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民家传木刻印证200多户人家祖籍大理
韩文学珍藏的韩氏族谱
本报与半岛都市报联袂揭秘云南移民外迁山东的历史,活动推出一周来,引起了两地读者的广泛关注。60岁的青岛人韩士仁向半岛都市报讲述了他多年来的牵挂。
至今,韩士仁家里还珍藏着一块记录着历史的木刻,木刻上清楚地记载着:韩家来自云南大理韩家河村,但他去大理出差时却并没有找到,颇为遗憾。“毕竟两地相隔万里,中间又隔了600多年,也不知道还有没有这么一个地方。”韩先生希望春城晚报能帮忙一探究竟。
留存
家传木刻印证祖籍在云南
韩士仁家住山东青岛莱西市望城街道韩家屯村,5月19日,半岛都市报的记者专程来到这里,目睹了这块家传的印字木刻。
木刻长约27厘米、宽约21厘米,由于年代久远颜色变得暗红。“有家族传承的印记,就剩这块木刻了!”韩士仁说,村里一共有280户居民,绝大多数都姓韩。这块木刻也是村里韩姓族人能证明祖先迁徙轨迹的唯一古物。
木刻上的字迹依然清晰刻有“山东韩氏始祖朋,籍居云南大理府云南县韩家河村,洪武年间二世祖君汉由武状元节封平北侯,永乐年间我二世祖……”等字样。
“看了报道我才知道,原来青岛有这么多人的祖先都从云南来,希望能通过青岛和云南的合作,把我们这些移民后裔寻根的愿望实现,到老家去看一看,对家族传承来说,也是一件幸事。”韩士仁说。
云南或还留有韩氏族人
62岁的韩士胜对韩氏族谱也颇有研究。“结合着史料考证,当时我们的二世祖就已经是武状元,这说明祖先当时已经在云南生活了很长时间!”韩士胜说,木刻上记录着,迁徙到山东的韩姓族人一共19人,这说明在云南还留有韩氏族人。“不可能一下子都到山东吧。到山东的韩氏也应该是一家子,只不过分封的地方不同罢了,但是在一些族谱的记载上还是有一定的出入,例如在他们这里二世祖叫君汉,可是在烟台地区就叫君漠。而‘汉’和‘漠’在古体字的写法就很相像,所以我们现在也搞不清到底哪个写法是对的。”韩士胜说,上世纪80年代,他也试着写信到大理了解这件事情,也收到一些线索和回应,但很遗憾后来又失去了联系。
费尽心力保存族谱
据韩士仁介绍,在西韩家屯村,还有一个韩氏的老族谱上也写着来源处。为进一步印证此事,半岛都市报记者实地进行了探访。
这是韩家屯村韩姓氏族中分支迁出成立的村落。在77岁的韩文学家里,记者看到了这本唯一保存的韩氏族谱,由于借阅者众多,族谱已经有些破损。
“为了保存这本族谱,我真是费了劲了!”韩文学对这些“老东西”特别上心。“‘破四旧’时,家家户户的族谱都被收到一起,统一烧掉。”看着那么多的族谱付之一炬,韩文学特别心疼。当时趁别人不注意,韩文学偷偷从族谱堆里拿出了一本,揣回家珍藏至今。
佐证
村里流传府居云南的歌谣
韩文学轻轻打开这本已经土黄的族谱。上面是用工整的蝇头小楷撰写,序中也提到明朝永乐年间韩氏由云南大理府迁此建村。韩文学说,村里还世代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府居云南大理县,奉旨从征到北边。汉马功高万余里,赐下屯田亩三千……”
“这首歌谣就说明了我们是从云南大理来的,而且韩氏族人分封在当时的登州府。”韩文学说,这里之所以叫做“屯”,也跟随军性质有关。
韩文学坦言,虽然知道祖籍就在大理,但因为年龄大了,也无法亲自去探究,自己也会好好保存这本族谱。
心声
年龄越大,就越想知道根在哪
在得知滇鲁媒体正在探究两地渊源和寻亲时,韩士仁特别兴奋,他把自己能记住的有关考证韩氏祖先迁徙的信息全部讲了一遍。
“年龄越大,就越想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我现在对‘落叶归根’‘安土重迁’‘追根溯源’这些词有特别的触动。现在那么多人都认祖归宗,如果能找到自己的祖籍,也是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因为业务关系,韩士仁去年正好到了大理、楚雄等地。“不过问了几个当地人,都说不知道。”这也让他非常遗憾。“到了老家,却也没找到家!”
“真希望搞清楚韩家河村到底在什么地方!”韩士仁说,看到肖继祥老人年龄那么大了,还在孜孜不倦地寻找云南老家,这种精神也让他深受鼓舞。“既然这次是两地联动,希望云南的专家也能帮忙解了我们这个心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