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市“十二五”畜牧业发展规划
(2011-2015)
畜牧业作为普洱市农业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对保障全市畜产品安全,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业现代化,维护社会经济稳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十一五”期间,普洱市委、市政府把畜牧业列为全市“五大骨干产业”之一培植发展,“十二五”期间又纳入全市“六个骨干特色产业”之一培植壮大。现根据《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云南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和《普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工作实施方案要求,编制本规划。
一、畜牧业发展基本形势
(一) “十一五”畜牧业发展成就
“十一五”期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畜牧业的发展,不断增加对畜牧业的投入。普洱市畜牧兽医各级行政部门和业务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畜牧业发展各项方针政策,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资源为基础,以产业发展为重点,狠抓全市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畜禽品种改良、种草养畜、科技推广与培训、动物疫病防治、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方面的工作。利用我市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各种有利条件,加快产业发展,培植畜牧产业龙头企业,推进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生产发展,扶持规模养殖场(户)和养殖小区建设。有力的推动了普洱市畜牧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全市畜牧业产值、畜产品总量、人均占有畜产品量和农民人均牧业收入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1、畜牧产业稳步发展,产业地位得到提升
2010年,实现畜牧业产值25.44亿元,比2005年的11.61亿元,增加13.83亿元,增长119.12%,年均递增16.99%。畜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2.51%。畜牧业由农村经济支柱产业向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转变。
一是畜禽产品产量有序增加,市场供给充足有余。2010年,肉类总产量13.55万吨,比2005年的9.46万吨,增加4.09万吨,增长43.23%,年均递增7.45%;人均占有量达到53千克。禽蛋产量达到5534吨,比2005年的4100吨,增加1434吨,增长34.98%,年均递增6.05%。牛奶产量291吨;蜂蜜产量575吨。
二是生猪养殖方式转变步伐加快,规模养殖比重明显提高。“十一五”期间,生猪规模养殖共投入资金5384.84万元,新建和改扩建113个规模养殖场(小区),通过规模养殖场(小区)的示范作用,带动生猪养殖规模化、标准化发展。截止2010年,全市年出栏肥猪5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共建成2850个,年出栏肥猪33.87万头,占2010年肥猪出栏161.62万头的20.96%,规模养殖比重明显提高,畜牧业生产向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方式转变。
三是畜牧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增强,基地建设取得突破。 “十一五”期间引进和扶持爱伲、神农、宏远、凯鸣等一批龙头企业,建立了年加工3万头现代化肉牛加工厂一座、PIC配套系现代化养猪场一个、5万羽现代化蛋鸡场一个、年产1.5万吨饲料加工厂一座,建立了现代化生猪养殖基地县3个、现代化养牛基地县2个,培植了年出栏300头以上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118个,扶持1万羽以上蛋鸡场3个。全市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一条龙逐步形成,产业链进一步延伸,促进了畜牧产业化发展进程。
四是山羊市场拉动作用增强,养殖积极性明显提高。“十一五”期间山羊价格逐年攀升,养羊效益显著提高,养殖积极性增强。根据市场需求和养殖户的需求,各级政府加大对山羊养殖的扶持,建成山羊养殖场412个,年出栏山羊由2005年的10.66万只,增加到2010年的13.48万只,增长26.45%。丰富了市场,增加了养殖户收入。
五是家禽地方品种资源开发取得成效,优势特色家禽养殖初步形成。“无量山乌骨鸡 (哀牢山毛脚鸡) ”、“瓢鸡”两个地方优良品种于2010年1月15日正式列入国家新品种名录,填补了我市在省级、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方面的空白。市畜牧兽医局以瓢鸡、无量山乌骨鸡地方特色品种资源为重点开展品种选育、扩繁、标准化、规模化生产等方面的技术研究和新技术引进应用。制订无量山乌骨鸡、瓢鸡的保种区和保种场建设方案和选育繁殖技术措施,对保种区进行调研,强化选育繁殖技术推广。建立无量山乌骨鸡选育繁殖示范户2户,扶持瓢鸡的保种养殖户60户;建设景东无量山乌骨鸡保种场;筹建镇沅县瓢鸡保种场。
六是畜牧科技水平不断提高,畜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十一五”期间我市进一步加强畜牧科技推广体系建设,品种改良、青贮氨化、科技培训等工作稳步推进。全市建成203个生猪改良站(点),开展生猪改良42.24万窝,比2005年的24.87万窝增长69.84%;43个肉牛冻精改良站(点),肉牛冻精杂交改良0.94万胎,比2005年减少0.24万胎,下降20.34%;推广种植牧草和草山改良,累计面积达24.11万亩;组织开展秸秆青贮、氨化,制作青贮、氨化饲料13.33万吨,与2005年比年均增长6.98%;举办畜牧科技培训4790次,培训人员25.76万人次。
2、动物疫病防控措施扎实有效,疫病防控水平全面提高
“十一五”期间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改善动物疫情诊断、监测、防疫监督、兽药、饲料监察等方面条件。重点加强县、乡、村三级动物防疫网络建设。保障畜牧业健康发展。
一是动物疫病免疫密度、免疫质量提高,免疫效果显著。“十一五”期间,重点抓了高致病性禽流感,牲畜口蹄疫、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鸡新城疫等重大动物疫病的强制免疫工作,五年累计免疫动物19434.1万头(只),与“十五”期间相比增加13235.79万头(只),增长213.54%。猪、牛、羊、禽疫病死亡率分别控制在 1.88%、1.11%、1.93%、7.25%;分别比“十五”期末降低了21.99%、9.02%、6.31%、36.24%。防控工作扎实有效,“十一五”期间全市没有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重大动物疫病得到有效控制,保障了畜牧业生产的健康发展和畜产品的有效供给。
二是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稳步推进,防控应急能力全面提升。“十一五”期间,我市积极稳步地推进市、县、乡三级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完成县级基础设施建设10个、乡(镇)畜牧兽医综合服务站建设97个。建立市、县应急领导机构11个,市、县、乡处置机构114个。制订和完善市、县、乡(镇)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建立覆盖全市的突发重大动物疫病信息系统、突发重大动物疫病预测预警机制、重大动物疫病年度检测考核机制和信息发布机制。
3、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全面推进,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
一是畜禽及其产品检疫手段规范提升,人畜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得到保障。“十一五”期间我市动物检疫严格坚持“产地准出,市场准入”制度,加强了动物检疫工作,确保了畜产品质量安全。全市103个乡(镇)都开展了产地检疫工作,274个畜禽屠宰场(点)100%开展了屠宰检疫工作,累计检疫动物1618.06万头(只),其中产地检疫动物989.22万头(只),屠宰检疫动物628.84 万头(只),比“十五”期间多检疫动物1039.6万头(只),其中产地检疫增加677.39万头(只),屠宰检疫增加362.21万头(只),分别比“十五”期末增长179.72%、217.23%和135.85%。 “十一五”期间,全市没有发生畜产品安全事件。
二是兽药、饲料监管有力,畜产品质量得到保障。加强监管是保证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手段,对促进畜产品生产标准化、流通标识化、市场规范化、经营品牌化、监管法制化、信用普及化,确保广大群众畜产品消费安全,保障畜产品市场良好的经营秩序和公共卫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十一五”期间,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着重抓了养殖源头、屠宰加工、流通经营等环节的监管,通过专项检查与例行监测同举并重的措施,运用行政、法律和技术等管理手段,实现了畜产品质量安全从生产到消费的一体化监督和系统化管理。
三是动物免疫标识工作全面推进,疫病可追溯信息系统初步建立。 “十一五”期间我市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取得了较快地发展,配发识读器344台,配戴标识520.39万套,基本完成了上市猪、牛、羊的数据采集、传输,实现了追踪溯源和动物及动物产品的可追溯管理,保障了动物产品的质量安全,促进了畜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4、完成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畜牧兽医工作机构健全
“十一五”期间我市按照国务院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完成了市、县(区)、乡(镇)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了市、县(区)畜牧兽医行政管理、行政执法、技术支撑三个体系。各县(区)完成了乡(镇)畜牧兽医站上划工作。我市畜牧兽医机构健全、队伍稳定。
(二) “十二五”畜牧业面临的重大机遇和挑战
“十二五”是现代畜牧业建设的关键转型期和重要战略机遇期,世情、国情、省情、市情相继发生着深刻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既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又面临着诸多不可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
1、机遇
一是国家扶持畜牧业发展政策框架体系基本建立。2007年以来,国家先后出台了畜牧良种补贴、能繁母猪补贴、畜禽养殖标准化扶持、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和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生猪调出大县奖励和能繁母猪政策性保险等一系列扶持政策措施,还将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国家政策和资金投入,为畜牧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二是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畜牧业将迎得良好的政策环境。“十二五”期间,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将进一步加大对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打牢畜牧业农村发展基础,对普洱市畜牧业基础建设、新兴产业发展必将有重要推动作用。
三是国家对云南实施“桥头堡”战略是畜牧业发展的大好机遇。国家把云南建设为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普洱市是“桥头堡”黄金前沿,有利于发挥我市畜牧业在地缘、资源、产业、技术等方面的优势,能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为普洱市畜牧业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四是普洱市委、市政府把畜牧业列为骨干特色产业,畜牧产业地位得到巩固。“十一五”期间,普洱市委、市政府把畜牧业列为全市“四大支柱、五大骨干产业”之一培植发展,“十二五”期间又将其纳入全市“五大支柱、六个骨干特色产业”之一培植壮大,为普洱市畜牧业发展提供了较好的投资环境。
五是城乡居民畜产品消费需求不断增长。当前,国家经济总量进一步增长,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推进,人口数量持续攀升,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扩大内需和城乡统筹发展深入实施,都为畜产品消费需求持续增长提供了广阔空间,势必对畜产品的生产和流通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拉动畜牧业经济快速增长。
2、挑战
一是畜牧生产“小、散、低”方式普遍存在。当前我市畜牧生产中,小规模低水平的散养方式仍占相当大的比重。全市的山区、半山区和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畜牧业生产主要还是以肉食自给为目的,畜牧业生产基本处于传统分户饲养状态。小户散养方式带来了生产粗放、信息不灵、防疫条件差、标准化程度低、良种化程度不高、技术推广滞后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产业快速发展。
二是主要畜产品价格波动大。肉蛋奶已经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的必需品,需求价格弹性小,供给价格弹性很大。近几年由于受到内外部环境多重影响,畜产品价格波动大、频次高,为实施供给和价格调控带来巨大困难。生猪作为最主要的肉类消费品,经历了2006年的价格过度下跌到2008年大幅上涨,成为影响CPI指数的重要因素,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三是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隐患。由于畜牧生产者素质参差不齐,各种使用违法违禁物质的事件时有发生,对行业的冲击和影响巨大。此外,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制不健全,畜禽养殖环节和饲料生产使用环节的监管任务艰巨,部分地区人畜共患病有所抬头,外来疫病潜在威胁难以缓解,严重危害畜牧业发展和公共卫生安全。
四是制约畜牧业生产发展因素明显增多。饲料资源紧缺问题日益突出,豆粕、鱼粉等主要蛋白饲料资源进口依存度已达70%以上,饲用玉米供应已从供求平衡转向供应偏紧。长远来看,大宗饲料原料的供求矛盾将进一步加剧,饲料原料价格不断上涨、波动更加频繁是必然趋势。同时,规模养殖用地难,发展生产融资渠道缺乏,粪污处理压力增大,养殖疫病风险增加,都对畜牧业发展形成严重制约。
五是畜禽良种体系不健全。全市畜禽繁育体系不健全,猪人工授精站(点)建设不完善,牛冻改站点不足、设施设备不完善,良种推广滞后。本地品种资源丰富,但缺乏保护与开发利用;每年要调入大量畜禽优良品种和商品种苗,广大养殖户迫切需要解决畜禽良种供给问题。
六是天然草地大量减少、退化严重,草料不足、供给不平衡。天然草山保护和改良建设力度不够,草地权属从来没有划定,农、林、牧争地矛盾突出。天然草山开垦、退化严重,大量转向经济林木生产,草地面积大幅减少,草畜矛盾突出。人工种草数量较少,饲草料生产能力呈下降趋势,缺乏加工贮备设施,草料供给不平衡,草食畜发展受到极大限制。
七是动物疫病防控形势严峻。我市地处边境地区,动物疫病一直是困扰我市畜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近几年来,境内外重大动物疫情复杂,对全市带来了严重影响,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动物疫病防控体系不完善,冷链体系、防疫设备设施落后;畜禽饲养量大,防控任务重,人员不足。动物疫病时有发生,严重威胁着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二、发展思路、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是全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加快推进现代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攻坚时期,畜牧业将进入生产平稳发展、质量稳步提升、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的新阶段,将成为建设现代农业的关键点和突破口,可望在农业中率先实现现代化。
(一) 发展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结合当地实际,提出“生猪保稳定、牛羊抓突破、禽类出特色”的发展思路,在稳定发展生猪的同时,突出发展草食畜牧业和特色家禽业。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以加快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坚决以保障肉蛋奶有效供给、保障饲料和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环境和生态安全为核心任务,坚持加快科技创新为动力,进一步调整优化区域布局和产品结构,加快建立健全良种繁育、标准化养殖、饲料安全监管、人工草山建设四个现代畜牧业服务体系,努力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努力改善草山生态环境,促进畜牧业继续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十二五”期间,全市畜牧业生产坚持“增加总量、提高质量、突出特色、择优发展”的方针,突出抓好畜禽良种繁育、标准化规模养殖、畜禽资源保护、畜牧技术推广、动物疫病防控、畜产品质量安全,提高科学养畜水平,优化畜牧业结构,加快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加快把畜牧业从农村经济支柱产业建设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建成常绿草地畜牧业基地,休闲畜牧业得到进一步发展。为此,必须坚持和遵循以下发展原则:
一是坚持规模化标准化发展的原则。转变养殖观念,调整养殖模式,在坚持适度规模的基础上,大幅度提高标准化养殖水平,积极推行健康养殖方式,推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二是坚持布局结构优化发展的原则。大力调整、优化畜牧业结构和布局,加强现代服务体系建设,突出优势区域,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分步实施,保障畜牧业稳定发展。
三是坚持数量、质量兼顾发展的原则。加强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和各环节质量控制,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畜牧业生产发展与资源、生态环境及社会需求之间的动态平衡,促进畜牧业健康发展。
四是坚持农牧结合协调发展的原则。充分利用种养业资源和产品可循环利用特点,推动种养结合的产业发展模式,促进种养业副产品的资源化利用,实现畜牧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五是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动力的原则。依靠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缓解畜牧业发展的资源约束,支撑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拓展发展领域,提升竞争能力,实现畜牧业又好又快发展。
(三)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畜牧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进一步优化,整体科技水平和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畜牧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50%以上,建成并完善良种繁育、标准化养殖、饲草饲料生产、畜产品和饲料安全、草山生态保护和防灾减灾等畜牧业发展支撑保护体系,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程度进-步提高,畜牧业继续向技术集约型、高效节粮型和环境友好型转变,畜产品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得到保障,草山生态持续恶化局面得到初步遏制。到2015年主要发展指标为:
——畜牧业产值45亿元,比2010年增长76.89%,年均递增12.08%。
——肉类总产量25万吨,比2010年增长84.5%,年均递增13.03%。
——奶类产量0.2万吨,比2010年增长587.29%,年均递增46.14%。
——禽蛋产量2.8万吨,比2010年增长409.09%,年均递增38.47%。
——蜂蜜产量0.15万吨,比2010年增长160.87%,年均递增21.14%。
——工业饲料产量5万吨,比2010年增长152.53%,年均递增20.35%。
——新增人工草地15.89万亩(1.06万公顷),累计人工草地面积40万亩(2.67万公顷)。
——农民人均畜牧业纯收入700元,比2010年增长77.23%。
——猪、牛、羊、禽疫病死亡率分别控制在3%、1.5%、2%、6%以内。
主要畜种发展指标为:
生猪:到2015年,生猪存栏245万头、出栏生猪244万头、猪肉产量19.5万吨,比2010年分别增长0.26%、50.97%和79.23%;实现牧业产值30亿元,比2010年增长50%;力争生猪良种覆盖率达85%以上,规模化程度达25%。
肉牛:到2015年,全市肉牛存栏82万头、出栏24万头、牛肉产量达到2.4万吨,比2010年分别增长7.99%、94.33%和128.57%;实现牧业产值7.8亿元,比2010年增长246.67%;力争肉牛杂交改良覆盖率达到40%,平均胴体重达到125公斤。
山羊:到2015年,全市肉羊存栏50万只,出栏30万只,羊肉产量达到0.70万吨,比2010年分别增长54.46%、122.55%和169.23%;实现牧业产值1.98亿元,比2010年增长692%;出栏肉羊平均胴体重达到25公斤。
家禽:到2015年,全市家禽存栏1100万羽,出栏2000万羽,增长15.42%和109.07%;禽肉产量达到2.4万吨,禽蛋产量达到2.8万吨,增长90.48%和409.09%。实现牧业产值4.76亿元,增长90.4%。市内种禽与禽苗自给率达70%以上,无量山乌骨鸡、瓢鸡、思普麻鸡、茶花鸡等形成市内特色禽类产品。
三、主要任务
“十二五”期间,我市畜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是保证畜产品有效供给。扩大良种供应能力,加强饲料饲草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畜牧业,增加肉、奶、蛋等畜产品的供给,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改善居民膳食营养结构,维护食品安全。
二是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进一步加强畜牧业产地环境、生产投入品和养殖过程的监管,重点实行标准化生产,加强对饲料质量和有毒有害物质残留的监测,推行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大力提高畜产品质量水平。
三是保护生态环境。完善草原家庭承包经营制,组织实施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工程,积极推行基本草原保护、禁牧休牧轮牧和草畜平衡制度。大力发展以秸秆养畜、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为核心的循环经济。
四是提高畜牧业生产效益。加快推进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推广先进实用技术,提高规模化和产业化水平,大力发展畜产品加工和贸易,实现畜产品增值增效,促进农民增收。
四、发展重点
谋划“十二五”畜牧业发展,必须牢牢把握机遇,统筹考虑发展要求和条件,重点突破,加快推进现代畜牧业建设。重点实现以下六个方面的转变:
一是转变生产方式,大力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要科学合理进行布局规划,调整优化畜种结构和畜群结构,增加发展活力,推行种养结合、适度规模养殖;要大力推行畜禽标准化生产,建立健全畜禽标准化生产体系,加大政策引导力度,加强关键技术培训与指导;要特别重视畜禽养殖污染的无害化处理,因地制宜,推广生态种养结合模式,实现粪污资源化利用,耕地少的地区要采取工业化处理实现达标排放。
二是转变组织方式,切实加快畜牧业产业化步伐。按照产业化经营的理念,培育一批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生产经营水平高的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以现代化的大型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带动现代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建立健全畜牧产业链内部的民主管理制度,价格保护制度和利润分配、风险分担制度,推动建立民主、公平、稳固的利益联结机制,保障养殖户利益,稳定生产。大力发展生产型、服务型、营销型和综合型专业合作组织,提升畜牧业组织化生产水平。
三是转变调控方式,建立和完善畜牧业监测预警及运行调控的有效机制。要建立高效率快节奏的生产和市场信息监测调度系统,健全监测工作各项管理制度,强化形势分析研判,完善信息发布服务和预警机制,引导养殖户合理安排生产,防范市场风险;要完善和落实好防止生产大起大落的调控预案,努力保护生猪基础生产能力;在稳定奶牛生产方面,逐步建立生鲜乳价格协调和利益联动机制;在稳定蛋鸡生产方面,探索建立通过调控种鸡生产减缓产业波动的有效机制。应通过必要的政策手段实施生产干预,争取宏观调控的主动权,应对市场的周期性波动,更好地稳定畜禽生产和市场供应,保障农民的合理收益。
四是转变管理方式,构建并完善公共监管机制。加快健全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体系,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基层队伍力量,提升重大动物疫病综合防控能力。针对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要坚持全程化监管的原则,全面实施畜产品、畜牧业投入品和畜牧业生态环境的制度化监测,全面实施畜禽免疫标识制度和牲畜信息档案制度,完善畜产品质量监控和追溯机制,确保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和营养健康。同时,要加强基层应急队伍建设,快速响应突发事件,避免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给畜牧业带来严重冲击。
五是转变服务方式,强化科技支撑和行业保护。要加强生产服务,普及主推品种和节本增效等适用技术,开展生产技术培训,引导养殖户实行良种良法配套。加强市场服务,优化市场环境,严格检验检疫。加强科技服务,着力强化畜禽品种选育和改良,大力开展畜牧业先进技术攻关和集成,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稳定畜牧兽医技术人才队伍,努力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科研机构为龙头,农民专业技术协会和合作组织,民营科研机构和企业技术队伍等广泛参与的新型畜牧业科技研发、转化和推广体系。加强救助服务,继续完善和规范重大动物疫情处置的政策性损失补偿制度,尽量减少动物疫病对养殖户造成的经济损失;加大财政对畜牧业保险的补助,切实增强畜牧业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
六是转变草地畜牧业发展方式,促进农牧结合协调发展。2010年,国家明确了草原的生态功能定位,这是一个很大的突破。实施草山草坡生态保护战略,紧紧围绕保护和恢复生态、维护生态安全,妥善安排农牧民的生产和生活,实现草地养殖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合理利用草地资源,加大常绿草地畜牧业建设,推进休闲畜牧业发展进程,促进农牧结合协调发展。
五、区域布局
(一)总体布局
根据畜牧业的发展现状和发展潜力,结合不同县(区)的资源经济条件和养殖传统,将我市畜牧业按优势发展区、稳定发展区和限制发展区三个类型区进行布局。
优势发展区。主要指粮食主产区、优质饲草饲料等地区。该类区域畜禽养殖业资源丰富,是我市重要的畜禽产品生产基地和加工业基地,承担我市主要畜禽产品的生产供给任务,发展潜力大,应充分发挥资源禀赋优势,鼓励发展畜禽养殖业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转变养殖方式,完善质量标准,强化检验检测,加快推进畜牧业现代化进程。
稳定发展区。主要指城市远郊区、轻度污染流域、轻度退化草原和高寒草原等地区。受资源和环境的约束,该类区域应优化养殖结构,突出品种和区域特点,减轻区域资源环境压力;大力推广健康养殖技术,实现类污的资源化利用、无害化排放;加快标准化规模养殖,积极发展畜产品深加工。
限制发展区。主要指水源地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旅游区、县城及近郊区等。该类区域要控制养殖规模,强化养殖场环境治理,重点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保护型和观光休闲型畜禽养殖业。
(二)主要畜种布局
根据我市不同区域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养殖传统、供求平衡能力,按照“突出区域特色,发挥比较优势,促进产业集聚,提高竞争能力”的原则,确立主导品种区域重点,因地制宜发展畜禽养殖业。
生猪:发展适度规模养殖,提高饲养管理水平。加快品种改良步伐,保护与开发地方特色良种,提高良种覆盖率和生产效率。优势发展区布局在景东、镇沅、景谷、宁洱、墨江、思茅、澜沧等7个县(区)的生猪主产区。稳定发展区布局在江城、孟连、西盟3个县的生猪主产区。
肉牛:发挥区域优势,加快品种改良,开展人工种草和草场改良,发展梯度育肥。进一步加强肉牛带建设,重点向蔗区和牧草资源丰富的区域集中。加快制定肉牛屠宰分割与牛肉分级标准,积极推进集中屠宰、分级销售。优势发展区布局在江城、思茅、澜沧、西盟、孟连5个县(区)。稳定发展区布局在景东、镇沅、景谷、宁洱、墨江5个县。
山羊:以生产优质羊肉为核心,以发展产业化经营为突破口,在重点优势区域内实行标准化规模生产,加快品种改良;发展舍饲、半舍饲养殖方式,防止破坏生态环境,力争在3-5年内建成优势肉羊产业带,最大限度地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优势发展区布局在景东、镇沅、景谷、宁洱、墨江、澜沧6个县(区)。稳定发展区布局在思茅、江城、西盟、孟连4个县。
肉禽:加快培育和发展无量山乌骨鸡、瓢鸡、思普麻鸡、茶花鸡等本地优质肉鸡和水禽,提高家禽产品质量,提高产业化水平。优势发展区布局在景东、镇沅、景谷、墨江、宁洱、思茅、澜沧7个县(区)。稳定发展区布局在江城、孟连、西盟3个县。
蛋禽:加大新品种开发推广力度,控制环境污染,强化疫病防控,提高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水平。优势发展区布局在思茅、宁洱、墨江、景谷、澜沧、孟连6个县(区)。稳定发展区布局在景东、镇沅、江城、西盟4个县。
奶牛: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提高奶牛饲养水平,促进产业化经营。重点布局在思茅、宁洱、景谷、澜沧4个县。
(三) 饲料工业布局
对不同畜禽品种及其不同生长阶段和生理状况生产相应的配混合饲料,加快饲料工业发展。实行精准养殖,最大可能挖掘畜禽的生长潜力和提高饲料转化率,缓解饲料资源短缺的压力。优势发展区布局在思茅、宁洱、景谷、澜沧4县(区)。稳定发展区布局在墨江、景东、孟连3县。
(四)畜产品加工布局
以国际国内现代牛羊肉、猪肉、禽肉加工生产标准为目标,发展畜禽分割肉加工、保鲜技术为重点,研制普洱市传统火腿、火腿肠、腊肉、蜂产品等加工产品标准,规范地方畜产品加工生产技术,提高产品质量,打造优质特色地方畜产品品牌,加快畜产品加工工业发展。优势发展区为思茅、宁洱、景东、镇沅、墨江、景谷、澜沧7个县,稳定发展区为江城、孟连2个县。
(五)草原保护与建设布局
确定草原生态优先的功能定位,坚持生态优先,突出生态功能,在保护生态前提下,发展现代生态畜牧业,针对农区畜牧经济社会的差异性和不平衡性,采取不同的政策措施,加强分类指导和协调。普洱市属南方草山草坡类型,主要是天然草山草坡和人工草地。区域特点是石漠化问题突出,土层贫瘠,保水性差,但水热资源充足,适合灌木、草本植物的生长,草地资源丰富。应大力发展人工种草,推进草畜产业化,建立草食家畜生产基地,加快农牧民脱贫致富。优势发展区为澜沧、墨江、江城、思茅、宁洱、景东6个县(区)。稳定发展区为景谷、镇沅、孟连、西盟4个县。
六、重点建设工程
(一)畜禽良种工程
建立普洱市畜禽良种生产体系,新建一批良种猪场、优良地方品种鸡场、本地黑山羊种羊场,加强优良品种的培育和生产,为我市畜禽良种化进程打牢基础。建立以瓢鸡、无量山乌骨鸡、思普麻鸡、茶花鸡、思茅水牛、普通黄牛、阿佤山高峰黄牛、本地黑山羊、小耳猪、耷耳猪、二叶子猪等地方优良特色品种资源为基础的保种、选育繁殖体系,加快地方品种保护与开发利用,培育我市畜禽新品种、创立畜产品新品牌。
1、生猪良种工程
建立良种猪生产供给体系和猪种改良体系。引进杜洛克、大约克、长白、汉普夏等优良纯种猪,开展猪优良杂交组合及托佩克、PIC配套系推广。以猪人工授精技术为主,加快推进猪良种化工程,扩大良种猪覆盖面。“十二五”期间,全市引进良种公猪1000头,推进母猪良种化,良种母猪基础群达70%。计划总投资12550万元,主要建设工程如下。
一是在宁洱县新建600头规模的市级父母代种猪场1个,计划投资2000万元。
二是扩大思茅区母猪核心群场建设,使其达到500头基础母猪规模,计划投资800万元。
三是在墨江、宁洱、景谷、镇沅、澜沧新建5个母猪扩繁群场,计划投资2000万元。
四是完善十个县级猪统一供精站建设,完善乡(镇)猪人工授精站103个,新建村级猪人工授精改良点200个,计划投资7750万元。
2、肉牛良种工程
引进优良肉牛冻精,加快肉牛冻精改良进程,同时开展本地牛选育,建立良种基础母牛繁殖群,推进耕牛改肉牛,发展优质肉牛产业化生产。“十二五”期间,计划总投资1070万元,主要建设以下工程。
一是完善市级肉牛冻改中转站建设,计划投资200万元。
二是新建和完善澜沧、墨江、江城、景东、镇沅、景谷、宁洱、思茅、孟连、西盟10个县级肉牛冻改站建设,计划投资270万元。
三是新建和完善60个肉牛冻改点建设,计划投资600万元。
3、山羊良种工程
大力开展本地黑山羊保种和提纯复壮工作,发挥本地黑山羊的优良生产性能。“十二五”期间,计划总投资2400万元,主要建设工程如下。
一是在景东新建1000只规模的本地黑山羊保种场1个,年提供优良种公羊200只、母羊400只,计划投资600万元。
二是在景东、镇沅、墨江三县新建2000只规模的本地黑山羊种羊场3个,计划投资1800万元。
4、家禽品种资源保护与良种繁育工程
家禽品种资源保护与良种繁育工程计划总投资12900万元,主要建设以下工程。
一是新建瓢鸡、无量山乌骨鸡保护区各1个,保护区原种鸡群存栏分别为3万羽、5万羽,计划投资3500万元。
二是新建瓢鸡、无量山乌骨鸡保种场各1个。每个保种场公鸡家系30个以上,存栏原种鸡3000羽以上,计划投资3200万元。
三是新建瓢鸡种鸡场2个,年提供鸡苗120万羽,计划投资1600万元。
四是新建无量山乌骨鸡种鸡场3个,年提供鸡苗360万羽,计划投资3600万元。
五是墨江、景谷、宁洱、思茅、澜沧、江城6个县(区)各新建1个思普麻鸡良种繁育场。每个场规模12000羽种鸡,年提供鸡苗100万羽,共600万羽,计划投资600万元。
六是新建孟连县2000羽规模茶花鸡选育繁殖场1个,培育当地茶花鸡优良种群,年提供鸡苗12万羽,计划投资300万元。
七是新建5000羽规模思普麻鸭良种繁殖场2个,每场年提供鸭苗60万羽。新建2000只本地肉鹅良种繁殖场1个,年提供鹅苗5万只,计划投资100万元。
(二)饲草饲料工程
做好每年的饲料粮生产计划,饲料粮生产占粮食总产的30%以上。提高配混饲料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研究新型优质饲料产品,开发牛羊系列饲料生产;推进农田种草、农作物秸秆开发利用、草料加工贮备;加快天然草山草坡改良步伐,改善生态环境,促进草食畜发展。“十二五”期间,计划总投资11000万元,主要建设工程如下。
1、配混合饲料加工工程
扩建和完善市内现有3个饲料加工厂建设,生产规模达到年产配混合饲料5万吨,计划投资1800万元。
2、草地建设工程
一是10个肉牛基地县(区)新建人工草地和改良草地11.39万亩,到2015年累计人工草地面积达40万亩,计划投资4800万元。
二是10个肉牛基地县每县每年农田种草不低于3万亩,全市达30万亩以上,保证冬春季节草料供应,计划投资2400万元。
3、草料加工、贮备工程
全市新建青贮窖20万立方米,新增铡草机800台,青贮、氨化料达25万吨;青干草贮备30万吨,计划投资2000万元。
(三)畜牧产业建设工程
重点发展专业化程度高,具有相当规模,能够大批量提供市场和加工的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加快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建设,培植和扶持一批加工营销企业,通过加工、销售、创立名优品牌,把我市畜产品打入国内、国际市场。
“十二五”期间,一是培植或引入具有实力的龙头企业,主要以产品加工、销售为龙头;二是培植一批面向外部市场和东南亚国家的畜产品生产、加工、营销企业;三是发展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扶持规模养殖场和规模养殖户;四是立足于本地特色畜牧业资源,着力开发和打造地方优质特色畜产品品牌,建立优质特色畜产品外销基地。计划总投资46160万元,重点建设以下工程。
1、优势畜禽生产基地建设工程
一是新建7个优质生猪标准化生产基地,计划投资2800万元。
二是新建10个优质肉牛加工和外销原料生产基地,计划投资5000万元。
三是新建5个地方生态特色黑山羊商品生产基地,计划投资1250万元。
四是新建7个本地特色肉鸡标准化生产基地和1个茶花鸡生产基地,计划投资2100万元。
五是新建3个商品蛋鸡生产基地,计划投资1800万元。
六是新建3个本地肉鸭生产基地和1个肉鹅生产基地,计划投资1200万元。
2、畜禽规模养殖建设工程
一是建设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380个,计划投资16300万元。其中:规模养猪场120个,规模肉牛养殖场50个,规模山羊养殖场20个,本地特色肉鸡规模鸡场60个,肉鸡(土杂鸡、专门化肉鸡)规模鸡场100个,规模蛋鸡场10个,规模肉鸭、肉鹅养殖场20个。
二是建立畜禽生产专业合作社110个,计划投资3300万元。其中:养猪专业合作社34个,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20个,专业养羊合作社8个,养鸡(本地鸡)专业合作社30个,养鸭鹅专业合作社8个,养蜂专业合作社10个。
三是扶持标准化规模养殖户1840户,计划投资12410万元。其中:规模养猪500户,规模养牛200户,规模奶牛养殖20户,规模养羊100户,本地特色肉鸡规模养殖800户,规模肉鸭养殖40户,肉鹅养殖30户,规模蛋鸡养殖60户,规模蛋鸭养殖40户,规模养蜂50户。
(四)畜产品加工与市场信息工程
1、畜产品加工工程
以地方生态特色资源为基础,按照国际国内产品质量标准、卫生标准引进加工新技术、新工艺,重点加快畜产品加工体系建设。创建一系列国际国内高档牛肉、本地生态特色鸡肉、羊肉、猪肉、禽蛋等畜产品知名品牌。“十二五”期间,计划总投资21300万元,主要建设以下工程。
一是新建年屠宰5万头肉牛的加工厂,计划投资2400万元。
二是新建屠宰100万头猪的加工厂,计划投资11500万元。
三是新建年屠宰300万只本地特色肉鸡的加工厂,计划投资6000万元。
四是新建年屠宰6万只汤煺羊的加工厂,计划投资600万元。
五是新建年生产800吨蜂产品的加工厂,计划投资800万元。
2、市场信息工程
把握国家西部开发、桥头堡战略的大好机遇,建立面对东南亚国际市场,拉动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普洱市畜产品交易大市场,是发展我市地缘对外经济的重要转变,对发展地方经济、加快产品流通、促进对外贸易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十二五”期间,计划总投资16300万元,主要建设以下工程。
一是新建面对东南亚的大型畜产品批发市场1个,计划投资8000万元,畜产品物流中心1个,计划投资2000万元,计划总投资1亿元。
二是扩建和完善市级肉牛交易市场,计划投资800万元。
三是新建和完善县级畜禽交易市场10个(每县1个)、乡镇活畜交易市场40个,计划投资5000万元。
四是新建市级畜产品市场信息中心1个、县级畜产品市场信息中心10个,计划投资500万元。
(五) 动物保护工程
组织实施动物保护工程,重点建设和完善动物疫病监测预警、预防控制、检疫监督、药残监控、技术支撑、物资保障等系统,全面提高动物疫病防控能力和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十二五”期间,计划总投资25520万元,主要建设以下工程:
一是市、县动物疫病防控基础设施建设11个,计划投资4600万元。
二是市、县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基础设施建设11个,计划投资4500万元。
三是乡(镇)畜牧兽医站基础设施建设103个,计划投资6180万元。
四是村级兽医室建设993个,计划投资9940万元。
五是边境动物疫病防控国际合作工程,计划投资300万元。
(六)畜产品质量安全工程
1、畜产品安全检测体系建设
计划总投资1900万元,主要建设以下工程:
一是建立健全畜产品安全检验检测。 “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市级畜产品安全检测中心和澜沧、景谷、景东、墨江4个县级畜产品安全检测中心,计划投资1400万元。市级中心主要配备保障本地畜产品、生产投入品和养殖生态环境检测需要的仪器设备;县级中心主要配备畜产品安全检测、养殖生产和养殖生态环境监测所需的基本设备。设备配置以快速检测仪器设备为主,初步实现基层检验检测人员的现场快速检测。
二是完善兽药饲料检验检测。在充分利用市兽药饲料监察所现有仪器设备的基础上,计划投资500万元,根据兽药饲料检测工作需要,逐步更新、配置必要的仪器设备,使检测仪器设备的精度和量程能够满足兽药饲料质量安全监管的需要,逐步提高检测能力和水平。
2、动物检疫体系建设
计划总投资2830万元,主要建设以下工程:
一是建立和完善产地检疫报检点设备设施建设,计划投资1000万元。
二是建立和完善市、县、乡三级屠宰检疫体系基础设施建设,计划投资1430万元。
三是加强流通环节监管,完善澜沧县虎跳石、下允,孟连勐阿,江城曲水4个公路动物防疫监督检查站基础设施建设,计划投资400万元。
3、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
“十二五”期间,计划投资200万元,重点解决基层人员追溯体系业务培训,确保基层人员熟练掌握耳标佩戴、操作及识读器的使用,顺利推进我市追溯体系建设工作的开展。到“十二五”末,完成所有猪、牛、羊的数据采集、传输,实现对所有猪、牛、羊的全面、快速、准确追踪溯源。
七、保障措施
㈠ 贯彻落实和争取国家、省对畜牧业的各项扶持政策
1、加大财政扶持力度
争取实施畜牧良种补贴政策,加大补贴力度,扩大补贴范围;继续实施生猪、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项目,加大对畜禽标准化示范创建的投入;强化畜禽种质资源保护,增加资源保护经费;加强对优势畜禽产区的支持,争取获得生猪调出大县奖励。
2、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运用财政贴息、补助等方式,争取各类金融机构增加对养殖生产、加工、流通的贷款,扶持发展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机构,支持采取联户担保、专业合作组织担保等方式,为养殖场(户)提供信用担保服务。
3、稳步实施政策性畜牧业保险
按照“政府引导、政策支持、市场运作、投保自愿”的原则,稳步推进能繁母猪、奶牛等畜禽养殖业政策性保险工作。
4、做好畜牧用地规划
根据农业部门、国土资源关于做好畜牧业生产用地规划的要求,市、县、乡要做好畜牧用地规划,划定生产、加工、流通用地地点、范围和规模,明确用地目的,做到依法用地,依法发展畜牧业生产。依据《草原法》做好全市草地资源的草地权属划定,保障草食畜的稳定发展。
(二)完善现代畜牧业社会公共服务体系
1、加快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加强统筹规划,扩大建设实施范围,逐步覆盖所有品种、所有地区,建立起完善的良种繁育体系,满足畜禽养殖业对优良品种的需求。
2、进一步完善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与推广体系建设
加大先进适用技术推广指导,强化公共防疫服务,重点扶持农村畜禽养殖专业户,通过养殖专业户规范化饲养、标准化管理的示范,带动农民科学养殖。
3、加强监测和预警体系建设
利用强大的信息平台收集、整理相关数据,形成有用信息,进一步完善养殖生产和消费监测预报网络,强化对养殖户与消费者的引导功能,加快监测分析等装备设施更新改造,提高预警预报能力。
4、建立和完善现代物流加工体系建设
强化畜产品流通管理,建立畜产品流通安全体系,保证绿色畜产品健康发展;努力做大做强畜产品加工业,提升品牌效应,增加加工产品种类,提高加工产品技术水平。
(三) 建立健全畜牧兽医执法体系
畜牧兽医法律法规是实施行业管理的基本依据,是促进畜牧业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建立和完善适应畜禽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执法监管制度。加快推进畜牧兽医综合执法,以强化动物防疫检疫、种畜禽生产、饲料、兽药、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为重点,以动物卫生监督机构为依托,充实执法人员、落实执法经费、提高执法装备水平和检测能力。强化日常监督,创新执法体制机制,切实提高畜牧兽医执法水平。采取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形式,扎实开展丰富多样的普法宣传活动,倡导企业自律,提高养殖场户遵守法律和正确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利的能力,积极营造良好的法律氛围。
(四)加大对草山草坡的保护和建设利用
贯彻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加大退牧还草工程实施力度,根据不同地区草地生产能力和载畜量,合理利用水资源,建设人工饲草料地,强化牧区棚圈和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牧区防灾减灾能力,加强草地资源的管护和监测,加快草山草坡开发利用。建立草原生态补偿机制,切实保护农牧民权益。细化草原利用规划,科学确定养殖区域、发展规模、生产布局和养殖容量,努力建成国家常绿草地畜牧业基地。
(五)加强畜禽养殖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
全面推进畜牧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构建牧科教、产学研结合紧密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先进适用养殖技术的推广应用。一是实施畜禽牧草种业工程。开展地方畜禽牧草品种遗传资源开发,良种选育、扩繁和推广;二是开展养殖过程控制。重点开展畜禽健康养殖、营养调控、饲养管理、质量安全监测等技术推广与示范;三是改善畜禽养殖环境。重点开展温室气体、营养物质和重金属减排技术、种养结合和制沼气提高废弃物利用技术、有机肥生产加工技术推广;四是加快发展草地畜牧业。围绕草畜平衡与家畜配置、天然草地和人工草地管理、牛羊舍饲配套工艺、生物灾害防治等领域,开展技术推广应用示范。
(六) 提升畜禽养殖业组织化程度
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完善畜禽养殖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养殖场(户)组织化程度和市场适应能力,保护养殖场(户)合法权益是畜禽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继续发挥龙头企业的市场竞争优势和示范带动能力,鼓励龙头企业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采取“公司+农户”等形式带动农户发展畜禽养殖,认真贯彻《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支持养殖场(户)按照自愿、民主的原则发展多种形式的专业合作组织,为专业合作组织开展加工、运输、销售、生产资料供应、技术培训与推广等提供服务,充分发挥其在技术推广、行业自律、维权保障、市场开拓方面的作用,增强市场话语权;建立互助互保互促机制,强化培训和引导,带动散养户和中小规模户发展。支持有条件的畜禽养殖场(户)自创品牌,提升产品附加值;鼓励规模养殖场户与大中型超市、屠宰加工企业建立直接的产销对接关系,完善“产、加、销”利益联结机制。
出处:云南省政府信息公开门户网站普洱市 发布人:政府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