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谷县永平镇:升级产业助农脱贫
春暖花开,走进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永平镇山区村寨,满山的茶园里樱花、天竺桂等遮阴树套种其间,有的茶农已经在采摘头拨春茶芽头。
茶产业作为山区传统的特色产业,老百姓一直期冀茶叶能做大做强助农脱贫。
箐门口村是永平镇的贫困村之一。全村共有17个村民小组,558户人家,其中近一半是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大部分农户现有的收入都来自祖辈留下的几亩茶园。
村民周小波种了50亩茶叶,一家人的全部精力都投到了上面。“我家的经济来源就靠这些茶叶,可是围着茶叶忙活一年,却攒不下钱来。”周小波的困惑,代表了这里绝大多数茶农。
“种植管理简单粗放,采摘加工没有标准,在市场上也就卖不起价钱。”箐门口村委会书记周兆庸说,村民发展茶产业眼光不够长远,大部分村民都把眼光集中在增量上,对提质增效的尝试和思考都不够。
像箐门口村一样,永平镇富龙村、双龙村、新塘村等几个山区村寨,茶叶面积都超过2000亩,有的村种植茶树年限达上百年。虽然守着上千亩茶园,但因为管理水平、市场意识等方面的欠缺,几个村都还是贫困村。
对现有的茶产业进行改造,促进村民脱贫致富是当务之急。为此,永平镇党员干部多次走访调研,了解到全镇共有茶叶3万多亩,几乎都分布在6个贫困村。“走生态茶产业道路,打响绿色有机品牌,增强茶产业的经济效益,是这几个贫困村脱贫致富的出路。”永平镇党委书记丁保富说。
去年以来,永平镇积极引进厂家,走“公司+基地”模式,推动茶园科学化管理,把绿色有机的观念推广给茶农,让观念从重产量转变为重质增效。
“我们心里也清楚,一直这样按老路子是走不通的,但是我们不知道要怎么改变,现在政府提倡的茶叶绿色有机发展,让我们看到了升级老产业增收脱贫的希望。”茶农刘兆英说,“在各级政府的大力帮助下,为我们的产业发展想点子谋出路,相信一定能做大茶产业,过上小康生活。”
本报记者 沈浩
通讯员 刁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