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行成匠——木匠周珉毅 在木屑中打磨匠人精神
图为木工技术需要专注,一丝都不能马虎。记者杜文蕾摄
昆明信息港·昆明日报 首席记者李思娴 木匠是一种非常传统的职业。在以前,很多木匠可以不用钉子,做出纯榫卯结构的家具甚至房屋。而在工业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逐渐适应了钉枪和胶水带来的快速装修,但仍然有一些人,反其道而行之,他们心怀执念,想要通过自己的双手去打造自己的生活环境。一双筷子、一把勺子、一个摆件、一张茶台,经过精雕细琢赋予木头新的生命。
30岁的周珉毅就是这样的“逆行者”。
图为周珉毅创办的木巴克木工坊,他在里面一呆就是一天时间。记者杜文蕾摄
3年前,周珉毅和生活在城市的大多数年轻人一样,有一份收入可观的工作,但也有着自己的失落——有着景观园林设计的称号,却干着一个电脑工的所有日常。
在北京工作时,一个意外接触了木工。周珉毅发现,在一刻一凿之间,自己烦躁的心竟慢慢沉静下来。2013年底,周珉毅回来了,也把多年所学的手艺带了回来,在昆明开设了木作工厂。
创业之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说是木作工厂,但其实就是在一个建筑工地上,花了不到3000块盖了一个窝棚。周珉毅几乎天天泡在窝棚里,夏天,窝棚温度三十多度,常常是呆了不到十分钟,汗珠就浸湿了衣裳;而到了冬天,呼呼寒风一个劲地往里面灌,做了一小会,手就僵住了……这一切,周珉毅都坚持下来了。
图为木勺基本成型后,用机器打磨抛光。记者杜文蕾摄
渐渐地,身边朋友知道的多了,也就有人请周珉毅为他们定制几样东西,起初也不是为了赚钱,只是为了满足自己和他人,只要有时间,周珉毅都会从设计、焊接、木工、送货……事无巨细,亲力亲为。
周珉毅说,那时整个人就像打了鸡血一样,怎么都不会累,反而每一次完成一件作品,心里的成就感就会倍增。三年间,周珉毅一直默默地坚持着自己做木工的初衷,还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出去学习。
2015年,窝棚土地被征用,周珉毅搬出。不过,这也成了周珉毅事业的转机。有了之前的点滴积累,周珉毅决定用一年时间打造昆明第一家专业化木工爱好者俱乐部——一个又好玩又能让人学成木作的工坊,把木作的疗愈传递出去,点燃匠心。周珉毅找到几个朋友,开始打造木巴克工坊。
图为木巴克木工坊制作的木马最畅销。记者杜文蕾摄
在远离城区的一个市场里,他们租下场地,从室内设计到装修,全部自己动手。虽然比计划多花了三个月的装修时间,但是亲手打造了自己理想中的工坊,每个人也都享受于这种一点一滴的过程。
为什么取名“木巴克”?周珉毅说,“木巴克”是非洲已经消失的一个部落,他们粗犷得很野性,却又智慧得很细腻,这就是自己所要追求的。
去年开始,周珉毅又在工坊开班培训课程,谈到开设培训课的初衷,周珉毅说,开设培训课就是为了打破人们传统观念中,木工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很多人虽然之前并没有接触过木作,但是几天课程系统地学下来,发现只要掌握方法,不用像师傅带学徒那样花费三五年的时间去漫长地学习,也一样可以学得还不错。
采访当日,恰值昆明大降温。记者刚走进工坊,就被眼前的一幕所吸引:空气里弥漫着木屑的味道,温暖而干燥,带着一丝微热的甜,满地木料和碎屑,挂满整面墙的木工工具……戴着口罩和防护镜的学员正在老师指导下切割或打磨,为这个并不算大的空间制造出暖融融的手工氛围。
这样的场景,将昆明初春的清冷隔离在外。
来学习的小林告诉记者,对于木作的满足感,并不完全来自“完成”这个动作。在这个过程中,自己经过失败,又不断开始尝试,这也是一个净心修身的过程。
在周珉毅看来,这就是木头给我们的力量。因为木作和其他手作相比的特别之处在于,每条线的钜法,对于不同方向的尝试、工具的变换,都能让一件作品看上去会更好。对于完美工艺的不断追求,这个简单的初心,或许就是匠心的基础。
更让周珉毅欣喜的是,不少参加培训的家长会带着小朋友一起来,很多小朋友放下电子产品,开始尝试木工体验。
每一个热爱木工的人就是一个火种。去年,周珉毅又把工坊开进了南亚商场,就是想让散落的火种点燃,让更多人通过手作,找到、回到生活的本意。
什么是匠人精神?周珉毅不同意将“匠人”的解读过分极致,他有着自己的理解——找到自己的爱好,并潜心做下去,只要做到这一点,每个人都可能是匠人。
编辑:昝娟娟责任编辑:徐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