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户口,我就能考大学了!”
8月31日的滇滩细雨绵绵,阴霾的天空、淅沥的雨点让集镇显得格外清冷,但滇滩边防派出所内却是另一番景象:数十名身着民族服装的傈僳族群众聚集在户政室门口,扶老携幼,谈笑风生,阴冷的天气也掩不住大家心头的喜悦,言语间都是对未来的憧憬,想到今天即将拥有自己的户口,似乎连排队等待都成了一种幸福。
“做梦都想有自己的户口”
“平时做梦都想有自己的户口!”家住白沙洞的傈僳群众胡永发激动地说。老胡是昨天接到派出所办理落户通知的,为此他还特意去理了发,清晨六点,老胡就张罗着把一家人叫起来,走了近10里的山路来到派出所。“我家住在大山深处,过去还真不知道户口的用处,加上山高路远,几次人口普查都没有去登记,错过了落户的好时机。因为是‘黑人黑户’,孩子长大了想去当学徒学手艺没人要、想去外地打工走不了,娶了媳妇也没法办结婚证……,07年的时候我二儿子生病,我们连夜赶到城里,但没有医保也没有新农合,匆匆看了医生住不起院只能连夜回家。”从52岁的胡永发到他3岁的孙子胡天翼,全家都没有户口,无需承担公民的基本义务,同时也享受不到相应的权利。看着日益壮大的家族却日渐消失的存在感,老胡曾经非常彷徨。
“有了户口,我就能考大学了!”
一位穿着民族服饰、戴着红领巾的小女孩蹦跳着向户籍室跑来,她是白沙洞13岁的傈僳族女孩余水珍,当问及为什么这么高兴时,她说“有了户口,我就能考大学了!”在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她笑着抹去了眼角的泪水,已经小学五年级的小水珍心里明白,没有户口,不论在学校多努力,多想上学,再过一年自己就只能跟其他哥哥姐姐们一样辍学离开了,在小水珍心中,户口不仅是一纸证明,更承载着自己的希望、梦想以及未来。
“这个复杂的历史遗留问题,不是光凭哪个部门三五天就能够解决的”
“他们的祖辈长期刀耕火种,沿中缅边境线迁徙而居,过去因为不落户口,也就不用承担公民的义务,不用交相关的税费。”联族社区支书胡方元顿了顿又向记者介绍,“后来国家的政策越来越好,实名制管理也越来越严,没有户口,办不了身份证,就享受不到国家的惠农政策、并且在出行、打工、求学等方面处处受限。他们渐渐感到不便之后,开始来村里反映户口问题。但这个复杂的历史遗留问题,不是光凭哪个部门三五天就能够解决的。”记者感受到:这些沿边移居傈僳群众,由于长期的户口缺失,没有任何证明材料,能不能落户?怎样落户?落户在哪里?其他群众接不接受?这些都是无法回避的难题。
“我们从未放弃,终于等到今天!”
“我们掌握这个情况有十多年了,期间也做过不少努力,但这些沿边移居的傈僳族群众情况十分特殊,没有出生证等材料还是其次,更主要的是他们在边境一带生活,没有固定的生产生活资料,没有承包经营的土地,移居的风俗也导致附近的村民对他们缺乏普遍的认同感,基于上述情况,按照相应规定是不符合当前落户条件的。这个情况我们曾多次向党委、政府和上级公安机关报告,寻求政策支持,但一直悬而未决。直到今年年初,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解决无户口人员登记户口问题的意见》,我们觉得突然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钥匙……”腾冲市公安局治安大队分管户口管理工作的教导员王卫祥向记者介绍,“《意见》下发后,黄碧忠副市长高度重视,多次组织治安大队、滇滩边防派出所学习讨论,分析研究政策精神,要求我们顺势而谋,想方设法解决这些傈僳群众的户口问题。随后我们对沿边移居傈僳族群众的移居路线再次进行调查,追根溯源查找其祖籍地、原籍地,并向知情群众逐一核实、全面摸底,制作调查笔录127份,还到沿边移居群众近年居住的白沙洞、棋盘石召开村民代表会,争取当地群众认可……”。汇集的材料及建议再一次逐级上报,终于得到以补录遗漏人口方式落户的政策支持。当问及多年密切关注今天终于解决这个户口难题后的感受,王教导员舒了一口气:“我们从未放弃,终于等到今天,我比他们还要高兴!”
“终于有户口本了,快拿去看看!”
“请大家一会到篮球场领取户口本!”滇滩边防派出所所长沈爱军说。
18时20分,经过现场民警一天的努力,采集照片、录入信息、上传制证……每个环节分工协作,紧张有序,滇滩镇白沙洞、棋盘石5户81人的户口终于全部办结,民警当场向群众发放了户口本。
“胡永发!”
“到!”
双手紧紧捧着民警递到手里的户口本,老胡脸上瞬间挂满了笑容,像带着稀世珍宝一样小心翼翼的走向等在一旁的家人。
“终于有户口本了,快拿去看看!”
老胡话音未落,手里的户口本就已经被迫不及待的儿女抢了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