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万只沙燕金沙江边度蜜月 “最美候鸟”每年夏季做客云南巧家

05.06.2017  10:04

小鸟蛋

哺育幼鸟

觅食

记者 申时勋 文 通讯员 张万高 摄

云南网讯  阳光下,沙燕上下翻飞的身影,闪耀着艳丽的光泽,划出彩色的光带。因栗红色的喉部,猩红的眼睛,黑色的过眼纹,长长的眼线,翠绿色的头部,它又被称为“中国最美丽候鸟”学名:栗喉蜂虎。4~6月,正是沙燕的繁殖期, 在昭通市巧家县,金沙江边的河谷里,3万余只沙燕在这里栖息、繁殖。

候鸟之恋

雄鸟与钟情的雌鸟相遇后,不断通过“点头哈腰”、歌喉展演及舞姿表演,温情脉脉地向雌鸟示爱,同时严防其他雄鸟来凑热闹。如果雌鸟不飞走,雄鸟便飞离雌鸟,外出觅食。觅食成功后立即返回,并将捕获的蜻蜓、蝴蝶等“战利品”慢慢地往雌鸟嘴里投喂。途中,若有“情敌”来犯,该雄鸟便会与入侵的雄鸟展开殊死决斗。如果雌鸟吃下雄鸟送到嘴边的战利品,预示着雌鸟已经以身相许……

栗喉蜂虎

因喉部栗红色,是蜂虎科蜂虎属的鸟类而得名。在阳光的照射下,它们全身闪烁着金属般的艳丽光泽,有人将它称之为中国最美丽的鸟之一。体型略大(30厘米,包括延长的中央尾羽)、体态优雅的蜂虎。

生活习性

结群聚于开阔地捕食。栖于裸露树枝或电线,懒散地迂回滑翔寻食昆虫。较其他蜂虎更喜在空中捕食。有时一群蜂虎吱吱喳喳从头顶高飞而过。

地理分布

主要生活在东南亚一带,在我国福建、广东、云南、海南等地有分布。

保护现状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它们从哪儿来?

早在60多年前,当地人就发现了它们的踪迹,在金沙江河谷地带的沙壁上打洞筑巢,并称之为“沙燕”。要想揭开这群鸟儿的身世之谜,离不开两个“鸟痴”——在巧家县国税局、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工作的张万高、兰玉寿。

2014年夏初开始,张万高、兰玉寿等巧家县知名摄影家开始狂热地寻访这群外表奇特的鸟儿。他们每年跑巧家县白鹤滩镇、金塘镇、蒙姑镇等栖息地观鸟拍鸟的次数不低于60次,每次行程时间从一天到几天不等,用脚步丈量,用镜头捕捉,拍摄了大量珍贵的影像资料,并四处请教鸟类专家,不断通过网络向外进行展示和推介,成为这群鸟儿不请自来的“使者”。

在张万高等人努力推介下,各地媒体纷纷报道,鸟类专家纷至沓来,自此,这群鸟有了正式的学名——栗喉蜂虎。遗憾的是,迄今为止,没人做过诸如环志之类的跟踪调查,仍无法知晓这群迁徙性候鸟究竟来自何方。也正因为尚有许多待解之谜,让它们保持了足够的神秘性和吸引力。

为何选择巧家?

作为一种迁徙性候鸟,沙燕为何会常年情有独钟地选择在巧家县境内的金塘镇、白鹤滩镇、蒙姑镇“安家落户”呢?对此,张万高通过实地调研和分析认为,这种鸟儿喜欢在热带、亚热带气候生存,惯于在沙壁上打洞筑巢,而巧家县境内的20多个栖息地均位于金沙江边,属于典型的干热河谷亚热带气候,且当地土质硬度适中、纯净透气的金沙江沙石堆积层,适合它们用锋利的嘴和爪,在沙壁上挖出深达1~2米的洞穴作为巢穴。特别是,这些栖息地周围农田环伺,能引来蜻蜓、蝴蝶、蜜蜂、甲虫、苍蝇等大量昆虫,为沙燕提供了丰富而充足的食物来源,而当地的气温、湿度也很适合它们生存繁衍。

所以每年夏季,它们都会如期飞到巧家县境内“做客”,每年4~5月为筑巢安家阶段,5~6月为交配繁殖阶段,6~7月底为孵化和哺育小鸟阶段,8~10月几乎全部飞走。次年又飞回巧家,年年如此,循环往复。

上哪观赏最佳?

近年来,在金沙江河谷地带的巧家县金塘镇、白鹤滩镇、蒙姑镇等地沙壁上,都能或多或少地看到沙燕在此栖息、繁殖,且种群数量逐年增多。

2016年,经巧家县摄影家协会观测和统计,沙燕在巧家县境内大大小小的“窝子”共有20多个,鸟群总数多达3万余只,让巧家成为云南乃至全国沙燕最大繁殖栖息地和最佳观赏拍摄地。

哪个地点最适合拍摄这种美丽的鸟儿呢?张万高等人均推荐了位于金塘镇下的青岗坝社,最佳观鸟期为每年4~7月。原因是,该栖息地沙燕数量多达1000多只、分布最密,而且地势平坦、交通便利,离金塘镇集镇仅有五六百米,便于游客近距离观鸟拍鸟。

目前,正是观赏、拍摄的绝佳时节,昆明等地游客可从昆明出发,经东川区抵达巧家金塘镇,路程约268公里,单边车程5个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