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市“十二五”农业农村发展规划

10.08.2015  17:24
普洱市“十二五”农业农村发展规划

 

(2011——2015年)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十二五”时期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时期。按照市人民政府关于编制“十二五”规划的部署,在认真总结“十一五”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分析“十二五”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明确“十二五”农业农村发展思路、目标任务、发展重点及保障措施的基础上,依据《普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普洱市“十二五”农业农村发展规划,对实现“十二五”农业又好又快发展有重要意义。

一、农业农村发展基础与面临形势

一)“十一五”农业农村发展主要成就

十一五”时期,我市农业和农村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积累了宝贵经验,为全市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为“十二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1.农业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快速增长。2010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及其服务业总产值113.03亿元,比2005年的51.41亿元增加61.62亿元,增长119.9%,年均增长8.7%。其中,农业产值49.65亿元,林业产值31.76亿元,牧业产值25.44亿元,渔业产值3.76亿元,农业服务业产值2.42亿元。实现农林牧渔业及其服务业增加值73.66亿元,比2005年的33.07亿元增加40.59亿元,增长122.7%,按现价年均增长17.4%。

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456元,比2005年的1553元增加1903元,增长122.5%,年均增长13%。其中,工资性收入621.79元,家庭经营收入2357.65元,转移性收入366.12元,财产性收入110.93元。

2.农业产业发展壮大

十一五”期间,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持续发展,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稳步发展,带动了农业产业化水平提高。现已形成了以茶叶、咖啡、烟草、蚕桑、橡胶、蔬菜、蔗糖为主的农业特色产业。

粮食总产量创历史新高。通过贯彻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政策,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加播种面积,推广应用先进农业科学技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提高。2010年,全年粮食播种面积468.16万亩,连续五年获得增产,粮食总产量从2005年的81.77万吨增加到90.48万吨,增产8.71万吨,增长10.5%,年均增长2.0%。创历史新高,其中,稻谷产量41.39万吨,玉米38.46万吨,小麦2.6万吨,豆类3.44万吨,薯类2.99万吨,其它谷物1.6万吨。

畜牧业生产稳定增长。2010年,实现畜牧业产值25.44亿元,比2005年的11.61亿元增加13.83亿元,增长119.1%,按现价年均增长17%,按可比价年均增长10%。2010年肉类总产量13.55万吨,比2005年增加4.09万吨,增长43.3%,年均增长7.5%;禽蛋产量达到5534吨,比2005年增加1202吨,增长29.6%,年均增长5.3%。猪、牛、羊、家禽出栏数分别为161.62万头、12.35万头、13.48万只、956.62万只,分别比2005年增长38.6%、34.8%、25%、29.7%。

渔业生产快速发展。2005年到2010年,水产品产量从1.47万吨增加到4.9万吨,产值从0.9741亿元增加到3.76亿元,分别增长233.3%和286%。

茶产业支柱作用增强。通过实施生态茶园建设、科学普洱研发和产品开发,茶产业支柱作用增强。2005年到2010年,茶园面积从74.15万亩增加到139.99万亩,增长88.8%;产量从2.87万吨增加到5.35万吨,增长86.4%;农业产值从3.7亿元增加到8.05亿元,增长117.6%,茶产业总产值由10.2亿元增加到16.87亿元。

咖啡产业优势突出。普洱咖啡优质生态,咖啡产业优势突出,已成为农民致富、企业增效、出口创汇的优势特色产业。普洱拥有全国最大的咖啡种植基地,咖啡种植面积分别占全省、全国种植面积的52.8%和 50.5%。2005年到2010年,咖啡种植面积从13.2万亩扩大到27.67万亩,增长109.6%;咖啡豆产量从1.08万吨增加到2.12万吨,增长96.3%;产值从1.32亿元增加到4.52亿元,增长242.4%。

烟草产业跨越发展。普洱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有水平、有特色,成为重要新烟区。先后建成景谷永平、宁洱勐先、景东川河坝等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区,优质生态特色烟叶品牌初步形成,烟草产业跨越发展,实现了烟农增收、财政增长、企业增效。2005年到2010年,烤烟面积从10.12万亩增加到27.02万亩,增长167%;烤烟产量从25万担增加到83.1万担,增长232.4%;产值从1.26亿元增加到6.16亿元,增长388.9%。

蚕桑产业快速发展。普洱加快建设全国优质茧丝主产区,引进云南佳浩茧丝绸集团有限公司省级龙头企业带动发展,实现了蚕桑产业快速发展。2005年到2010年,桑园面积从4.5万亩增加到12.3万亩,增长173.3%;鲜茧产量从0.12万吨增加到0.34万吨,增长183.3%;蚕桑产值从0.29亿元增加到0.9亿元,增长210.3%。

橡胶产业发展加快。2005年到2010年,橡胶种植面积从74.7万亩增加到145.97万亩,增长95.4%,干胶产量从1.37万吨增加到3.01万吨,增长119.7%;产值从1.58亿元增加到6.25亿元,增长295.6%。

蔬菜产业稳步发展。通过抓好“菜篮子”工程,2005年到2010年,蔬菜播种面积从29.3万亩增加到37.16万亩,增长28.8%;产量从23.62万吨增加到30.07万吨,增长27.3%;产值从2.93亿元增加到4.76亿元,增长62.5%。

3.农业基础设施得到加强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有效灌溉率明显提高。基本建成营盘山、常林河、箐门口等一批中型水库,实施了一批小(一)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山区“五小”水利工程。2010年有效灌溉面积累计达172.8万亩,占全市总耕地面积的38.8%。节水灌溉面积累计达41.55万亩。加强中低产田地改造,高稳产农田建设稳步推进。“十一五”期间全市建成高稳产农田27.83万亩,至2010年,全市累计建成高稳产农田205.27万亩。农业机械化程度有所提高。2010年,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71769万瓦特。大中型拖拉机19090台,小型拖拉机21197台,机耕面积118.05万亩,机播、机收、机灌、机防面积不断扩大。

4.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取得丰硕成果

全市已经建立市、县区、乡镇比较完善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动植物防疫体系,农业科技队伍发展壮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加强,多项增产增效农业技术推广应用,推动了农业生产发展,农业科技贡献率达46.6%。开展绿色证书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31648人,颁发绿色证书18058份。农村实用技术培训200万人次,畜牧科技培训25.76万人次。

5.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目标任务完成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完成32558人,转移输出25941人。“十一五”末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45万人次,其中新增转移就业20.8846万人次,圆满完成“十一五”规划每年新增转移就业3.5万人,累计转移17.5万人的目标任务。

6.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

2006年以来,全市分类型、分层次、分区域实施新农村建设试点村510个,受益群众19230户68955人,各试点村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村容村貌全面改观、主导产业优势突显、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发挥了较好的示范带动作用。2010年,村镇规划全面推进,83个新农村试点村建设持续推进,全年实施整村推进项目754个。农村生活设施不断改善,已实现通水村980个,占全部村委会的99.3%;通电话村885个,占88.9%;通汽车村893个,占89.7%;通电村992个,占99.7%;通有线电视村304个,占30.6%。扶贫开发成效显著。“整村推进”、产业扶贫力度加大,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实施整村推进项目2621个,以工代赈项目177个,解决了44万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二)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十二五”时期,普洱农业农村发展既面临重大机遇,具备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要抓住发展机遇,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克服不利因素,实现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1.面临的机遇和有利条件

⑴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三农”工作,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和农村工作,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和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坚持农业基础地位,强农惠农政策不断加强,农业支持保护体系不断完善。

⑵国家把云南建设为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云南省实施“两强一堡”战略,普洱市将能够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为我市农业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有利的政策环境。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将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特色农业发展扶持力度,打牢农业农村发展基础,对普洱市农业基础建设、新兴产业发展必将有重要推动作用。

⑶市委、市政府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牢固树立“生态立市、绿色发展”理念,着力建设“四大基地”,实施“5+6”产业集群,全力推进“生态普洱、和谐普洱、妙曼普洱”建设,打造中国著名、世界闻名、世人瞩目的普洱国际品牌,推动普洱走向世界、融入世界,让世界走进普洱、亲近普洱,为普洱农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⑷有突出的区位优势。普洱市一市连三国,一江通五邻,有2个对外开放口岸,有5条水陆干线、18条通道通往周边国家,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深入推进,昆曼国际大通道贯通,普洱区位优势更加凸显。

⑸资源丰富生态良好。全市国土面积44347平方公里,总耕地资源443.36万亩。气候多样,资源丰富,能够发展多种特色农业产业。海拨1400米以下的热区面积有2.32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热区面积的28.6%,热作发展潜力大。农作物种质资源、地方畜禽品种等生物资源十分丰富。水资源丰富,全市平均自然水资源总量326.12亿立方米,澜沧江、怒江、红河三大水系100多条4级以上河流穿境而过,入境水资源量502.5立方米,全市水资源总量达828.62亿立方米,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1598毫米。森林覆盖率64.9%,基本无工业污染,大气、水源、土质好,农业生态环境优良,具有得天独厚的生产生态农产品的产地环境。

⑹农产品市场前景好。我市有优越的自然条件、丰富的自然资源、良好的生态环境,生产绿色、生态、有机农产品条件优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产品价格上扬、龙头企业进入、农产品深加工推进,为生产优质农产品提供了市场空间。茶叶、咖啡、天然橡胶、淡水鱼类、特色畜禽产品、蚕茧、蔗糖、蜂蜜、烤烟、蔬菜、核桃、食用菌、松香、药材等农产品市场前景好,能够引领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国内农业产业转移步伐加快,为我市发展优势特色农业提供了机遇。

我市茶树品种资源丰富,茶文化历史悠久,产品数量大、质量好,奠定了行业内话语权,通过精深加工,茶叶市场看好。我市咖啡产品优质生态,是世界上顶级咖啡之一。从国际来看,全球处于稳步增长态势。全球有15亿以上人口饮用咖啡,年消耗量与生产量基本持平,以年1.5%的速度增长,主要消费市场是美国、日本、欧洲等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消费结构由过去偏好饮用速溶咖啡逐步转向消费现磨咖啡;由过去偏好饮用含咖啡因较高的口感强烈的Robusta(中粒种)咖啡逐步向消费咖啡因较低、口感柔和的Arabica(小粒种)咖啡转变。从国内来看,消费群体高速增长。2009年国内咖啡的消费量在6万吨左右,为世界消费量的0.7%左右,呈现高速增长态势,近三年年均增长率超过20%,传统现磨咖啡增速达30%。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人群和消费市场将高速增长,预计到2015年国内咖啡消费量将达到20万吨,2020年达到50万吨;经过几年发展,普洱优质生态特色烟叶品牌初步形成,产品销路好;由于江浙等东部蚕桑丝绸产业发达地区桑园面积减少,当前“东桑西移”的趋势更加明显,普洱已经成为优质茧丝生产加工的主要承接地区之一;国家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推进,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畜产品消费需求持续增长。普洱罗非鱼受到市场欢迎,远销市外、省外、国外,产销两旺;蔬菜价格上涨,市场需求旺盛。

2.面临的挑战和不利因素

一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与农业发展需要存在较大差距。以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业防灾减灾能力不强,农业水利化程度低,“靠天吃饭”现象突出。山高坡陡沟谷深,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地数量不足。畜禽养殖条件较差,厩舍简陋。农业机械化程度低。二是农业经济总量小,农民收入水平较低,农业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不健全。农业比较效益低,社会对农业的投入动力不足。农村资金等农业生产要素外流现象较为严重。农民收入低,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大。农业经济总量小,农村金融服务严重不足,农业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不健全。三是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小生产与大市场矛盾突出。农业发展方式粗放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广种薄收,粗放经营,科技含量不高。发展农业主要依赖扩大面积、消耗资源,出售初级农产品,农业产业层次低。农业产业化经营程度低,农产品加工业落后,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农业生产仍然以千家万户的分散经营为主,小、散、弱、差问题突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滞后,农户经营规模小,市场信息不灵,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低。四是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能力不强,对现代农业发展支撑能力弱。基层推广服务条件差,市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滞后。良种繁育推广体系不完善,植物病虫害对农业增产增收构成潜在威胁。动物疫病防治形势严峻,是困扰畜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农业信息服务等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滞后。农业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不高,应用新技术能力弱,发展市场经济意识不强。五是农村公共事业发展不足。近年,我市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各项事业建设取得重大突破,但是,目前仍然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需求,与城市的发展差距仍然不断扩大,公共事业建设为滞后,上学难、看病难、养老难、饮水难、行路难等影响农村生产、农民生活问题突出。

二、发展思路、发展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发展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建设特色生物产业、国际性旅游度假休闲养生、清洁能源、现代林产业四大基地和实施“5+6”产业群,全力推进生态普洱、和谐普洱、妙曼普洱建设,以强基础、重科技、突特色、保供给、促增收、树形象为基本思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业科技支撑能力;坚定不移走集约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道路,培植农业特色产业;抓好粮食、肉类等主要农产品生产,确保市场供应;以龙头企业为抓手,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为农民增收提供产业支撑;建设务实、高效、清廉的团队,树立为民服务的良好形象,实现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发展原则 

1.坚持市场导向和政府扶持相结合的原则

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把握市场需求,政府统筹规划,政策支持保护,增加投入,增强农业发展活力。突出绿色生态优势,打造农产品品牌,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提高农业效益,发展壮大农业产业,实现农业平稳较快发展。

2.坚持保障粮食安全和特色产业协调发展的原则

坚持把粮食稳定增产放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突出位置,贯彻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政策,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严格保护耕地,保护基本农田,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千方百计抓好粮食生产,稳粮调结构,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确保粮食稳定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

3.坚持绿色发展和质量安全原则

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把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作为发展农业的基本方针,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科学合理利用农业资源,保护优良的生态环境。坚持农牧结合协调发展,充分利用种养业资源和产品可循环利用特点,推动种养结合的产业发展模式,实现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有机统一,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满足市场对农产品质量的要求,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提高农业效益。

4.坚持优化布局与突出优势原则

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农业资源分布和特点,统一规划,分类指导,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相对集中,优化区域布局。把产业布局在适宜区,发挥比较优势,突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使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5.坚持加强基础设施与依靠科技进步原则

基础设施薄弱是长期以来制约我市农业持续快速发展的瓶颈。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科学技术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力量,要坚持依靠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广泛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提高农业劳动者科技素质,增强农业科技支撑能力,依靠农业科技进步促进农业发展。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普洱市“十二五”农业农村发展,以保障粮食等农产品有效供给、实现农民持续增收、保障农村和谐稳定为基本目标,加快特色生物产业基地建设,强化农业基础设施,提高农业科技支撑能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发展壮大农业产业,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实现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到2015年,农林牧渔业及其服务业总产值达到200亿元,比2010年增加86.97亿元,年均增长12.1%。其中农业产值85亿元,占42.5%,林业产值50亿元,占25%,渔牧产值60亿元,占30%,服务业产值5亿元,占2.5%。农业增加值131亿元,比2010年增加57.34亿元,年均增长12.2%。

2.具体目标

⑴农民收入指标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000元,比2010年增加3544元,年均增长15.2%。

⑵ 农产品生产指标  粮食总产量100 万吨,年均增长2.0%;茶叶产量9万吨,年均增长11%;咖啡产量7.0万吨,年均增长27%;烤烟产量150万担,年均增长12.5%;橡胶产量6.7万吨,年均增长17.4%;蔬菜产量50万吨,年均增长10.7%;甘蔗产量200万吨,年均增长3.1%;水果产量20万吨,年均增长15%;油料产量1.8万吨,年均增长4.1%。

⑶畜产品生产指标 肉类总产量25万吨,年均增长13%;奶类产量0.2万吨;禽蛋产量2.8万吨;蜂蜜产量0.15万吨;水产品产量30万吨;鲜茧产量2.1万吨。

⑷农业基础建设指标  耕地保有量在450万亩以上,粮食播种面积保持在450万亩以上,与“十一五”末持平。有效灌溉面积186.8万亩,比2010年增加14万亩。高稳产农田地面积累计280万亩,比2010年增加75万亩,实现人均1亩高稳产农田地的目标。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208000万瓦特,比2010年增长20.4%。农业科技贡献率达51.6%,年均增长1个百分点,畜牧业科技贡献率提高到50%以上。

三、主要任务

(一)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尤其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水利化程度,增加有效灌溉面积。推进中低产田地改造和“兴地睦边”工程,把中低产田地改造成为旱能浇,涝能排的高产稳产农田。实施“农机化工程”,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发展塑料大棚、库区网箱养鱼等设施农业。加快畜禽规模化、标准化、健康养殖先进设施建设。

(二)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壮大农业经济实力

突出产业特色,发展优势特色产业,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做强茶产业、林产业支柱产业;做大烟草、咖啡、蚕桑、橡胶、生物药、渔牧六个骨干特色产业;提升蔬菜、蔗糖、水果等传统产业;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实现农产品加工升值,延长产业链,提高农业效益;重视发展现代农业服务业和休闲观光农业。

(三)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把发展粮食生产、培植壮大优势特色产业与农民增收有机结合,优化种养结构,发展特色高效农业,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提高农业效益,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增加农民生产经营收入。进一步开展农村职业技能和实用技术培训,加强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培训(阳光工程),认真做好农民外出务工的引导和服务工作,促进农民有序外出务工和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力争到2015年,全市累计新增转移就业农村劳动力25.7万人。落实好国家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以及农村低保等政策,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四)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增强农业科技支撑能力

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创新体系、畜牧兽医体系、植物保护体系、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发展壮大农业科技队伍,加快先进农业科学技术推广应用,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到“十二五”末,农业科技贡献率提高到51.6%。实施种子工程、植保工程、沃土工程、畜禽良种工程、动物保护工程、科技增粮工程、新型农民教育培训工程,推广应用良种和增产增效实用技术,培肥地力,测土配方施肥,提高动植物疫病防控能力,提高农民科技素质。重视农业生物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开展农作物新品种选育。

(五)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以强化基础、夯实基地、做强龙头、拓展市场、打造品牌、创新科技、确保安全为重点,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把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关键举措。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提高农业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用现代农业科技武装农民。加强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实现规模化、生态化、标准化生产。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培育农产品品牌,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积极探索“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基地+协会(合作社)”等生产经营模式。到2015年,培育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 62户,其中,国家级 2 户,省级 10 户,市级 50 户。扶持畜禽规模化养殖场380个。培育名牌农产品20个。累计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000个,新增780个。

(六)建设农业服务与应急体系,提高农业服务与应急能力

发展现代农业服务业,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增强农业技术服务能力。建设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积极搭建农业信息化平台。加强农产品市场和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实施普洱农产品物流中心建设项目,逐步建立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继续抓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乡镇农贸(集贸)市场”、“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的建设和改造升级,加强畜牧产品交易市场建设。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构建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实施好“数字乡村”、“金农工程”、“三电合一”等农业信息化项目。不断完善农业信息网站,农业信息服务网络覆盖所有县区、乡镇。完善农业(农产品)信息收集发布制度。

构建防灾减灾和应急体系,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做好农作物病虫草鼠害、低温冻害、冰雹、干旱、洪涝等引发的突发性重大农业灾害的预防,建立健全救灾备荒种子储备制度,建立健全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体系,应急处置各种自然灾害。

(七)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建设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监管,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快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加快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工作,全面开展蔬菜例行监测及上市蔬菜农残速测工作,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十二五”期间,建设1个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区域站、5个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综合站、50个乡镇级农产品质量安全速测站。建设市级畜产品安全检测中心和4个县级检测中心。到2015年,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区达到50个,建设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区3万亩,畜禽健康养殖示范基地30个;全面完成10县(区)无公害基地认定;全市认证“三品一标”产品达到200个以上;90%以上的农产品质量达到国家标准规定的要求;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超市的鲜活农产品按国家标准判定抽检合格率达90%以上。

(八)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辐射带动现代农业发展

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参与、农民受益”的思路和“高产优质高效集约生态安全”的要求,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在主要特色优势农产品主产区创建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促进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将示范园区建成优势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农业科技辐射区、优质高效农业样板区、创新农业发展机制试验区,充分发挥示范园区推动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的作用。建设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区、稻谷高产示范区、蔬菜外销生产示范区等15类50个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12个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力争创建1个省级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

(九)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科学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构建和谐农业。建设“森林普洱”,保护森林,退耕还林还草,森林覆盖率保持在70%以上。推进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加强农业环境管理,综合利用农作物秸秆,安全合理使用农业投入品,防止外源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抓好外来入侵有害生物防控,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重视农业遗产保护。推行保护性耕作,防治水土流失,保护土壤,培肥地力。把加快推进农村住户沼气池建设作为抓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程的重点。

(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1.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按照统筹城乡发展和“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新农村建设试点村500个。推进全市村庄规划建设,集中在重点公路沿线、重点乡镇周围、旅游景区景点打造一批新农村示范带。按照“农民主体、政府助推、市场领跑”的工作思路,采取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示范引路的办法,打实基础、培育产业、抓好基层、整村推进,充分尊重农民意愿,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多渠道增加农村投入,发展壮大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以抓“五改”、治“五乱”、建“五个一”为主要内容,抓好村容村貌整治。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加强农村社会管理和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和文明程度。

2.加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⑴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78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 ⑵加快农村民居建设和危房旧房改造。 ⑶加快县乡公路和农村公路建设,完善农村公路网络,全面提高我市农村公路网密度、扩大连通度。建设好农村“出口路”和“经济路”。改建县级主要公路总里程600公里,乡至建制村通达工程1500公里,乡至建制村公路硬化工程4010公里,乡以上连接线、断头路油路化工程1800公里,到“十二五”末,实现100%的乡镇通沥青水泥路。全力推进农村客运站点建设,尽早实现乡乡通客车,改善农村出行条件,继续完成31个农村客运站点及若干停靠站点建设。 ⑷积极推进35kv及以下农网改造升级工程,全面解决无电、缺电人口的用电问题。 ⑸加快农村新能源建设,大力推进农村沼气池建设,推广使用太阳灶、节柴灶,扶持沼气服务网点。发展农村沼气用户 1.9万户,累计达到23万户。 ⑹加强农业生产资料、农村日用品现代服务网络和农村流通信息网络建设,畅通农产品流通渠道。 ⑺健全农村综合信息化服务体系,强化农村基层科技推广、动植物防疫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3.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

⑴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努力实现教育公平。巩固“普九”成果,把均衡发展作为义务教育的重中之重,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努力改善办学条件,改造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17所。抓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完成全市已全部排除37.3万平方米D级危房的重建任务。抓好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工程,力争每个乡镇办一所公办幼儿园。抓好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全市所有农村小学实现“班班通”。继续推进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继续完善县、乡镇、村三级农民职业教育培训网络。 ⑵加快发展农村卫生事业,推进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院建设,到2015年,每个乡镇有一个卫生院,每个行政村有一个卫生室。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加强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培养全科医生,到2015年全市在职乡村医生全部达到中专以上水平。加强公共卫生工作,提高群众健康水平,100%乡镇建立完善艾滋病咨询检测点,农村居民艾滋病知识知晓率达90%以上。重视农村环境卫生,改水改厕,处理垃圾粪便。到2015年,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68%,无害化厕所普及率达到55%。 ⑶繁荣农村文化事业。加快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抓好乡镇综合文化站、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站点、村综合文化室和文化体育活动广场等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通过“十二五”期间的努力,建成覆盖全市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基层和农村为重点,实施三馆一站、农家书屋和村文化室、文化惠民、文化遗产保护等文化设施建设工程。重点推进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电影“2131”、 数字乡村等公共文化建设。抓好服务“三农”送书下乡和农民体育健身等文化惠民工程,把多姿多彩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送到农村。“十二五”期间,力争文化站省级评估达标90%,农家书屋、村文化室达标不低于80%。⑷加强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完备,体系比较健全,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保障水平稳步提高。健全农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稳定在96%以上,报销比率达70%以上。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39.2万人。将农民工纳入到失业保险覆盖范围。

4.加大扶贫开发力度

突出抓好深度贫困地区扶贫开发,努力解决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贫困问题,全力打好澜沧县拉枯族聚居区综合扶困攻坚战,以专项扶贫为龙头,强化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的支持作用。继续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实施以自然村为单元的整村推进3000个,实施易地扶贫搬迁1.75万人,力争到2015年解决30万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

四、农业产业发展

(一)粮食生产

1.发展目标

到“十二五”末,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450万亩以上,粮食总产量100万吨,总增长10.5%,年均增长2.0%。其中谷物产量91万吨(稻谷43万吨、小麦4万吨、玉米42万吨、其他谷物1.61万吨)、豆类4.5万吨(大豆2.5万吨)、薯类4.0万吨(马铃薯2万吨)。粮食单产从2010年的193.3公斤增加到2015年的220公斤,增长26.7公斤。

2.发展重点 

以“稳住播种面积、着力提高单产、实现增加总产”为基本思路,贯彻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政策,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切实加大投入支持力度,严格保护耕地,保护基本农田。强化农田水利和高产稳产农田两项基础设施建设,增加、改善灌溉面积,将中低产田地改造成为旱能浇,涝能排,旱涝保收的高产稳产农田,实施种子工程、沃土工程、植保工程、农机化工程、科技增粮工程 5大科技工程,增强科技支撑能力。建立粮食高产示范区,进一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及服务体系、粮食防灾减灾体系、粮食投入保障体系3大支撑服务体系等保障措施。

⑴实施科技增粮工程  ①推广高产优质抗病良种,到2015年良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推广杂交稻100万亩、杂交玉米130万亩。重视中高海拔冷凉山区粳稻良种应用。②增加复种指数。通过加大冬农开发力度,发展晚秋粮食生产,蓄留再生稻,扩大双季稻,推行间作套种,稻谷高杆、矮杆品种混合间栽,增加复种指数,扩大播种面积,增加粮食总产量。③全面实施粮食高产创建活动,辐射带动粮食大面积增产。到2015年实施高产创建60片,实现全市10个县区水稻、玉米两个主要作物全覆盖,马铃薯、麦类在重点县有高产创建示范样板。④加强病虫害综合防治。⑤实施测土配方施肥。

⑵建设粮食高产示范基地  ①加强粮食高产示范区建设 建设好孟连、景谷、宁洱、景东、澜沧省级稻谷高产示范区,大力推广高产优质抗病品种及其配套高产栽培技术;建设好景东、墨江、澜沧、镇沅、思茅省级玉米高产示范区,大力推广杂交品种和规格化种植,积极发展晚秋和间套种;建设好景东、江城省级马铃薯优质高产示范区,大力发展反季节(冬季)种植;建设好景东、澜沧省级麦类优质高产示范区,大力推广优质高产抗病品种。②建设好省级粮食增产主产县(区),在澜沧、景东、景谷、墨江、思茅5个县区实施。③争取建设孟连、江城、墨江、宁洱4个优质稻生产基地县。④ 建设50个市级粮食增产基地乡镇,稻谷20个,玉米20个,小麦3个,杂粮7个。

3.主要粮食作物的发展

稳定稻谷,突破玉米,提升小麦,发展马铃薯、荞麦等优质杂粮。

⑴ 稻谷  稳定早中稻面积,扩大晚稻、再生稻、杂交稻种植面积,发展优质稻,重视旱稻生产。推广杂交稻良种100万亩。引进推广滇杂系列、云粳系列、楚粳系列等高产粳稻良种,提高山区粮食产量。推广新型育秧、精确定量、轻简栽培等实用技术100万亩。抓好稻瘟病、稻飞虱等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加大力度建设省级稻谷高产示范区。建设20个市级稻谷重点增产乡镇。到2015力争全市稻谷面积稳定在135万亩,总产43万吨,增产1.61万吨,单产达到318.5公斤,提高12.6公斤。

⑵玉米  是增产潜力最大的粮食作物。要稳定面积,提高单产,大幅度增加总产,积极发展鲜食玉米。扩大秋玉米、冬玉米种植面积,增加间套种面积。推广杂交玉米130万亩。推广规格化种植、种子包衣等高产高效栽培技术130万亩。针对我市高海拔冷凉山区及冬玉米,应用地膜玉米种植。每年推广地膜玉米10万亩。加强玉米病虫害调查研究和综合防治。加大力度建设省级玉米高产示范区,建设20个市级玉米重点增产乡镇。到2015力争全市玉米面积稳定在180万亩,总产42.5万吨,增产 4.04万吨,单产达到236.1公斤,提高32.4公斤。

⑶小麦  是普洱市主要小春粮食作物,要稳定种植面积,依靠推广良种、增施肥料、加强病虫害防治等科技措施提高单产,增加总产。建设好省级麦类优质高产示范区(景东、澜沧)。建设3个市级小麦重点增产乡镇。到2015年力争全市小麦面积稳定在 38万亩,总产4.4万吨,恢复性增产1.8万吨,单产115.8公斤,单产恢复性提高50.5公斤。

⑷杂粮  种类多,潜力大,要发展名特优产品。重点发展大豆、优质红薯、马铃薯、荞麦。大力发展冬季农业,发展晚秋杂粮,扩大间套种面积。建设7个市级杂粮生产示范乡镇。(豆类2个、马铃薯2个、荞麦2个、红薯1个)。荞麦要研究改进栽培技术和食品加工技术,提高产量。马铃薯是粮、菜兼用作物,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充分利用冬季热区资源,发展反季节马铃薯,扩大甘蔗地套种、桑地套种,增加种植面积,提高种植水平,增加产量。红薯 粮、饲兼用,耐瘠薄,可发展地方优良品种。大豆大力发展稻后秋(冬)大豆,玉米-大豆套种,到2015年种植面积达10万亩。到2015年,发展杂粮102万亩,总产量10.1万吨,单产99公斤(折原粮),增产2.06万吨,单产提高21.9公斤。

4. 粮食增产保障措施

⑴在政策保障方面,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强化政策保障,加强组织领导。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完善粮食生产激励约束机制,进一步强化各级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的责任意识和粮食安全意识,全面落实粮食生产行政首长负责制。建立和完善粮食防灾减灾与应急体系,全面落实旱灾、洪涝灾害、病虫害等各类自然灾害的应对措施。建立健全救灾备荒种子储备制度。

⑵在投入保障方面,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粮食最低收购价等粮食安全政策,切实保护农民利益,调动农民务农种粮积极性。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强化粮食投入保障体系,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投入力度。

⑶在科技保障方面,强化农业科技推广及创新体系建设,重视乡镇农科站建设,提高农业科技推广创新能力,实施好科技增粮工程、粮食高产示范区建设。

(二)做强茶产业林产业

1.茶产业

发展目标:到“十二五”末,现代栽培茶园面积150万亩,绿色食品茶园种植面积比重达到60%以上,有机茶园认证面积比重达到30%以上,现代茶园100%达到无公害茶园。茶叶总产量9万吨,,实现茶产业产值200亿元,其中第一产业产值(农业产值)30亿元,倾力将茶产业打造成普洱市最具特色的支柱产业。

发展重点:走标准化、市场化、品牌化、规模化、集群化、国际化发展路子,实施好136万亩生态茶园改造,50万亩有机茶转换建设,加大无性系良种的繁育应用,重视名优产品开发,培育龙头企业,依托“帝泊洱”品牌,打造知名品牌,整合茶产业资源,拓展营销渠道,开展精深加工,提质增效。加快茶叶专业合作社建设步伐,提高茶叶生产组织化程度。建设普洱茶交易中心。全面提升普洱茶在国内茶产业发展中竞争力和优势地位。

产业布局:在思茅、宁洱、澜沧片区重点发展普洱茶、有机绿茶产业基地和开展茶叶出口贸易,思茅区重点发展现代普洱茶加工生产基地,宁洱县重点打造高端传统普洱茶优质产品加工集散地,澜沧县重点打造景迈山优质茶叶品牌。在景谷、镇沅、景东片区重点保护和开发古茶资源,突出大宗普洱茶和名优绿茶生产。在墨江、江城、孟连、西盟片区重点实施低产茶园向高产茶园、普通茶园向优质茶园转换工程,重点突出名优茶基地建设。开展澜沧、思茅、江城、景东、景谷、宁洱、孟连、镇沅、墨江高产优质茶叶种植加工示范区建设。

2.林产业

发展目标:到“十二五”末,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70% %以上,活立木蓄积量达到2.5亿立方米,实现林业总产值140亿元,其中第一产业产值50亿元。

发展重点:以建设现代林产业基地为目标,坚持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进行退耕还林,荒山造林,实施中低产林改造及原料林基地建设200万亩,加快珍贵用材林和速生丰产林建设。积极发展林产品、林特产品、林下绿色食品,大力发展核桃等木本油料基地建设。发展沼气、节柴改灶、太阳能等农村能源。

(三)做大骨干特色产业

1.咖啡产业

发展目标:到2015年,力争咖啡种植面积达到60万亩,实现咖啡产量7.0万吨,产值20亿元,其中农业产值12亿元。

发展重点:围绕建设中国咖啡之都,依托普洱优越的生态气候条件,实行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种植、规模化发展、科学化管理、专业化生产、产业化开发,高标准规划建设生态咖啡示范基地,打响普洱生态咖啡品牌。新建40万亩生态咖啡基地,建设万亩高品质生态咖啡示范园区。加强新品种推广应用,建设田间灌溉等基础设施,加强咖啡园的管理,推进咖啡标准化生产技术,建设无公害和有机咖啡示范园。坚持走龙头企业带动、专业合作组织为支撑的发展路子,引进世界著名的星巴克公司,推进精深加工,提高加工水平,加大发展力度,促进咖啡产业快速发展。

产业布局:优化区域布局,强化宁洱、思茅、澜沧、景谷、墨江、孟连、江城省级产业示范区建设。

2.烟草产业

发展目标:到2015年,种植面积50万亩,烤烟产量达150万担(7.5万吨),实现产值30亿元,其中,烟农收入超过10亿元,把烟草产业培植成支柱产业。

发展重点:坚持依靠科技、突出特色、主攻质量、提高效益的原则,稳步发展烟草产业,打造云南黄金走廊生态特色烟叶品牌。走现代烟草发展路子,加强烟区基础设施建设,争取建设烟叶复烤厂,抓好150万亩基本烟田建设,发展年轮作种植50万亩生态烟叶,推进普洱新烟区、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区建设。

产业布局:重点发展景东、镇沅、景谷、墨江、宁洱、思茅6个烟区,抓好景谷永平、宁洱勐先、景东川河坝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区建设,巩固提升老烟区、培植发展新烟区,拓展山区、半山区。建设省级景谷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区(北回归线生态优质烟区)。

3.蚕桑产业

发展目标:到2015年,建成基本桑园30万亩,年产鲜茧2.1万吨、生丝2000吨、坯绸500万米,实现蚕桑产业产值35亿元,其中农业产值6.0亿元,将普洱建成省内、国内一流的优质蚕茧生产和生丝加工出口基地。

发展重点:围绕打造全国优质茧丝主产区目标,抓住“东桑西移”和国内外蚕桑产业结构调整两大机遇,以“巩固提升、稳步发展、提质增效”为基本思路,以桑园发展、蚕房建设、良种繁育、龙头培植、市场开拓、品牌培育、科技服务为重点,实施强村大户工程建设,突出规模抓重点,集中连片上水平,依托龙头带农户,创新模式求突破。着力推进丝绸精深加工,发展高附加值茧丝绸工业,推进产业化经营和产业升级

蚕桑基地布局:景东、澜沧为核心基地县,墨江、景谷为重点基地县,西盟、宁洱、镇沅、江城、思茅为一般蚕茧基地县。建设景东、景谷、澜沧省级蚕桑生产加工示范区。

4.橡胶产业

发展目标:到2015年,全市橡胶面积稳定在146万亩,开割面积达65万亩,干胶产量 6.7万吨,实现橡胶产业产值20亿元。

发展重点:实施“科技兴胶”发展战略,稳定种植面积,着力优化种植布局。加强优抚管理,确保按期投产。加快低产低质胶园改造,主要推广胶木兼优橡胶树新品种,逐步淘汰抗性差、产量低的老品种。推广新型割胶技术,加强病虫害防治,注重土地综合利用,开展胶林套种魔芋,增加胶农收入。加快发展橡胶制品和加工,延长产业链,提升产业水平和效益。

产业布局:优化区域布局,控制种植海拔高度,布局在海拔适宜区。以孟连、江城、墨江、西盟为重点。建设孟连、江城、墨江、西盟省级天然橡胶高产加工示范区。

5.生物药业

发展目标:到2015年,药材种植面积30万亩,石斛2万亩,实现产值10亿元以上,其中第一产业(农业)产值4.5亿元。

发展重点:强化规划引导,抓好GAP药材基地建设,加大产品开发力度。突出药用、保健功能,大力发展石斛、美登木、灯台叶、龙血树、茯苓、除虫菊等,形成规模化生产、产业化发展,将普洱建成全国重要的的铁皮石斛产业化基地。

6.渔牧产业

渔牧产业的总目标是:到2015年,实现渔牧业产值60亿元。

渔业

发展目标:通过努力,力争到2015年,水产养殖面积30万亩,产量30万吨,产值30亿元。到2020年,年产量50万吨以上,把普洱建设成面向世界的亚热带水产基地。

发展重点:以池塘标准化精养为基础,依托优越的自然资源和宽阔的库区水面,发展库区网箱养鱼,推进稻田养鱼,做大渔产业。加强良种体系建设,提高良种化水平。加大渔业标准化推广力度,提高健康养殖水平。加强渔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及水生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突出生态特色优势,打造生态淡水鱼特色品牌。引进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建设鲜鱼加工厂,加强水产品加工与流通业建设,大力推进渔业产业化。建设普洱现代渔业观光示范园。把普洱建成云南省主要的水产品养殖、加工、出口基地,走出一条“移民变渔民”的路子。

产业布局:库区网箱养殖布局在墨江、景谷、澜沧、思茅、江城、景东等县区,投饵网箱养殖控制在1050亩以内。池塘养殖8.56万亩、产量12.894万吨,以景谷、思茅澜沧、景东为重点。稻田养鱼25万亩,产量8125吨,以澜沧、景东、孟连、西盟为重点。建设完善墨江现代渔业示范县项目,推进景谷现代农业优质水产品基地建设。

畜牧业

⑴ 畜牧业发展目标  到2015年,畜牧业产值45亿元,年均增长12.1%。肉类总产量25万吨,年均增长13%。奶类产量0.2万吨,年均增长46.1%。禽蛋产量2.8万吨,年均增长38.5%,蜂蜜产量0.15万吨,年均增长21.1%。

⑵ 畜牧业发展思路与重点  坚持“增加总量、提高质量、突出特色、择优发展”的方针,遵循“生猪保稳定、牛羊抓突破、禽类出特色”的发展思路,坚持规模化标准化发展、布局结构优化发展、数量质量兼顾发展、农牧结合协调发展、以科技创新为动力的原则。贯彻落实和争取国家对畜牧业的各项扶持政策、完善现代畜牧业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健全畜牧兽医执法体系、加大对草山草坡的保护和建设利用、加强畜禽养殖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提升畜禽养殖业组织化程度。实施畜禽良种工程、饲草饲料工程、畜牧产业化发展工程、畜产品加工与市场信息工程、动物保护工程、畜产品质量安全工程。推进标准化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全面提高畜牧产品质量和效益。

⑶ 畜牧业产业布局  按优势发展区、稳定发展区和限制发展区三个类型区进行布局。 优势畜禽生产基地建设:新建7个优质生猪标准化生产基地、10个优质肉牛加工和外销原料生产基地、5个地方生态特色黑山羊商品生产基地、7个本地特色肉鸡标准化生产基地和1个茶花鸡生产基地、3个商品蛋鸡生产基地、3个本地肉鸭生产基地和1个肉鹅生产基地。 畜禽规模养殖场建设:建设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380个、建立畜禽生产专业合作社110个、扶持标准化规模养殖户1840户。

⑷ 主要畜种的发展  按照“突出区域特色,发挥比较优势,促进产业集聚,提高竞争能力”的原则,确立主导品种区域重点。

生猪:发展适度规模养殖,提高饲养管理水平。加快品种改良步伐,保护与开发地方特色良种,提高良种覆盖率和生产效率。优势发展区布局在景东、镇沅、景谷、宁洱、墨江、思茅、澜沧等7个县(区)的生猪主产区。稳定发展区布局在江城、孟连、西盟3个县的生猪主产区。存栏245万头、出栏244万头、猪肉产量19.5万吨。肉牛:发挥区域优势,加快品种改良,开展人工种草和草场改良,发展梯度育肥。进一步加强肉牛带建设,重点向蔗区和牧草资源丰富的区域集中。优势发展区布局在江城、思茅、澜沧、西盟、孟连等5个县(区)。稳定发展区布局在景东、镇沅、景谷、宁洱、墨江等5个县。存栏82万头、出栏24万头、牛肉产量2.4万吨。山羊:以生产优质羊肉为核心,以发展产业化经营为突破口,在重点优势区域内实行标准化规模生产,加快品种改良,发展舍饲、半舍饲养殖方式,力争在3-5年内建成优势肉羊产业带。优势发展区布局在景东、镇沅、景谷、宁洱、墨江、澜沧等6个县(区)。稳定发展区布局在思茅、江城、西盟、孟连等4个县。存栏50万只,出栏30万只,羊肉产量0.7万吨。肉禽:加快培育和发展无量山乌骨鸡、瓢鸡、思普麻鸡、茶花鸡等本地优质肉鸡和水禽,提高家禽产品质量,提高产业化水平。优势发展区布局在景东、镇沅、景谷、墨江、宁洱、思茅、澜沧7个县(区)。稳定发展区布局在江城、孟连、西盟3个县。家禽存栏1100万羽,出栏2000万羽,禽肉产量2.4万吨。蛋禽:加大新品种开发推广力度,强化疫病防控,提高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水平。优势发展区布局在思茅、宁洱、墨江、景谷、澜沧、孟连6个县(区)。稳定发展区布局在景东、镇沅、江城、西盟4个县。禽蛋产量达到2.8万吨,奶牛: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提高奶牛饲养水平,促进产业化经营。重点布局在思茅、宁洱、景谷、澜沧4个县。

(四)提升传统产业

1.蔬菜产业

发展目标:切实抓好“菜篮子”工程建设,建立较稳定的蔬菜基地,增加市场供给,保障产品质量。到2015年各类蔬菜(常规蔬菜、间套种蔬菜、小春蔬菜、菌类蔬菜、野生蔬菜。)播种面积100万亩,产量120万吨,产值20亿元,其中常规蔬菜播种面积50万亩,产量50万吨,产值10亿元。

发展重点及措施:以“加强基地建设,强化科技支撑,打牢产业基础,保障产品质量,加快生产发展”为基本思路,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多渠道增加资金投入,扶持产业发展。着力抓好蔬菜基地建设,重点实施10万亩商品蔬菜和香菇生产。建设5万亩大棚蔬菜基地、5万亩标准化商品蔬菜基地。大力发展冬早蔬菜和食用菌生产,重视野生蔬菜开发利用,建设野生食用菌人工促繁基地。建设蔬菜加工、保鲜、交易设施,大力发展产品加工业和流通业。建立健全市、县、乡、村四级蔬菜科技服务网络,加强蔬菜生产技术培训,抓好优良品种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建立健全质量监管体系,加强质量管理,大力推广应用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保障蔬菜质量安全。加快品牌创建步伐,培育2——3家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扶持蔬菜专业协会、合作社建设,走公司+协会+农户的生产模式,推进蔬菜产业化进程。

蔬菜生产基地布局:按照“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统一规划,集中连片”的原则,蔬菜生产分为三个发展区域。思茅区、宁洱县、墨江县为常年蔬菜生产基地核心区县,主要以满足本地市场供给的大宗蔬菜为主。景东、景谷、镇沅为冬早蔬菜生产基地重点县,大力发展外销型冬早蔬菜种植,并发展大宗蔬菜满足本地市场供给。江城县、澜沧县、孟连县、西盟县为出口蔬菜生产基地重点县,主要发展耐贮藏、耐运输的出口蔬菜品种为主,并发展大宗蔬菜满足本地市场供给。香菇种植基地布局:香菇种植主要以思茅区、宁洱县、镇沅县、景谷县、西盟县为发展重点县,其余5个县为发展带动县。到2015年香菇种植规模达到3000万包,产量3.0万吨,实现产值2.0亿元,出口产值1亿元。

2.蔗糖产业

发展目标:2015年种蔗54万亩(入榨面积50万亩),工业单产4吨,工业总产200万吨,出糖率12.5%,产糖25.0万吨,实现行业总产值18亿元,其中,农业产值5亿元。

发展重点及措施:我市是“双高”甘蔗优势产区,蔗糖业是传统骨干产业,蔗糖产业具有发展潜力。“十二五”期间,以“稳定面积,主攻单产和含糖率,增加甘蔗总产和蔗糖产量,提高效益”为基本思路,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在糖厂周围改造、建设稳定的原料生产基地,提高田蔗(包括水浇地)的种植比例,推广高产高糖甘蔗新品种,合理搭配蔗区早、中、晚熟品种比例,全力抓好高优蔗园建设。新良种推广率达90%以上,重点发展20万亩高产高糖品种甘蔗基地(吨糖田面积6万亩,高优蔗园面积14万亩)。

产业布局:以澜沧、景谷、孟连、景东为重点,开展“双高”甘蔗生产示范区建设。

3.水果产业 

普洱市气候多样,可以发展多种水果。“十二五”期间,重点加强低产果园改造和病虫害防治,发展果品加工,开拓柑桔类亚热带水果周边国家市场。重点发展芒果、柑桔、香蕉、西番莲,建设一批热带、亚热带无公害水果生产基地。热区发展芒果、柑桔、香蕉、西番莲、柚子、龙眼、荔枝、菠萝等。山区、半山区发展梨果、桃子、李子、柿子等。在城市附近,注意发展枇杷、杨梅、草莓、葡萄等时鲜水果。重视野生水果开发利用。到2015年水果栽培面积40万亩,其中果园面积20万亩,“四旁”种植面积20万亩。投产30万亩,产量20万吨,农业产值4.0亿元,加工增值3.5亿元,实现行业总产值7.5亿元。

4.油料生产    

要扩大油菜籽种植面积,应用“双低”杂交油菜新品种,改进栽培技术,提高生产水平。发展优质花生品种,加强病虫害防治,提高生产水平。到2015年,油料种植面积达到25.5万亩,产量1.8万吨,其中花生面积15万亩,产量1.2万吨,油菜面积10万亩,产量0.6万吨。重视发展核桃、油茶等木本油料。核桃新发展50万亩,总面积100万亩以上,总产量1万吨。

(五)发展农产品加工等产业

1.农产品加工业

以提升农业产业、提高农业效益和农民就业增收为目标,以建设农产品加工业优质原料基地为基础,以发展龙头企业为关键,以茶叶、咖啡、橡胶、蚕丝、蔗糖、渔业、蔬菜、果品、畜产品等具有加工潜力的产业为重点,认真组织实施“云南省优势农产品加工推进工程”,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等扶持力度,着力发展精深加工,逐步实现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提高农产品综合加工利用能力,建设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实现农产品加工增值,到2015年,实现农产品加工业产值15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2.3%。

推进茶叶精深加工,生产名优绿茶、普洱茶、速溶茶、茶粉、茶茶多酚等茶产品,实现加工增值;引进星巴克等知名企业开展咖啡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发展蚕丝绸加工业。培育和扶持集蚕茧生产、收烘、缫丝加工农工贸一体化的茧丝生产龙头企业。在景东、澜沧核心基地县及墨江景谷重点基地县和思茅工业园区大力发展缫丝工业,使蚕茧就地加工转化率达70%以上。在思茅工业园区建立丝绸工业区,发展丝绸深加工。到2015年,全市生丝产量达到生丝2000吨,产值6.6亿元,到2015年,年产坯绸500万米,产值4.0亿元。蚕桑产业加工业产值达到10.6亿元;蔗糖业要着力提高甘蔗产糖率,积极开发酒精等副产品。到2015年,甘蔗工业总产200万吨,出糖率12.5%,产糖25万吨,实现工业产值13亿元;蔬菜加工重点发展保鲜菜、干菜、腌菜等产品,提高食用菌和野生蔬菜开发加工水平;发展畜产品加工,加工腌腊肉等产品。在思茅区建年加工3万头的肉牛的加工厂;发展罗非鱼加工,建设鲜鱼加工厂,加工鱼片、鱼粉等产品;发展果品加工,开发滇橄榄等野生水果资源,加工果脯、果干、果酒、果汁。江城建一座西番莲加工厂。发挥景东郝思嘉品牌效应,开展核桃乳等产品加工;食用油加工,发展核桃油、茶籽油等木本油料加工;饲料加工,要扩建和完善市内现有3个饲料加工厂建设,提高配混饲料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全市年配混合饲料生产能力达6万吨以上。

2.乡镇企业

依托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乡镇企业。积极推进我市乡镇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以农产品加工和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为重点的新兴产业,努力改造提升茶、林、制糖、橡胶、咖啡等传统产业的科技含量,积极发展配套产业,大力发展农村服务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要继续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发挥乡镇企业农产品专业化生产、区域化布局和原料基地的优势,促进农产品加工产业的集聚发展,把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做大做强。认真实施好“云南省乡镇企业技术进步推进工程”,要依托资源比较优势,加快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提升乡镇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提高新产品开发能力。认真实施好“云南省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工程”。高度重视吸纳农村劳动力培训及乡镇企业家队伍建设工作。到2015年,实现乡镇企业增加值45亿元,年均增长11.7%。

3.农业服务业

推进农机、农资、植保专业化防治、兽医服务、农产品市场流通服务、农业信息服务,发展农业服务业。

4.休闲观光农业

发挥生态茶园建设,原生态茶园,有机、生态咖啡园建设,生态果园建设、垂钓等休闲渔庄建设,生态村示范建设,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等农业发展项目,以及农村特有的生产生活方式的休闲观光功能,广泛宣传,与旅游业结合,搞好服务设施建设,开展乡村农业旅游,增加农民收入。

5.地方特色小产业

积极发展养蜂业、花卉、小米辣、槟榔芋、西盟米荞、花椒、优质红薯、果蔗等地方特色小产业。全市有中蜂、意蜂6.9万群,年产蜂蜜502吨,蜂蜜、蜂王浆、蜂毒、蜂胶、蜂花粉等产品,是消费者喜爱的保健品。普洱市生态好,蜜源植物丰富,传统养蜂历史悠久,是山区农民的收入来源。保护蜜源植物和野生蜂群,发展养蜂业。

五、农业区域布局

在农业产业布局中,考虑山区、半山区、坝区、城郊、热区、库区的特点,立足区域资源禀赋,依据产业基础、生态环境等方面因素,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发挥农业区域比较优势。

(一)几类区域的农业发展

1.山区、半山区

普洱市以山地丘陵为主,面积占98.29%。山区资源丰富,生态脆弱,要按照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实施山区综合开发,防止水土流失,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环境,把 资源 保护与合理利用结合起来,实现山区可持续发展。25度以上坡耕地坚决实施全部退耕还草还林,25度以下坡耕地实施坡改梯,实施生物篱固土节水、秸秆还田覆盖技术、聚土垄作固土保墒技术等保护性耕作技术。发展“五小”水利工程,提高农田地灌溉率。十分重视粮食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应用,努力提高粮食单产。重点发展林业,茶叶,核桃,板栗,药材,花椒,温凉果树等经济林木,以及牛、羊、鸡等畜牧业。

2.坝区、城郊

坝区面积占1.71%,农业生产条件较好。要充分发挥优势,建设高标准农田地,提高单产。重点发展粮食、烤烟、蔬菜、甘蔗、蚕桑等种植业,猪、鸡、鸭、鹅等畜牧业,水产养殖业。建设塑料大棚等设施农业,发展蔬菜、食用菌、时鲜水果。

3.热区

我市有丰富的热区资源,海拨1400米以下的热区面积有2.32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热区面积的28.6%。要充分利用宝贵的热区资源,重点发展杂交稻,橡胶,咖啡,甘蔗,芒果,香蕉,柑桔等热带、亚热带作物,建设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咖啡、橡胶、甘蔗等热带、亚热带作物生产基地。

4.库区

十二五”期间,我市库区宜鱼面积将大面积增加,要充分利用库区资源,严格水体保护,防止水源污染,科学合理布局网箱养殖,发展渔业。

(二)三个经济区中的农业发展

依据总体区域经济发展布局,优化农业区域布局。思宁江墨通道经济区,农业发展要依托昆曼国际大通道,发展通道农业,外向型农业。在发展粮食生产基础上,大力发展茶叶、蔬菜、烤烟、咖啡、橡胶、渔业、畜牧业(猪、禽、牛)等特色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率先建设桥头堡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景景镇两山经济区,农业发展水平较高,是我市的粮食主产区。要充分发挥基础较好的优势,在发展粮油生产的基础上,加快茶叶、核桃、烤烟、蚕桑、蔗糖、畜牧(猪、禽、羊、牛、蜂)、渔业等特色产业的提升,以绿色产业引领两山经济带快速发展,提高整体发展水平。澜孟西经济区,要充分发挥热区资源优势,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巩固和发展茶叶、橡胶、咖啡、蔗糖、畜牧业等产业。

(三)特色产业布局

到“十二五”末,现代栽培茶园面积150万亩,在思茅、宁洱、澜沧片区重点发展普洱茶、有机绿茶产业基地,思茅区重点发展现代普洱茶加工生产基地,宁洱县重点打造高端传统普洱茶优质产品加工集散地,澜沧县重点打造景迈山优质茶叶品牌。在景谷、镇沅、景东片区重点保护和开发古茶资源,突出大宗普洱茶和名优绿茶生产。在墨江、江城、孟连、西盟片区重点实施低产茶园向高产茶园、普通茶园向优质茶园转换工程,重点突出名优茶基地建设。

咖啡种植面积力争达到60万亩,重点在中南部县区发展,强化宁洱、思茅、澜沧、景谷、墨江、孟连、江城省级产业示范区建设。烤烟种植面积50万亩,重点发展景东、镇沅、景谷、墨江、宁洱、思茅6个烟区,抓好景谷永平、宁洱勐先、景东川河坝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区建设,巩固提升老烟区、培植发展新烟区,拓展山区、半山区。建成基本桑园30万亩, 景东、澜沧为核心基地县,墨江、景谷为重点基地县,西盟、宁洱、镇沅、江城、思茅为一般蚕茧基地县。建设景东、景谷、澜沧省级蚕桑生产加工示范区。橡胶面积稳定在146万亩,控制种植海拔高度,以孟连、江城、墨江、西盟为重点。建设孟连、江城、墨江、西盟省级天然橡胶高产加工示范区。

渔牧业产业布局:生猪优势发展区布局在景东、镇沅、景谷、宁洱、墨江、思茅、澜沧等7个县(区)的生猪主产区。稳定发展区布局在江城、孟连、西盟3个县的生猪主产区。肉牛进一步加强肉牛带建设,重点向蔗区和牧草资源丰富的区域集中。优势发展区布局在江城、思茅、澜沧、西盟、孟连等5个县(区)。稳定发展区布局在景东、镇沅、景谷、宁洱、墨江等5个县。山羊力争在3-5年内建成优势肉羊产业带。优势发展区布局在景东、镇沅、景谷、宁洱、墨江、澜沧等6个县(区)。稳定发展区布局在思茅、江城、西盟、孟连等4个县。肉禽优势发展区布局在景东、镇沅、景谷、墨江、宁洱、思茅、澜沧,稳定发展区布局在江城、孟连、西盟。蛋禽优势发展区布局在思茅、宁洱、墨江、景谷、澜沧、孟连。稳定发展区布局在景东、镇沅、江城、西盟。奶牛重点布局在思茅、宁洱、景谷、澜沧。渔业养殖面积30万亩,库区网箱养殖布局在墨江、景谷、澜沧、思茅、江城、景东等县区,投饵网箱养殖控制在1050亩以内。池塘养殖8.56万亩,以景谷、思茅澜沧、景东为重点。稻田养鱼25万亩,以澜沧、景东、孟连、西盟为重点。

蔬菜播种面积100万亩,分为三个发展区域。思茅区、宁洱县、墨江县为常年蔬菜生产基地核心区县,景东、景谷、镇沅为冬早蔬菜生产基地重点县,江城县、澜沧县、孟连县、西盟县为出口蔬菜生产基地重点县。甘蔗种植面积54万亩,以澜沧、景谷、孟连、景东为重点,开展“双高”甘蔗生产示范区建设。

六、重点工程建设

为确保规划任务完成,目标实现,农业产业发展壮大,必须全力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重视农业科技基础建设,重点设施10项工程,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一)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1.农田水利工程

下决心、下大力建设一批事关农业发展全局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项目,加快建设一批控制性骨干水源工程,提高农业水利化程度,增加有效灌溉面积。加快水源工程建设,着力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抓好澜沧小坝子、景谷曼转河两座中型水库和墨江中山、孟连糯董两座小(一)型水库续建项目;重点实施景东青龙、宁洱温泉河、思茅五里河、江城么等、澜沧富本、景谷民乐6座中型水库,镇沅新江、思茅背阴山等13座小(一)型水库和一批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大力开展五小水利工程建设。建设11.8万件五小水利工程,其中建设小水窖51326个、小水池42786个、小坝塘1240个、小渠道18767条、小排灌站681个。到2015年新增库容1.4亿立方米,新增蓄水1亿立方米,新增灌溉面积14万亩,改善灌溉面积30.3万亩。到2015年,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86.77万亩,其中水田120万亩,水浇地66.77万亩。农田有效灌溉率从22.6%提高到24.2%。

2.中低产田地改造工程

坚持治水、改土并重,工程措施和生物农艺措施相结合,以水利为基础、山区为重点、农田为中心、连片推进,将中低产田地改造成为旱能浇,涝能排,旱涝保收的高产稳产农田。实施土地平整21万亩,坡改梯15万亩,绿肥种植84.64万亩,秸秆还田101.65万亩。“十二·五”期间,共完成坡耕型、缺水型和渍涝型等三种类型为主的中低产田地改造75万亩,到2015年底,全市的高产稳产田地达到280万亩以上,实现农民人均拥有1亩以上高稳产农田地的目标。

3.农机化工程

加大成熟的农机技术推广应用,着力提高机械耕耙作业水平。加快农机新技术、新装备的示范推广,重点突破“种收”机械化作业环节。加强机械化植保统防统治工作,积极推广先进环保的植保机械,提高农药效率。在山区、半山区大力推广微耕机,提高粮食生产机械化发展水平。力争在水稻、玉米、小麦的种、收两个关键生产环节的机械化技术有所突破,到2015年,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 208 万千瓦,机耕面积达到 169 万亩,机播面积14万亩,机收面积18万亩,粮食作物机防面积达到50%。

4.设施农业工程    建设5万亩蔬菜大棚。

(二)农业科技工程

1.农作物种子工程

实施种子工程,建设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完善杂交水稻制种基地1.0万亩,年制种1.0万亩、产种200万公斤,杂交稻推广100万亩。建设完善杂交玉米制种基地1.0万亩,年制种1.0万亩、产种200万公斤,杂交玉米推广130万亩。加快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站和救灾备荒种子库建设,建设完善种子质量检测体系。不断引进推广粮食作物新品种,良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抓好云南大叶茶树良种繁育及推广,茶树无性系良种覆盖率达80%,推广甘蔗高产高糖品种,良种推广应用率达90%以上。

2.植物保护工程

建立完善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与控制体系、重大病虫害防治体系、边境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带、重大植物疫情阻截体系。建设4个县区级植物疫情阻截站、11个农业有害生物预警控制站、2个农业有害生物综合治理试验站,提高外来性、突发性、暴发性、流行性和迁飞性有害生物应急防控和扑灭能力。抓好重大病虫害、农田鼠害调查、预测预报及防治工作,加强检疫和疫情监测,大力推广绿色防控技术。专业化统防技术覆盖率80%,粮食作物机防面积达到50%,农作物病虫害危害损失率控制在4%以下。

3.沃土工程

建立全市耕地质量监测体系,建设国家级耕地质量监测点50个,耕地质量监测区域站4个。加大测土配方施肥推广力度,“十二五”期间5年累计达1950万亩,建立测土配方施肥核心示范村303个,肥料利用率提高3—5个百分点。农作物秸秆还田面积700万亩,农家肥积造1100万吨,增施有机肥、种植经济绿肥和肥田作物,五年共实施完成土壤有机质提升示范50万亩,提高土壤有机质。大力开展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应用节水灌溉技术,提高农业抗旱能力。

4.畜牧科技工程

实施畜禽良种工程,提高良种覆盖率。建立畜禽良种生产体系,加强优良品种的培育和生产。建立以瓢鸡、无量山乌骨鸡、思普麻鸡、茶花鸡、思茅水牛、普通黄牛、阿佤山高峰黄牛、本地黑山羊、小耳猪、耷耳猪、二叶子猪等地方优良特色品种资源为基础的保种、选育繁殖体系。建立良种猪生产供给体系和猪种改良体系。以猪人工授精技术为主,加快推进猪良种化工程。引进优良肉牛冻精,建立完善冻改站点,加快肉牛冻精改良进程。大力开展本地黑山羊保种和提纯复壮工作。重视家禽品种资源保护与良种繁育。实施动物保护工程,猪、牛、羊、禽疫病死亡率分别控制在3%、1.5%、2%、6%以内。重点建设和完善动物疫病监测预警、预防控制、检疫监督、药残监控、技术支撑、物资保障等系统。建设11个市县动物疫病防控基础设施、11个市县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基础设施、103个乡(镇)畜牧兽医站基础设施、993个村级兽医室。实施边境队伍疫病防控国际合作工程。实施饲草饲料工程。开发牛羊系列饲料生产;推进农田种草、农作物秸秆开发利用、草料加工贮备;加快天然草山草坡改良步伐。八个肉牛基地县(区)新建人工草地和改良草地11.39万亩,到2015年累计人工草地面积达40万亩。

5.新型农民教育培训工程

大力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整体提高农民素质。广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5年共完成实用技术培训300万人次。抓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每年培训2万人以上,重点培训0.5万人。继续开展“绿色证书”资格的培训,每年完成8500人培训,发证3000人,5年共培训42500人,颁发绿色证书15000份。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实施农村实用人才“百万中专生计划”,五年培养7500人。通过各种培训,使农民比较熟练地掌握所从事的农业产业的科技知识、生产技能,帮助农民掌握2—3项实用技术,培养农业科技带头人,种养加能手,农村经营能人,农村合作组织带头人。每年培养农村实用人才0.4万名,5年共培养2.0万名,到2015年达到8万名。健全农村实用人才队伍服务体系和农民培训体系。用5年的时间,每个县区有1个以上培训条件较好、实训设施完备的农村实用人才实践培训基地;每个乡镇有一个科技活动站;每个行政村有一个农民科技书屋;每个自然村(村民小组)有一个科普宣传栏。建设农民科技书屋 1000个。

(三)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工程

1. 普洱市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园区建设(普洱市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园区)

发挥普洱区位优势,规划建设用地10000亩,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的农业综合示范园区。集种养业示范、休闲观光、农业科技培训、农业科技成果展示、以及仓储物流、产品交易、产品展示、信息服务等功能为一体。

2.生态咖啡示范园区建设

建设普洱市曼老江10000亩咖啡示范园,建成世界级生态咖啡示范基地,示范先进咖啡生产先进技术,促进咖啡产业发展。

3.现代渔业观光示范园建设

建设一个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现代渔业示范园区,集“水产原良种繁育、渔业养殖示范、休闲娱乐”为一体,示范带动我市水产养殖等优势特色产业发展。

4.茶叶科技观光园建设完善,为茶产业发展起示范作用。

5.在十县区建设10个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

七、农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始终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始终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强化农村发展制度保障。认真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继续加大支持“三农”力度,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和谐。

(一)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现有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严格落实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按照产权明晰、用途管制、节约集约、严格管理的原则,落实最严格的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建立耕地保护补偿机制。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做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农业经营方式转变。

(二)加强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

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对农业农村投入保障机制,继续大幅度增加“三农”投入,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切实做到“三个重点、三个确保”,财政支出重点向农业农村倾斜,确保用于农业农村的总量、增量均有提高;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重点用于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确保总量和比重进一步提高;土地出让收益重点投向农业土地开发、农田水利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确保足额提取、定向使用。切实加强金融对“三农”的服务,引导金融机构加大涉农信贷投放力度,保持涉农贷款增量占比不低于上年,涉农贷款增速不低于同期各项贷款增速。贯彻执行国家农业补贴政策。认真落实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能繁母猪补贴、保险等强农惠农政策。健全农业保险制度,扩大农业保险覆盖范围。

(三)健全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能力建设,建立健全以乡镇为重点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动植物疫病检疫防疫体系、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等公共机构,健全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十分重视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建设,改善工作条件,增加工作经费,稳定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在“十二五”期间,投资建设完善96个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建立完善农业专业技术单位试验示范基地、检验检测实验室建设。重视高技术人才培养,稳定壮大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增加农业科技投入,实施科技工程,以产业为主线,以产品为单元,建设现代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全面推进农业科技入户等工程,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推广应用先进农业技术,加强新品种引进、培育和推广。加大农业科技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科技水平。

(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以强化基础、夯实基地、做强龙头、拓展市场、打造品牌、创新科技、确保安全为重点,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扶持、培育、引进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着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信息化、品牌化,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大力发展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培育壮大一批管理规范、产品特色突出的专业合作社、农产品行业协会和农村经纪人,加快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经营组织化程度。鼓励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与农户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调动各方面的生产经营积极性,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带动农民持续增收。

(五)推进农村综合改革

统筹城乡发展,深化农村改革。完善村内公益事业“一事一议”制度,推进农村集体财务管理规范化建设,扩大农村基层民主管理。继续深化林权制度改革,加大改革配套力度。进一步完善供销社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农村流通市场建设。深化农村科技推广体系改革,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不断完善农村金融体系改革,大力推进农村社会保险,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

(六)推进依法治农进程

贯彻执行《农业法》、《农业技术推广法》、《畜牧法》、《动物防疫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种子法》、《渔业法》等农业法律法规,推进依法治农进程。强化农业、畜牧兽医行政执法体系建设,完善执法监督设施设备,强化法制监督,加强农民负担监管、农业生产资料监管、农机安全监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动植物病虫害检疫防疫、农业资源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执法力度,全面履行法律法规赋予的职责。

(七)提高农业对外开放水平

国家把云南建设成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普洱市有突出的区位优势,要提高农业对外开放水平,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开展与周边国家的农业合作,引导外商投资发展现代农业,支持优势农产品扩大出口,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发挥农业作为“桥头堡”建设的基础和支撑作用,推动普洱走向世界、融入世界,让世界走进普洱、亲近普洱。

(八)加强农业部门自身建设

加强农业部门自身建设,树立农业部门良好形象。强化农业部门的宏观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提高行政效率和依法行政能力。认真做好政策落实、规划制定、行政执法、信息引导、典型示范、科技推广等服务和管理。大力实施人才强农、科技兴农战略,重视农业行政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四支队伍建设。发挥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全市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提供智力支撑。重视农业专业技术基础建设,提高专业技术能力。强化服务“三农”意识,务实创新,扎实工作,加强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指导和服务,努力实现“十二五”农业农村发展规划的目标任务,全面开创我市“十二五”农业农村经济工作新局面。

 

出处:云南省政府信息公开门户网站普洱市 发布人:政府办
大理旅游业“更上一层楼”
文旅融合 转型升级  □ 本报记者 杨若兰 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政府
彭斌到漾濞调研融媒体中心建设工作
  本报讯(通讯员 杨印品 杨镇雄) 昨日,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政府
云南省10人入选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
  本报讯(记者 张潇予) 根据中央文明委工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政府
2019国际戒毒论坛在昆举行
傅政华阮成发郝伟出席并致辞  本报讯(记者 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政府
第8届云台会在昆开幕
共享“一带一路”机遇 深化云台融合发展 推进辐射中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政府
国家档案局领导到我州调研
  本报讯(通讯员 吕军) 6月21日,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政府
大理州召开全州公安工作会议
陈坚讲话 杨健主持  本报讯(记者 杨一薇)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政府
大理州健康扶贫半年16600人脱贫
  本报讯(通讯员 杨艳煊) 据国家健康扶贫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政府
大理州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第十六次会议召开
陈坚主持会议并讲话 杨健袁丽娟等出席  本报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政府
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铭刻于心落实于行
陈豪在省委常委班子“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第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