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文明花开时

24.12.2014  11:44

      □ 通讯员 郭汉林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在“十二五”期间,大理市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按照“发展示范村、带动重点村、辐射周边村、建设美丽乡村”的总体思路,在全市农村大力实施“五个工程”,实现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互促共赢、和谐发展的新局面。

      农村“十个全覆盖”工程。把在农村全面推行“十个全覆盖”,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和内容,助推全市美丽乡村建设。即:在精神文明建设上,把“建设一个好班子、成立一个道德评议会、组建一支学雷锋志愿服务队、评选一批十星级文明户、制定一套村规民约、组建一支农民文艺演出队、建设一个文化广场、建设一个宣传栏、建好一个道德讲堂、设立一个善行义举榜”,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在“十个全覆盖”建设活动中,因地制宜推出一批农民看得懂、接地气的公益广告和图说核心价值观的张贴画,悬挂在村委会、街巷围墙、农贸市场、主要道路、文化广场等,让人们从中受到熏陶和教育,使核心价值观入耳、入心、入行动,在全社会形成精神文明正能量。

      农民文明素质提升工程。一是加强培训,近年来,市委宣传部、农业局、科技局、科协等单位组织开展了党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培训、实用技术培训班,培训农民80000多人次;二是广泛创评,通过广泛开展“文明村、十星级文明户、好婆婆、好媳妇、五好文明家庭”等群众性评选,以及“一村一特色”、“认星达标争优星级文明户”、“信用村”、“信用户”等特色创建活动。三是倡树文明新风,各乡(镇)、村通过道德讲堂举办文明礼仪教育,提高了村民文明素质。各村依托村老年协会成立和谐乡村促进会,发挥促进会在村民议事、道德评议、禁赌禁毒、红白理事等方面的导向作用,在遏制陈规陋习、倡导移风易俗、推动村规民约落实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影响。

      农村文化建设工程。一是建阵地。全市各村都建有农家书屋、村民活动室、农民休闲公园等文化阵地,村村都有广场舞队、女子龙狮队、男子龙舟队等文艺队伍。二是搭平台。充分利用戏台、祠堂、广场等阵地搭建起“农家乐”活动平台,做到“四有、四化、一互动”:即有一个舞台、有一个组织、有一个团体、有一个展示;活动经常化、形式多样化、内容精品化、参与平民化。三是设载体。各乡(镇)、村在“我们的节日”及各种节庆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如2013年春节开展的“红红火火过大年”活动,使全市农村出现了“镇镇有歌声、村村有戏看”的场面,丰富和活跃了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确保用先进的文化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

      农村生态文明工程。一是构建生态绿化网。大力实施“森林大理”建设和保护洱海“2333”工程,彰显苍山洱海生态特色。以村镇为基础、以公路为骨架构筑,点线面协调发展的绿色生态系统,重点抓好沿海、沿路、山体、村居等植树造林,改造提升绿化水平。加强农村环境治理,深入推进改路、改水、改厕、旧村改造和污水处理工程建设“四改一建”,坚决消除垃圾乱倒、粪便乱堆、禽畜乱跑、柴草乱放、污水乱泼、棚圈乱建“六乱”现象,建设整洁优美的新农村。二是构建城乡一体化的保洁网。通过文明卫生村创建和“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综合整治,推进“垃圾不落地”,通过“户保洁——村收集——镇中转——市处理”,实现农村垃圾当天收集转运,并建立健全日常保洁机制。三是构建环境保护网。建设各村氧化塘、PE三化池等生活水处理系统,大力推进“两违”专项整治,整治农村村容村貌,使农村脏乱差现象得到有效治理。

      农村精神文明精品工程。一是载体好。组织引导农民自发组建文艺演出队伍,经常性开展演出活动。二是文化美。积极开展送文化进村活动,每年通过“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文明单位共建、军民共建等活动,为农村群众打造内容丰富的“精美大餐”。三是形式新。市文明办创新工作形式,在农村文明创建中实现两个“”,一变“普通话”为“地方话”,把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编成“大本曲”、“白族调”等地方形式,让农民朋友听得懂、容易记。二变“被动听”为“主动答”,通过举办知识问答、猜灯谜等方式,让群众互动起来,深受农村群众欢迎。同时还积极开展“培育一支精神文明建设队伍,建设一个文化走廊、一个休闲公园、一条管理规范的示范路”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精品工程,并以“一村一特色”创建活动为重点,以点带面,推进全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