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村寨寨阔步走 临沧耿马县民族团结繁荣进步示范建设纪事
多年来,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已成为民族关系的主旋律。
“耿马”傣语译为“勐相耿坎”,意为跟随白色神马寻觅到的黄金宝石之地。耿马是我省29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和25个边境县之一。全县国土总面积3837平方公里,山区面积占全县国土面积的92.2%,总人口28.8万人。
耿马物产资源丰富,是国家粮食和蔗糖生产基地,云南民营橡胶主产区,蒸酶茶之乡,土地资源和生物资源富集之地;耿马生态环境良好,国家级南滚河自然保护区纵跨全县,森林覆盖率高,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明显,是全国铁力木之乡;耿马民族文化底蕴深厚,多民族聚居,傣族文化、佤族文化交相辉映,独具特色,各族人民的智慧创造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积淀了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
自2013年启动实施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建设以来,耿马抢抓政策机遇,突出工作重点,狠抓资源整合,加大政策落实,强党建固边疆,夯实发展基础,强抓产业建设,示范区经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党建引领 布朗山上劲吹文明新风
沿着进村硬板路,记者遇到了四排山乡东坡村东老组的二三十位村民,男女老少都在忙碌着——义务除路边杂草。
“修路是大家自发的,党员带头干,大家积极响应。” 副组长田进明告诉记者,每年,村里的14名党员都要带头种树,带头义务修路、干公益事业等都成了常事。
“党员带头干,群众看在眼里,记在心中,发动大小事务群众积极性也就高。”田进明说,东老村54户232名布朗族群众多年来,无打架斗殴,红白喜事相互帮忙,全村和睦相处,其乐融融。自2013年以来,全村有46户住进了两层布朗族民族特色新居,目前7户正在建盖中,剩余2户也将在过年前开建。
东坡村副支书田进祥是村里的致富带头人,种了7亩烤烟。在他带领下,全村党员种咖啡、核桃、管护茶园。
“以前谁家有啥事情,要去拿上烟酒挨家挨户去请人帮忙。近两三年来,村上开会,组干部在广播里吼一声大家就到齐了,谁还有啥事也是在广播里吼一声,安排好该干啥,大家就自发干,有条不紊。”田进祥说。
正是在党员干部的带头下,东坡村8个组9个自然村,三年来种下了2200亩左右棵坚果,不低于5000至6000亩核桃,管护茶叶面积不低于5000亩。
抓党建、强基建,打基础、补短板,调结构、优产业,精扶贫、改危房,四排山乡抓好农村特别是村民小组党支部无职党员设岗定责,组织党员开展亮身份、亮职责、亮承诺。把全力推动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作为扶贫攻坚工作的重要载体和抓手,通过夯实组织基础、建强党员队伍、增强服务功能、丰富活动载体、完善工作机制,发挥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全力推动扶贫开发工作,为全乡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耿马坚持扶贫与党建双推进,强化基层组织建设,巩固民族基础,以党建带扶贫,以扶贫促党建,大力实施“双带”工程,合理选配少数民族聚居村村干部作为工作的重点来抓,把能与党委政府保持一致,在群众中享有威望,能带领群众合法经营、依法致富的人选到村“两委”中来,解决基层干部队伍能力不足、软弱涣散等问题。
通过建立健全互联会制度、“四议两公开”制度,耿马把基层党支部、党员和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建立三层帮带模式,形成产业建设有人带、有人扶、有人帮,公共设施建设有人干、有人管、有人促的良好氛围,在建设中发挥村组干部群众的主体作用。
产业支撑 佤族村寨增收势头强劲
耿马镇芒国村金养老寨组,人均3亩耕地。地少缺水,怎么增加收入成了65户306名佤族、傣族群众急需解决的问题。
2004,俸开明当选村小组长,大力发展甘蔗产业成了他上任的第一步“施政”措施。
“我自己给他们做担保,让群众跟糖厂把肥料、蔗种等农资发放出来,收了甘蔗再收钱。”俸开明说,到2009年全村甘蔗产业大规模发展。
“村里还有100亩集体甘蔗地,按照一定租金,租给部分群众耕种,每4年轮一次租给下一批农户。”俸开明告诉记者,经召开村民大会商议决定,这块甘蔗地每次出租优先考虑困难、地少、种植积极性高、能起带头作用的农户租赁,每户不得多于2亩。
如今,甘蔗是村里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种植面积达1400余亩,去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10800元。
2013年开始,为了发展咖啡产业,村里又把集体的30亩土地,无偿分给村民们种起了咖啡,去年共收咖啡1200斤。
“村里正在规划养牛,已经建起了3000多平方米的牛圈,打算成立合作社。”俸开明说,建牛圈已有民宗部门投资40余万元。
去年,金养老寨被临沧市民族宗教事务局确定为民族团结进步建设项目予以打造。项目以省市补助、县级整合和群众自筹的方式共投资538万元。如今,村里家家盖起了牛头燕尾佤族特色的二层新居,用上了太阳能、冰箱、电磁炉、电饭锅等现代家电,家家有摩托。
在示范县创建过程中,耿马县坚持边创建边总结,力求在政策、机制和措施方面有突破、有创新,积极总结有特色、能推广的示范经验。因地制宜、样板带动,以园区建设推动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和现代化。在勐简乡生态农业示范园中,选择有热区资源优势、有政策扶持、有资金奖励和较好市场前景的木本油料作物(坚果)和高价值经济林果(咖啡)作为发展的重点产业,以政府引导,农民主体、龙头带动,逐步形成“企业+基地+协会+农户”的发展模式,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新机制,强化政策扶持和资金整合。
同时,延伸产业链条、创新营销方式,引入市场化运作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孟定镇芒团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示范村,先后采取成立造纸合作社、建立传习馆、确定传承人的方法,强化基地建设、注重协作、提升技能、创新拓展现代营销模式和渠道建设,延伸产业链的深度和广度,有力推动了传统的手工造纸业与现代化工业造纸领域的资源互惠合作。
建设家园 傣族人家描绘发展愿景
走进勐撒镇箐门口村芒见组,村中古树参天,流水潺潺,村广场上金塔熠熠生辉。一派“村在山中,人在林中,水环其中”的美丽景象。
“这里发展民族文化产业、现代观光农业、旅游业、农家乐很有潜力。”芒见组组长南老三说。
傣族特色村、新农村综合体、农村生态文化产业园“三位一体”的傣族特色村寨新模式,圆了芒见傣家人的美丽家园梦。
“我们有着传统的农耕文化、遗留的茶马古道、佛教遗迹。”副组长傅迈神告诉记者,芒见组以产业促脱贫,以产业带动旅游文化建设,把传统节日开门节、关门节、新米节、泼水节等节日利用起来,设置骑牛、骑马比赛,吸引游客。“2016勐撒镇芒见·第八届新米节就在我们村举行,活动吸引了几千名游客前来参加。”
“将来我们还在稻田养鱼的基础上,搞捉鱼比赛。” 傅迈神说,目前全村共有300多亩优质稻基地。
新房新景新基地,芒见组现有500多亩茶叶基地,引进台湾百津园进出口贸易公司,种植715亩以释迦果为主的特色水果基地,发展种植白芨、香砂仁等400亩药材基地。
芒见组以活动广场中心为辐射点,健全和完善芒见组文化体育活动场所。实施村寨亮化、绿化工程,还将引导建1至2户傣族农家乐和傣族手工艺制作户,逐步打造傣族旅游产品。实施产业种植项目,实现发展优质水稻产量增产,增加优质水稻收入,使群众增收致富。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完善村规民约,实现村寨民主管理化。
“通过努力,将芒见组建设成生态环境优、村寨环境美、傣族特色浓、文化体育功能全、民族团结和谐、文化惠民成效显著的傣族特色文化保护与发展示范村及耿马傣族佤族体验旅游景点。”南老三憧憬。
耿马按照“生态立县、绿色崛起”的发展理念,以建设“天蓝、地绿、山青、水净、田美、民富”的“美丽家园”和“构筑生态高地、建设美丽耿马”为目标,突出房、村、镇、城同步提升,坚持规划引领,城乡、产业、生态、文化四位一体共同发展的原则,扎实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
今年,全县完成旧村改造106个,完成美丽村庄提升16个,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已完成44个,创建洁净村庄76个,创建洁净庭院示范家园1152户,预计年底将全面完成。2016年度市级下达耿马美丽宜居乡村省级重点建设村是耿马镇允捧组、孟定镇水桑树自然村等8个自然村、组,涉及农户687户2442人,预计12月底将全面完成。
来源:云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