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未成年吸毒者增多 家庭变故成吸毒诱因
吸毒人员低龄化的趋势,已无法回避。“6·26国际禁毒日”前夕,记者深入云南省第一强制隔离戒毒所和省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对未成年吸毒群体进行调查采访。调查表明,女性和未成年人吸毒逐渐增多,已成“重灾区”,且多为单亲家庭;未成年人吸毒低龄化趋势严重,平均年龄在16岁左右,成染毒高发期。
远离毒品的几条警示
一定要
拒绝“第一口”
青少年往往好奇心比较强,多数吸毒人员都是出于好奇,在明知是毒品的情况下进行尝试,最后走上吸毒道路,难以自拔。
家长多留意
孩子的“朋友”
不少吸毒人员首次吸毒是受所谓的“朋友”影响,尤其是青少年学生。他们由于社会经验少往往难以甄别“朋友”的本性,在这方面,家长应多关心留意。能否远离毒品、能否成功戒毒,学校、家庭的环境支持非常重要。
合成毒品
危害更大
吸食合成毒品的吸毒者呈增多之势,因为合成毒品吸食者不像海洛因吸食者那样有明显的症状,因此有人认为吸食合成毒品无害。事实上,它对人的神经系统的伤害是不可逆的,危害更为严重。毒品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伤害是巨大的。一旦吸食毒品,就远离了正常人的生活。
未成年人吸毒成新“重灾区”
省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位于官渡区大板桥,这里有个特殊的未成年戒毒中队,里面是未成年少女集中戒毒的地方。相距不远处,又是省第一强制隔离戒毒所的未成年戒毒大队。
支离破碎的家庭,呆滞空洞的眼神,声泪俱下的控诉……如果不是管教介绍,记者很难想象,眼前这位31岁的女子邱某是个艾滋病毒感染者。因为父母都是瘾君子,她从4岁起便开始染食毒品,7岁被送到戒毒所。可以说,邱某是在戒毒所里长大的,前后共强制戒毒32次。
今年17岁的李某,由于父母在外地打工,无人管教,原本成绩优异的她,因交友不慎,染上毒品,初二就选择辍学,离校混迹社会。等家人找到她时,李某已成为“人不人鬼不鬼”的瘾君子。除了后悔和感叹,李某依然很留恋上学的美好时光。
“从目前的统计情况看,未成年人吸毒已成新的‘重灾区’。”对此,省戒毒管理局副局长陈欣显得无比痛心。陈欣透露,目前全省集中收治有34000多名戒毒人员,位居全国第二。其中青少年戒毒人员所占比例不小。
近年来,毒品对学生群体的渗透越发严重,特别是随着新型合成毒品不断涌现,迷惑性日益增强,未成年群体越来越容易受到毒品威胁。目前在省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和省第一强制隔离戒毒所,共集中收治了近300名未成年戒毒人员。“一个吸毒人员背后,至少有5个隐形吸毒人员。按照1:5的比例计算,吸毒群体非常庞大。‘两抢’案件中,75%左右与毒品有关。”陈欣透露这些数据时,一脸严肃。
因好奇或想寻刺激染毒占多数
“这里实行半军事化管理,生活区没有铁栅栏,我们做得更多的是心理引导和身体康复治疗。”在省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所长魏凤玲看来,“进入强制隔离戒毒所,对于这些未成年戒毒人员来说,是一场新考验。”
魏凤玲介绍,由于新型毒品种类和吸食方式多,且具有致幻、易兴奋等特点,更能引发未成年人的好奇心,调查显示,未成年人中吸食新型毒品的比例达到80%以上。吸毒的未成年人中,40%左右因好奇心驱使,30%左右因朋友引诱,18%左右因精神空虚、寻求刺激等。
采访中,绝大多数未成年戒毒人员坦言,他们之所以染食上毒品,一方面是对毒品知识了解甚少,搞不清楚毒品危害有多大;另一方面是看到别人吸觉得好玩、好奇,自己也就慢慢吸上了。“不少未成年人染食上毒品的理由千奇百怪,‘以为吸食新型毒品不会上瘾!’‘以为新型毒品不是毒品,具有提神、壮阳、减肥功效等’。”魏凤玲说。
据副所长李雪梅介绍,未成年吸毒者大多是辍学人员,有的8岁便开始吸毒,有的11岁开始染毒,小学生吸毒情况也时有发生。
政委王一中坦言,从所里集中戒毒的未成年人来看,学历大多为初中,吸食的毒品大多是海洛因和麻黄素。
16岁成未成年人染毒高发期
省第一强制隔离戒毒所未成年大队,是全省唯一的男性未成年戒毒人员专管大队,现已累计收治来自全省的未成年戒毒人员200多人。“军营式、花园式、校园式”是这个戒毒所给人的第一印象。
“很多未成年人吸毒是为了寻求刺激。”省第一强制隔离戒毒所所长高树钊表示,从这些未成年戒毒人员的经历上看,16岁成为未成年人染毒高发期,“目前所里收治的未成年戒毒人员平均年龄为16.96岁,多为独生子女。16周岁以下的,占总人数的9%。”高树钊介绍,从他们染上毒品的经历看,因长时间感觉压抑,心情不好,不计后果,从而走上吸毒道路的人占绝大多数;还有一些是觉得生活很无聊,想寻找刺激。
关于毒品的危害,这些年来媒体没少宣传,为何仍有那么多人趋之若鹜。陈欣分析,目前,吸毒人员已由过去单独隐蔽吸毒发展到结伙聚集在一些固定场所、甚至公共场所里吸毒。有的青少年还颇具“哥们义气”、“姐妹情深”,吸毒自然也会与大家一同“分享”。大家聚在一起时,就像互相发烟一样,不知不觉就上瘾了。
戒毒人员与家人关系普遍差
毒品蒙蔽人的良知,吸毒者毒瘾一发作,什么血缘、亲情、伦理道德,统统抛诸脑后,“不能有第一口,有了第一口后就没底了!”这是采访中戒毒人员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魏凤玲还透露出一个触目惊心的事实:如今,女性和未成年人这一传统意义上的毒品犯罪受害者,已渐渐演变成毒品犯罪的实施者,甚至已成为毒品犯罪集团的组织领导者。吸毒人员呈年轻化趋势,女性吸毒理由比男性要多样化。
“吸食冰毒的,会看不起吸食海洛因的,觉得他们‘土’。”魏凤玲告诉记者,对毒品知识匮乏、追求时髦是冰毒等新型毒品广泛传播的重要原因。而这群追求时髦者主要由青少年构成。据统计,仅2014年,云南就破获了毒品违法犯罪案件19372起,缴获各类毒品21.35吨、制毒物品703.02吨,抓获嫌疑人20969名。
“珍爱生命,远离毒品。”这8个字,在采访中屡屡被吸毒人员提及,然而面对毒品,这8个字却总透出一种无力感。采访中,可以看出家庭关系差是导致未成年人吸毒的一个重要因素。高树钊介绍,从调查情况来看,这些未成年戒毒人员中,与家人关系一般,或者是很差的占40%左右。家庭的变故或受到父母不良影响的未成年吸毒人员的比例也很大。
单亲家庭成未成年人吸毒诱因
人一旦吸毒上瘾,无异于慢性自杀。省第一强制隔离戒毒所未成年戒毒大队大队长胡荣坤说,去年他们曾针对大队全部150余名未成年戒毒人员,搞过一次全面调查。发现这些未成年戒毒者基本上都是单亲家庭。家庭变故引发的吸毒问题,已成为一个严峻问题。他们中吸食海洛因的占总数85%以上,且绝大多数的未成年戒毒人员,都是第一次戒毒。
高树钊说,调查显示,这150余名未成年戒毒人员中,父母离婚的比例占20%左右,父母一方或双方死亡的占6%左右。包括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哥哥、叔叔和朋友居住以及独居的人员,家庭不完整的人员占总人数的27%左右。
另外,文化素质低、学校和家庭的相关教育少、未成年人自身心理发育不成熟,以及社会的负面影响等因素,也是未成年人染食上毒品的原因之一。魏凤玲提醒家长:“平时要多给予孩子关爱,并关注孩子接触的人群。如果发现孩子有异常的现象,比如突然向家里讨要大量的钱、人瘦了很多、精神萎靡不振、打电话回避家长等情形,就应该找孩子谈心,一旦确定吸毒后应及时制止,并作好长期陪孩子戒毒的心理准备。”(记者 夏体雷)
未成年戒毒人员吸食毒品类型
天然毒品 2人 0.83%
鸦片 2人 0.83%
大麻 0人 0
可卡 0人 0
合成毒品 238人 99.17%
海洛因 135人 56.25%
麻黄素 22人 9.17%
冰毒 44人 18.33%
吗啡 7人 2.92%
甲基苯丙胺 13人 5.42%
小红豆/K粉/摇头丸/杜冷丁 17人 7.08%
同时吸食2种类型毒品 23人 12.92%
同时吸食2种类型以上毒品 16人 6.67%
编辑:袁思思责任编辑:徐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