引资项目17个,其中华侨城滇中乐活城项目已签订意向性合作协议,项目计划投资50亿元;与陕西汉华产业集团签订山居水逸国际旅游度假区项目意向投资协议,项目计划投资100亿元;占地面积54.79亩,计划投资1.5亿元的杨桥城市综合体项目也达成意向性协议。
有干事创业的劲头,有大项目的加持,杨桥未来可期。
接下来,杨桥街道将按照“一产抓特色、二产抓培育、三产抓突破”的发展思路,多举措实现“分片推进,一二三产统筹发展”。在巩固农业基础地位,拓宽发展空间的同时,谋划布局制造业,逐步壮大经济基础。围绕集镇基础设施建设,做大做强大牲畜、废旧金属、人力资源等专业交易市场,解决小微型企业落地难题。着力发展地产及文旅产业,助推县域经济发展。
社会治理之变
治理转型
从传统乡村到新城镇社区
10年前的杨桥乡,曾跻身全省乡镇经济发展百强县,“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在握。10年后的杨桥街道,经济社会发展缓慢,社会治理面临诸多难点……从传统农业乡镇到新型城镇社区,改变的不仅仅是“村民”到“居民”两个字,更是治理理念、方式的彻底转变。
杨桥街道充分调动“人”的因素,在12个社区实行“一格N元”的网格化基层治理管理机制。充分整合老年人群、社区志愿巡逻队等力量参与社区治理,成立“看家大爹大妈”志愿服务队。把社区管理办法由传统社区管理向社区现代化治理转变。
街道把社区划分为103个基础网格,11个专属网格,以社区党总支领导为核心,由社区“两委”班子成员担任小整治格格长,统筹小整治格内的整治工作,街道相关职能部门工作人员、志愿者、青年人才、警格员、安全员等下沉到每个网格。他们明确职责分工,对整治格内所有事件实行包干整治。每周定期召开社区“两委”班子会议,听取工作情况汇报,力争做到“小事不出格、大事不出社区”。同时在街道党员干部中实行“挂钩制”,街道每个党员干部挂钩街道的一个社区,党员干部要指导、参与社区的所有重点工作。这样一来,街道不仅对社区工作心中有数,社区在日常工作中也更有方向。
值得一提的是,在疫情防控期间,杨桥街道创新“邻里守望、十户联防”网格化管理办法。街道按照分级负责、分片包保、责任到人的原则,实行网格化管理,街道成立联防指挥部、社区成立联防分战区、支部成立联防组、10户为一个联防队,统筹全街道联防联控工作。街道由一名党工委委员包保一个社区,社区“两委”班子成员、小组党支部书记、小组长包保一个村小组,一名党员和一名村民代表包保10户群众。全街道共1812名党员和村民代表参与包保16926户群众,确保了疫情防控工作在哪里,党群组织就跟进到哪里。
随后,杨桥街道将结合实际,成立“流动人口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实施网格内流动人口常态化服务管理,实现基层社会治理从“粗放型”向“精准型”的转变。
城乡面貌之变
环境美配套全
擘画“生态宜居”新蓝图
从上世纪70年代到现在,这条长1.4公里的杨桥街承载了几代嵩明人的记忆。每周二的杨桥街天,是陈永坤最忙的日子。这两年,杨桥街天“变了”——“不再拥堵,也干净了不少”,带来这一切变化的就是画在地上的10厘米宽的红线。
街道成立当天,杨桥街道“环境大整治、秩序大整改、交通大规范”综合整治工作就拉开了序幕。整治工作从规范周二赶集日秩序入手,街道在街面划定红线,所有摊位摆设必须在红线内,同时引导摊位定点经营、规范停车。经过集中整治,原本坑坑洼洼的路面变得平坦,沿街的违章建筑也全部拆除。
红线内的摊位依旧生意火红,红线外,大家秩序井然。一条红线,划出的不仅是街道综合治理秩序的开始,干净整洁的环境让杨桥街上乡愁更浓。
随后,街道相继打响了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深化重点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争取让百姓享有更多蓝天白云;全面落实河长制工作,开展清淤保洁、河岸整治工作,对辖区9条河流、103个自然村环境卫生进行专项治理;出台垃圾清运收集分类实施办法,持续推进户分类、组保洁、村收集、街道运转、县处理的工作;对1.6公里杨桥大街市政道路修复重建,对杨桥大街危桥向阳桥拆除重建,建设弥良河景观生态廊道,进一步改善杨桥“脏乱差堵”现状,成功创建省级卫生街道。85户269人苗族同胞全部搬迁新居,苗村文化旅游火热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00%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稳定率达90%以上。
两年来,杨桥街道配合县城规划,着力于基础设施和交通路网建设。今年,街道将坚持规划引领,以产业化、城镇化、市场化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杨嵩大道、213改扩建、嵩明西至杨嵩大道连接线等道路即将建成通车,围绕集镇,杨桥街道将以“市场”为依托,在集镇片区谋划打造不同类型的专业市场,让“商贸”成为杨桥的知名品牌。主动融入县城发展,在辖区内谋划布局房地产、商业中心、行政中心、学校、医院等城市配套。依托西山片区优美的自然资源,打好“绿水青山,金山银山”这张牌。同时深入挖掘杨桥文化,加快建设现代乡村文明。
机遇和挑战并存,困难和出路共生。当未来的蓝图徐徐展开,追梦的杨桥人又开始了拼搏、奋发、扎根……(昆明日报 记者杨阳 通讯员朱玲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