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市:追求以绿色为底蕴的发展

11.02.2017  00:32

促跨越·奔小康

转型升级在行动

绿色是普洱最大的特色,生态是普洱最大的优势”,“环境就是民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从党政领导到普通市民,这两句话在普洱被经常提及。

GDP增速与可持续发展之间如何选择与应对?

一定要让美丽告别贫困,“要绿色、生态、惠民的GDP。”这是普洱在结构调整、转型发展中作出的坚定回答。

高扬绿色发展新理念

从前年开始,普洱市的部分县区和部门增加了一个重要的考核制度——绿色经济考评,突出的特点是将绿色经济发展、资源利用效率、环境与生态效率指标纳入各级考核考评体系。目前,这一体系已通过专家评价并在4个县区试点,今年将在全市推开。

景东彝族自治县是考评体系试点县之一。景东的考核指标涉及生态经济、生态聚集、生态设施、生态涵养、生物多样性、生态文化和生态制度7大类,共37项指标。试点中,景东县还在全省率先出台了生态文明建设考核激励办法。2015年,景东首次对县级21个部门和13个乡镇的生态文明建设主要责任部门进行考核,共兑现考核奖励和“以奖代补”资金224万元。通过考评制度引导,景东的乡(镇)、村两级成立生态文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县级相关部门围绕生态文明建设考核办法制定了相应实施方案、全县156个村民委员会村规民约中也首次加入环境保护内容,形成全县上下齐抓共管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格局。

普洱市推行的绿色新政,其中一个重要内容是建立监督检查机制。环境保护实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探索建立了环境保护联动执法机制和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积极推进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工作,对节能减排、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事件实行“一票否决”,将生态文明建设列为年度重点督查事项,每年开展2次督查。

同时,普洱还启动了主要产品绿色评价标准体系编制。目前,已发布实施绿色食品标准化茶园建设技术规程、普洱咖啡综合技术规范和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管理办法,制定完成主要绿色畜牧产品评价、工业生产及产品绿色化评价等标准,正在编制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等评价标准,预计今年内所有评价标准可制定完成并实施。

建立生态生计兼顾新机制

到普洱开发矿产,门槛太高了”,一位外地客商实地考察后感叹道。普洱市对所有的矿业企业执行了最严格的环保约束。新矿一律不增加,而老企业改造后必须达到国家排放标准,达不到标准的坚决关停并转。目前,全市的小煤窑全部封停,矿山企业全部做到达标排放。为保护景迈山千年万亩古茶林,普洱市还通过人大立法,禁止开发埋藏在底下的省内储量最大铁矿资源。

不但是矿产开发,很多领域和项目的开发都不能“任性”,这来自于普洱市严格执行的主体功能区规划。划定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各县(区)、各部门强化空间规划“一张图”管控,实行差别化市场准入政策,严格生态环境监管,严守资源消耗上限,严守耕地、林地、湿地面积三条“警戒线”,守住生物多样性、饮用水源地保护等生态环境安全底线,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抓好生物多样性重点保护区、水源涵养重点区、水土流失修复重点区建设,深入推进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湿地恢复等工程,实施15万人的生态移民。建成国家、省、县级自然保护区15个、面积12.91万公顷,全市森林覆盖率从2010年的64.9%提高到68.7%,森林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位列全省第一,绿色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保持在90%以上。“十二五”期间,全市水环境达标率保持在100%,空气质量优良率99.2%,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12.3%。

招商引资,对于经济欠发达的普洱至关重要。但环评环保的关口把得很紧,污染产业被坚决地拒之门外,符合绿色发展要求、又能带动百姓增收的产业项目被列为重点招商引资的对象。招商中的生态高门槛,让很多企业望而却步,却吸引了更多优秀企业,天士力、康恩贝、汇源果汁等一批知名企业落户普洱,休闲养生康体、生物制药、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等项目投资热度上升,单位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11.7%。5年间累计引进市外到位资金1690亿元, 严守生态底线,实现生态与生计兼顾,普洱市正在形成保护和开发的新格局。

生态立市、绿色发展,普洱市不仅保持了合理的发展速度,更注重保持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的协调性。以生态宜居环境为目标,普洱成为国家首个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被确定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园林城市、森林城市,荣获“中国十佳绿色城市”“中国最佳休闲小城”“中国魅力城市”“中国十大最具投资潜力旅游目的地”等称号,绿色发展新格局初步形成。

打造绿色产品新品牌

空气带不走,生态带不走,但绿色健康养生产品可以带走。

围绕构建绿色产业体系,普洱致力打造品牌经济,用足用好“天赐普洱·世界茶源”金字招牌。抓标准,抓认证,统一产品地理标识,建立行业标准体系,加快打造一批达到国际标准、具有普洱标识的普洱茶、咖啡和生物药大健康品牌,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特色农业向品牌农业迈进。积极开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工作,着力构建绿色有机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质量标准监管体系,建成了普洱国家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检测中心、国家咖啡质量检测中心和国家咖啡重点实验室,培育了普洱茶、普洱咖啡、普洱瓢鸡、墨江紫米、普洱烟叶等一批具有普洱地理标志的高原特色农产品,确立了普洱在普洱茶、咖啡行业生产标准、质量认定、品牌引领方面的重要地位,已建成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业基地316万亩,普洱正逐步成为绿色生态、有机农业的代名词。

抢占绿色经济制高点,普洱加快建设特色生物产业、清洁能源、现代林产业、休闲度假养生4大产业基地,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工业、现代服务业、智能产业4大新型产业,形成了“4+4”产业集群,推动产业结构变“”、模式变“绿”、质量变“”。

推动全域旅游发展,大力发展工业旅游和乡村旅游,狠抓高A级景点景区、五星级酒店建设,把普洱打造成知名休闲度假基地和康体养生旅游目的地。普洱国家公园、西盟勐梭龙潭成功创建国家4A级景区;国际茶叶委员会授予普洱“世界茶源”称号,联合国粮农组织授予普洱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景迈山古茶林列入国家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申遗规划。大型原生态歌舞《佤部落》走进国家大剧院并在全国部分大中城市巡回商演,人文纪录片《天赐普洱》登录央视并在全球20多个国家播出。普洱正以开放自信的姿态融入全国,走向更广阔舞台。

增绿与增收相协调、“绿起来”与“富起来”相结合。以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建设为总平台,打造生态产业、弘扬生态文化、构建生态家园,普洱绿色经济的后发优势逐渐显现,绿色发展步伐越发铿锵有力。

云报全媒体记者 王永刚 李汉勇 段晓瑞

短 评

坚守底色厚植优势

以绿色发展引领转型升级,普洱先行先试加快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立健全重大环境行政决策机制、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运行机制和公众参与监督机制、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制定发展绿色经济主要指标体系,实施产品和行业绿色化评价标准,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实施8大试验示范工程,初步走出了一条以绿色为底蕴的发展之路。

实践证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普洱经验,值得学习借鉴。

来源:云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