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暑期来昆探访抗战老兵 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周年
中国美院暑期社会实践队在国立艺专旧址前合影 供图
中国美院的师生看望抗战老兵
2015年夏天,33个小时,3000多公里,7个年轻人,从北京到昆明,包里揣着北京师范大学实践队的标识旗,心里掂着抗战70年祭的标识旗,带着相机、三脚架和详细的访谈提纲,在昆明开始了探访抗战老兵之旅。
同样,在2015年7月27日,为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中国美术学院为期15天的“红色寻访——昆明”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圆满结束。17名90后国美学子在学校党委研工部的4名指导老师带领下,重走西迁路,重唱红色校歌,对国立艺专(中国美术学院前身)在抗战时期西迁至云南昆明的历史足迹进行了挖掘和走访,对故址的现状进行调查和保护,向坚守家园传统与民族大义的老一辈艺术家致敬。
中国美院
寻访国立艺专西迁路
2015年暑假,中国美术学院暑期社会实践队的17名大学生,经过36个小时火车硬座的“西迁考验”之后,于7月15日清晨抵达昆明。还没来得及休息,便马不停蹄开始了寻访之路。从西南联大旧址、纪念馆,到昆明市第一中学(原国立艺专旧址昆华中学)以及陆军讲武堂。
次日,怀着一份追崇之情,大家终于来到抗战胜利堂,在英雄纪念碑下聆听抗战将领的后人讲述先烈们的丰功伟绩。队员们加深了对英雄烈士的敬仰之情,纷纷表达了“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视和平、开创未来”的决心。
国立艺专(中国美术学院前身)旧址位于昆明市晋宁县。在抗战时期,艺专师生走出象牙塔,自觉担当起历史的使命,徒步绘制抗日宣传画,讴歌民族和人民的意愿。与当年的红色岁月相呼应,今日的美院青年学子们也担起了“一带一路”的时代使命,在伟大的航海家郑和的故乡——晋宁县,创作了百米巨型墙体绘画,纪念郑和下西洋610周年,为其“和谐万邦”、“敢为天下先”的海上“丝路精神”点赞。
最终完成的墙绘,一面反映抗战主题,沿时间顺序,从抗战打响后,同学和战士们高举校旗西迁晋宁路上的场景,到抗战胜利。墙画两边还融入了晋宁的标志和中国美术学院的标志,象征晋宁和中国美院世世代代的真挚友谊。另一面墙画反映郑和精神,全面展现了郑和下西洋的场景,包括航海图、出海场景、郑和像等,彰显了伟大先驱郑和开拓进取、敢为人先的恢弘气势。
北师大
老兵的感激让探访者惭愧
这个暑期对北京师范大学杨天格等7位学子同样意义非凡。杨天格介绍,他们组织这次活动的目的,是希望能记录一些老兵口述的抗战史,了解老兵们目前的生存、生活状况,同时走访一些重要的抗战纪念地,并整理成资料,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人民的抗战故事,关注抗战老兵。
在云南“关怀抗战老兵”计划项目办公室负责人周德蓉的带领下,他们去到了昆明圆通山,向“陆军第八军滇西战役阵亡将士纪念碑”和“缅甸战役中国阵亡将士碑”献上了菊花。
中国远征军由飞虎队队员、西南联大从戎学子、黄埔青年军官、国军精锐机械部队等构成。这是甲午战争后的第一次远征,是抗战中最具有世界性反法西斯色彩的一笔。“然而了解这段悲壮抗战历史的年轻人却不多,所以我们怀着愧疚的心情,重新关注这段历史,关怀老兵就先从更多关注开始吧。”心中怀着对抗战老兵的崇敬,杨天格和同学们开始了老兵探访之旅。
“老人们虽然受访时言语风格、讲述详略各有不同,但是对于我们的拜访,都表现出感激之情。每次拜访结束,我们都会得到老人们坚定的军礼,就算腿削瘦如杖也会挺立,就算眼睛因伤致障也要注目。 我们所能表达的关怀比起他们的功绩如此单薄。这让我们更加惭愧。关怀老兵,我们在补课。”杨天格说。
编辑:赵艳芳责任编辑:徐婷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