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市长助理李河流:让企业家在昆明更受尊重
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协调推进工作机制(即“项目会办”)和固定资产投资工作包保责任制两项制度是昆明致力于增加固定资产投资,促进项目落地的非常之举,旨在达到“千斤重担众人挑、人人肩上有指标”的工作氛围和会办效果。围绕项目会办的前因后果等问题,记者日前专访了市长助理李河流。
昆明日报:经济下行压力之下,市政府持续开展项目会办工作的初衷是什么,希望达到什么样的预期效果?
李河流:从大的方面来讲,项目会办主要基于四个方面的考虑:一是政府转变工作作风的要求,二是提高政府运转效率的需要,三是改善企业发展环境的呼唤,四是增投资、稳增长、促发展的举措。这当中,服务是政府的天职,是政府做好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开展项目会办,就是要促进各级政府部门转变职能,强化服务意识,屁股坐正位置,把工作着力点放在为社会和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上。
当前,企业在发展中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单依靠企业自身很难解决。我们就企业提出和反映的问题,用项目会办的场合和方式,把企业或业主、主管部门、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请来坐在一起,多部门联动,现场研究协商,做出回答,并明确办理时限,克服了一些部门对企业的诉求拖、摆、放,企业为了一个批文“跑断腿”的情况,提高了工作效率。可以说,政府的效率影响和决定着企业的效益,政府的运转效率高一点,企业的经济效益就会好一点。
昆明日报:政府和市场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两只手”,如何在二者之间寻求平衡点,做到既推动项目落地又不过多干预企业发展?
李河流:企业是最重要的市场主体,是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市领导形象、贴切地把政府给企业提供优良环境比喻为盖“大棚”,政府要给企业提供充分的土壤、水、空气、阳光、雨露、有机肥,也就是社会环境、法制环境等以及贴心式、保姆式、点对点、主动式、全方位服务,让企业家在昆明有尊严、受尊重,让不同类型的企业都能在昆明茁壮成长。项目会办就是无数个“大棚”中的一间,通过一天一天、一点一滴、真心实意地帮助各类企业解决难题、办实事,可以进一步改善昆明的创业发展环境,增强企业对昆明的信心。
在当前严峻的宏观经济形势下,拉动经济增长从根本上说就是要靠项目和投资。通过项目会办会,可以解决影响企业发展和项目运转的具体困难和问题,激活项目、盘活企业,让停滞未动的项目转起来,让停产半停产的企业动起来,特别是促进一大批续建和新开工项目,应投尽投,对于拉动经济增长十分必要。不过,在这当中,政府部门一定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遵循客观规律和经济规律,支持服务企业但不能干涉企业的发展。
昆明日报:项目会办半年以来,取得了哪些实效,有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李河流:从去年11月4日至今,市政府以日会办、周会办、月会办的形式,共会办了310个项目,协调解决523个问题。内容涉及基础设施、土地房屋开发、工业产业和园区建设、保障房建设、医院学校、环境保护和滇池治理、美丽乡村建设、新能源建设、农村水利、闲置土地、征地拆迁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具体说来,一是促进了一大批问题的解决,帮助企业解决了许多难题,企业界人士和社会方面反映较好;二是政府部门办事效率进一步提高,带动县(市)区和开发区管委会建立相应的项目会办机制,工作作风进一步转变,为企业和项目服务的意识进一步强化;三是促进了投资增长,2015年前10个月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只有2%,项目会办之后的11月、12两个月增长到8%;四是进一步融洽了政企、政商关系,昆明城市形象呈现出新的气象,企业和企业家增强了对昆明的信心,去年以来有一大批国内外客商前来昆明考察项目和投资兴业。
昆明日报:在项目会办过程中,哪些方面的问题比较集中,其背后反映出怎样的共性问题,今后怎样持续推进项目会办这项工作?
李河流:在会办的项目中,基础设施、房地产开发、工业产业类等方面的问题比较多,也相对集中一些,多数企业提出的是规划、国土和行政审批等方面的问题。这反映出宏观经济形势下行压力之下,企业生存、发展压力以及对政策创新的愿望,也要求我们不断改革创新,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更加高效、精确地为企业服务。
当前,项目会办已进入常态化模式。和2015年相比,会办项目的数量和项目会办会的频率有所减少,这并不是说政府对这项工作有所放松,而是很多项目的问题已经得到解决。对于问题还没有得到完全解决或者解决得不够好的部门和单位,我们将继续让目标督查管理部门跟踪督办;对于不落实的部门和单位负责人,市政府有关领导将对其进行约谈并通报,就是要咬住不落实的事、盯住不落实的人。总之,服务企业是政府工作的永恒主题,项目会办这个机制将会长时间持续下去。我们也将在会办过程中,不断总结和改进,寻求更加高效、创新的思路和办法,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推进项目在第一时间落地,营造更加优良的投资环境,使昆明成为投资的热土、创业的乐园。
编辑:赵艳芳责任编辑:徐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