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货币政策还会继续宽松吗?

25.06.2015  18:29

23日发布的汇丰数据显示,中国6月制造业PMI初值为49.6,创3个月新高。我国经济正在初步回稳。

而受此影响,此前一直较为明确的降息降准预期似乎将有所改变。据渣打银行研究部23日发布的研究报告预计,年内或不再降息,但仍将降准1%。

我国经济正在企稳

据第一财经日报报道,6月23日,汇丰银行与英国研究公司MarkitGroup联合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6月汇丰制造业PMI初值为49.6,创3个月新高,高于预期49.4,前值为49.2。

招商证券研究发展中心宏观研究主管谢亚轩认为,二季度以来汇丰制造业PMI指数呈现加速回升趋势,表明国内经济弱势局面正在稳步改善。

从数据来看,推动6月份汇丰制造业PMI初值明显回升的主要因素是需求端的加速“回暖”。

招商证券宏观团队分析称,数据显示6月份新订单和新出口订单指数出现大幅回升。其中,新订单指数为50.3,环比上升1.2个百分点,3月以来首度回到景气区间;新出口订单指数为49.9,环比上升3.2个百分点。

需求回暖也带动了生产的恢复,本月产出指数为50.0,环比上涨0.7个百分点。另一方面,企业库存状况持续好转,本月产成品库存指数为48.6,连续5个月下滑。经济动能指标新订单-产成品库存为1.7,创今年新高。需求扩张,库存加速去化,国内经济增长乏力的局面有望改善。

但值得注意的是,6月份就业指数出现大幅下滑,降至46.8,环比下降1.9个百分点。招商证券宏观团队认为,这意味着货币政策不具备转向条件,中期借贷便利(MLF)部分续作等事件只能说明货币政策放松重点和手段的调整,政策基调仍以稳健为主。

Markit经济学家安娜贝尔·费迪斯(AnnabelFiddes)也表示:“中国制造业持续裁员,6月就业分项指标创出六年多以来的最大跌幅。在国内外需求依然相对稳定之际,制造业行业的企业抱有相对温和的增长预期。”

此外,上海证券报也援引平安证券固定收益部总监吴洪鹏分析称,“中国6月汇丰制造业PMI初值好于市场预期,也预示着政府前期的系列刺激政策逐步得到体现”,尤其是新订单分项止跌回暖预示着实体经济有企稳迹象。

在前5个月的投资增速创下近15年新低之后,国务院推出了多项稳增长举措,要求加大重点领域有效投资,引导金融机构加快重大工程、PPP项目等贷款审批,强化城镇棚户区和城乡危房改造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北大教授曹和平认为,随着稳增长政策持续发挥效应,当前中国经济回升势头应该会延续下去,6月份数据回暖应该比5月更明显。

“在国外经济达到预期、房地产投资企稳的情况下,预计三季度中国经济将出现企稳复苏,全年有望达到7%左右的增长目标。”曹和平说。

中金公司分析师也认为,预计中国经济活动增速未来2-3个月,有望进一步企稳,并在三季度末至四季度呈现温和复苏态势。

市场预期悄然生变

在此背景下,市场对于未来货币政策的预期也陷入了观望状态。

据经济参考报报道,本来非常强烈和明确的降息降准预期,最近却变得有些模糊。有不少人猜测,央行的货币政策是不是要做出一些调整。整个市场陷入一种持续的观望氛围之中。

6月23日,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再现空窗,这已是央行连续第19次在公开市场暂停逆回购。除了暂停逆回购,在不久之前,央行向部分机构进行了定向正回购,期限包括7天、14天和28天,总操作量逾千亿元人民币。正回购实则意味着央行是在“回收”市场上的流动性。

另据媒体报道,央行至少没有全部续作上周到期的约6700亿元MLF(中期借贷便利)。MLF是中央银行提供中期基础货币的货币政策工具,不续做则意味着央行没有进一步宽松银行间市场的流动性。实际上,在最近一段时间,在新股发行、商业银行上半年末考核等多重压力之下,银行间流动性略显紧张。截至上周五,银行间市场回购利率较前一周全面上行,其中以21天期利率上行趋势最为明显,上行幅度达到126个基点,其他期限品种上行幅度在16个基点至74个基点不等。但此时,央行并未选择按照更低的利率完成MLF续发,也引得市场的猜测,央行是否在变相收紧流动性。

引发市场预期微调的原因还不止这些。央行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5月金融机构外汇占款增加322亿元人民币,为连续第二个月正增长。回顾过往的数据,今年1月至4月,金融机构新增外汇占款依次为-1082亿元,422.14亿元,-1564.76亿元,323.96亿元。连续正增长的外汇占款趋势也使得市场对其造成的流动性缺口的担忧有所缓解,进一步释放流动性的动力似乎也在减弱。

实际上,大部分分析人士认为,无论是定向正回购操作,还是不再续作MLF,都并非央行主动而为,而是商业银行从自身出发,不愿持有更多的流动性。不过,这也从侧面说明市场本身已经不缺乏流动性,央行若继续注入流动性,这些流动性可能将是无效的,或者不能形成有效的信贷投放。

“货币政策实际上还是总量政策,央行也无法控制资金的流向,而资金具有逐利性,可能在多绕了几个圈之后,又进入高风险、高收益的领域,而非政策当初希望引导进入实体经济中。这种情况下,是否还要加大货币政策宽松的力度,央行可能也在观望。”一位商业银行人士说。

央行未来会不会降息、降准?

同时,对于央行是否会降息、降准的判断,市场上也出现了不小的分歧。

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中金公司在23日发布的公开报告中表示,随着央行4月份以来加大货币政策放松力度,特别是4月20日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之后,短期银行间利率已经明显下降。因此,市场流动性已经显著改善,无风险利率开始明显下降。

然而,相对于现今的周期弱势,实际的融资成本仍然太高,短端和长端利率均仍有下行空间(尤其是3个月至2年期利率)。因此,预计货币政策将保持宽松的倾向,以支持银行间利率的下降对银行风险偏好的传导,尤其是对发放贷款和购买债券的风险偏好,从而进一步支持实体经济的再通胀。

另据深圳商报报道,渣打银行研究部23日发布的研究报告预计年内不再降息,但仍将降准1%。

渣打认为,降息窗口行将关闭的理由是:一,核心通胀较为稳定,预计下半年通胀或将小幅上扬;二,经济企稳迹象逐渐清晰;三,降息对降低实际存贷款利率的效果正在减弱;四,资本外流及证券市场泡沫的风险。预计决策部门或将维持宽松的货币政策立场,以便稳定近期积极复苏势头,具体通过向市场提供充足流动性、鼓励政策性银行发放贷款、指导长期利率逐步回调以及充分落实2015年财政预算计划等方式进行。

此外,凤凰财经也报道表示,华创证券在最新报告中表示,中国经济已开始触底企稳,后期走势仍需观察,但这可能意味着在此期间央行既不会主动收紧货币政策,也不会采取更为宽松的货币政策。华创证券认为,地方债顺利发行也使得继续货币政策的必要性明显下降。

民生证券研究院执行院长管清友则认为,货币宽松方向没有变,不过方式也许会变。

21世纪经济报道也援引管清友的观点表示,在经济有加杠杆主体下,实体与银行间利率跷跷板效应源于:实体加杠杆-社融扩张-实体融资成本下降-超储消耗-银行间利率上升。当前收益率水平和陡峭化曲线会恶化银行偏好,有做平的需求;同时,地方债置换、PPP模式推广旨在修“渠”,央行有充足的动力释放长期流动性引“水”。从货币政策实施效果来看,无期限和零成本资金来源的降准是相对最优选择。

“货币市场利率上行,源于央行定向正回购和MLF不续做。货币政策宽松方向不变,但将更多采取PSL等定向宽松方式。”国泰君安宏观分析师任泽平也表示,“经济企稳预期和流动性陷阱使得市场担心货币政策转向,央行收短放长,在定向正回购和不续做MLF的同时启动PSL。考虑到经济低水平探底且尚在衰退期,货币政策宽松方向不变,但将更多采取PSL等定向宽松方式。”

报道同时还援引一位前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分析指出,“当前基础货币供给方式发生了变化,降准不一定意味着宽松的货币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基调没变;货币宽松也不仅仅是过去的‘降息+降准’老调重弹,央行已经形成多样化的货币政策调控方式,包括不同的品种,除了再贷款和公开市场操作,还有SLO、SLF/MLF、PSL,操作期限基本实现短期、中期、长期全覆盖。尤其是在应对当前复杂的宏观环境时,可以有多样化的选择,创新组合工具。”

拉动经济增长不能只靠货币政策

事实上,据经济参考报报道,货币政策稳健偏宽松的基调难言调整,不过此次市场预期的微变也反映市场正在逐步意识到,在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一味依靠放松货币政策,在降低社会融资成本和刺激市场有效需求以及稳增长方面具有很强的局限性。

业内人士表示,由于我国目前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畅,短期的货币市场利率下行难以传导到长端的债券市场和信贷市场利率,这使得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的目的靠宽货币几乎难以实现。“央行多次下调了贷款基准利率,但由市场机构报价形成的LPR(贷款基础利率)下降的幅度没有那么大。”上述商业银行人士表示。

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表示,在未来可能继续采取降息手段的同时,还应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着力完善shibor形成机制,以及商业银行贷款定价机制,从而确保货币政策目标有效传导。

与此同时,业内人士还表示,降低社会融资成本,更重要的一环在于打破刚性兑付,而这可视为是降息降准的“配套措施”。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理事长兼院长吴晓灵表示,或明或暗的刚性兑付抬高了无风险收益率水平,加大了社会融资成本。因此,分清风险责任,做好社会保障,有序打破刚性兑付是提高市场效率非常重要的一环。

实际上,货币政策并非万能药。正如央行调查统计司司长盛松成在一次论坛上所说,货币政策在经济过热情况下对于稳定经济和抑制通货膨胀非常有用,但在经济萧条时要刺激经济则非常难。

“降息降准在短期内能够托底经济,但是长期来看,仅靠货币政策不可能持续拉动经济增速回升,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仍需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这是个长期的过程。”温彬说,财政政策和相关的产业政策在稳增长过程中将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来源:中国经营网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