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月 昆明超七成财政支出用于民生

13.08.2016  20:07

  昨日(12日),记者从昆明市下半年财税工作及财政运行分析会获悉,今年1—7月,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344.7亿元,其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支出250亿元,占比为72.6%。

  面对经济形势下行和政策性减收的双重压力,1—7月,我市通过加强收入征管,落实收入增收措施,财税工作总体运行平稳。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286.9亿元,增长7.7%,高于全省平均增幅4.1个百分点。通过实施减税降费等综合措施,减免企业各类税收90.4亿元。支出方面,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344.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支46.7亿元,增长15.7%。资金投向上,保障和改善民生仍是公共财政优先方向。全市教育、科技、三农、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文化体育、住房保障、环境保护、城乡社区事务等民生支出250亿元,占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72.6%。

  同时,我市多方筹措资金,确保扶贫资金及时拨付。市本级财政安排脱贫攻坚项目资金18亿元,涉及扶贫开发、农业生产等10大类87个扶贫攻坚项目,其中,压减公用经费支出10%,安排专项扶贫资金2.5亿元,较去年增长1倍多。这些资金80%集中投向“两区两县”用于扶贫开发。同时,通过争取上级补助资金38亿元以及通过市场融资等方式,确保三年脱贫攻坚项目资金需求。

  会议认为,今后5个月,要通过落实财政增收措施、推进综合协同治税、加强形势分析和预期管理、加强非税收入管理等措施,全力以赴促进财政增收。围绕政策落实,密切关注宏观经济走势变化,强化资金保障和政策落实,创新财政资金投入方式,全力以赴推动经济增长。

  对于下一步如何实现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最大化?会议明确,要围绕公共财政建设、不断增强保障能力、监管能力和运算能力,要做好“加减乘除”法。加法,即通过加大政府公共投资力度,重点增加对城市交通等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拉动经济增长。减法,即控制一般性支出,压缩“人、车、会、出国”等行政支出,过“紧日子”,该保则保、该压则压,确保把有限的财力用在扩大内需、调整机构、改善民生等重点支出上。乘法,即创新财政投入模式,积极采用以奖代补、财政贴息、资本金注入等,与社会资本共同设立政府投资基金、风险补偿、政府融资担保体系建设等方式,最大限度发挥财政杠杆作用和政府投资的“乘数效应”。除法,即凡是可交由市场办的,合理界定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公共财政支出范围和财政资金的供给范围,凡是可以由市场办的,财政就退出资金供给。财政资金主要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核心是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

  昆明日报 首席记者杜托报道

  》》》主流声音

  财政“账本” 体现为民担当

  评论员

  昨日(12日),昆明市下半年财税工作及财政运行分析会传来消息:今年1—7月,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344.7亿元,其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支出250亿元,占比达72.6%。

  这是一组充满为民情怀的数字,这是一组体现执政担当的数字。财政支出向民生领域倾斜,对于政府来说,改善了人民生活,赢得更多拥护,巩固执政根基。对于老百姓来说,参与了公共财富蛋糕的分配,共享了社会发展成果。从这一组数字上,我们能够看到市委、市政府对“让人民生活更幸福”这一庄严承诺的不懈坚守,可以看到一个服务型政府公共财政所应具有的“民生”思维,可以看到昆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光明前景。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最终目的,也是最大的政绩。只有在努力做大“蛋糕”的同时,更加注重分好“蛋糕”,大力推动民生财政建设,加大民生投入、提高民生保障标准、扩大民生保障范围、完善民生保障机制,才能最终实现人民对幸福生活的热切企盼,才能为“中国梦”的伟大事业汇聚更多的正能量。民生福祉得到保障,人民群众得到实惠,经济实力的增强才有意义,城市的发展才有“灵魂”,从这一角度我们可以看到,把财政支出更好地用在“民生”这个刀刃上,是对历史的负责、是对人民的担当。

  从现代社会对公共财政的标准看,衡量一个社会是否具备公共性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相关的财政支出制度的设计与安排,要看政府在公共财政支出上是否以公共利益为依归,以民生为重,以人民福利最大化作为一切方针政策的总纲。因为,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将公共财力主要用于满足社会公众的需要,是公共财政的本质所在。财政支出向民生领域倾斜,让人们看到政府正在“以民为本”的施政道路上不断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折射出一个承载着执政为民善治的理念,以民生为主要导向的财政政策体系已经在昆明初步成型。从这一角度上我们可以看到,把财政支出更好地用在“民生”这个刀刃上,是对公平的负责、是对进步的担当。

  在当前时代背景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摆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道路上的一个重要课题,而民生支出同样与这一课题有着千丝万缕的深层联系——提高消费在经济增长的比重,就需要增加民生支出。医疗、教育、养老等问题后顾无忧,民众才能敢于消费,整个社会的消费水平才能得到极大提升。而以创新为动力的经济增长和结构转变,其过程也必然伴随着财政在科技、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方面加大支出:因为,没有科技和教育的长期持续投入,经济发展的“创新”动力所需的智力支持也就成了无源之水。从这一角度上我们可以看到,把财政支出更好地用在“民生”这个刀刃上,是对未来的负责、是对发展的担当。

  令人欣喜的数字只是一个开始,我们相信,只要时刻牢记“民生连着发展、连着公平、连着民心”这一执政宗旨,人们就一定能在未来的改革发展实践中看到越来越多类似的数字,昆明的民生福祉之树将更加茁壮,昆明的长远发展之基将更加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