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波:我开始怀疑那些“互联网铁律”

09.12.2015  14:05

有一次,听一位90后同学演讲,他说,“我们90后,都是玩儿着就把公司办了”。台下的大叔们听得一愣一愣的。

半年后,我去他的公司玩儿,办公室里已经有近百号人,那个90后leader忙得每根头发都竖起来了。我问他,开会吗?开会的。有管理章程吗?有管理章程的。有月报吗?有月报的。有KPI吗?有KPI的。员工可以自己填工资条吗?这个——好像不行。好玩吗?

能把公司玩儿着就办好的那个天才,现在肯定还不是受精卵。

还记得有一次,是三年多前,我去携程调研,CEO范敏接待我。那时,去哪儿刚刚嗷嗷地冲上来,范敏对我说,携程现在的员工过万,去哪儿不足千人,不过,“如果去哪儿要真的大起来,恐怕也得万把人”。

今年夏天,我去北京见庄辰超,去哪儿很快要搬总部,人员果然逼近一万了。

互联网公司与传统企业相比,最大的优势就是轻模式。”这句话大家应该都不陌生。然而现在,京东8万人,阿里巴巴3万人,腾讯3.6万人,百度3.5万人,美团加大众点评约3.2万人,万人级的中国互联网公司应该够十根手指了。轻吗?

过去十多年来,互联网带给我们的,既是一场思维革命,同时是一场工具革命,当它如血管般地渗透到每个产业的尾端时,它既在颠覆世界,也在颠覆自己。特别是在移动端逐渐替代PC电脑的过程中,一些过往被视为铁律的“互联网真理”似乎也面临一次价值重估。

比如“平台为王,流量分发”。

在很长时间,流量分发是最大的互联网生意模式,你只要能够不择手段地把人圈进来,在亿级流量基础上,你就可以坐地卖任何东西给你的用户,广告、游戏、各色服务和商品。

但是在今天,平台流量的价值正在下降。在刚刚过去的双十一节,以阿里如此强悍的平台和流量能力,仍然需要大规模的地面造势及新旧媒体广告投放才能聚拢生意。

也是在今年,一下子冒出很多新闻客户端,有的通过送米送油送话费的方式,获得了千万级用户,有的还宣称要在未来三年内做到亿级规模,这显然是“平台为王,流量分发”的逻辑。可是,从美国《赫芬顿邮报》的现状看,“网页搜索和社交分享成为新闻网站最主要的导流手段,社交分享甚至已为新闻网站贡献30%到50%的流量。

也就是说,非线性的社交信息比既有的平台流量有更高的效率。在这个意义上,PC时代的流量战略在移动时代可能已经失效了。没有核心能力的资讯类平台的价值趋近于零,而流量分发的业务模式恐怕也走到头了。

再比如“生态链战略”。

像马化腾或马云那样,做出一个闭环的生态,然后如同国家收水电费和税金那样地获取利益,这是每一个互联网人都在做的美梦,于是,“生态链”这个词热度极高。近年来,很多互联网公司冲进硬件领域,做手机、做电视、做插座,甚至做自行车,总之希望能够让你用他的一切硬件产品,然后形成一个生态闭环。

这个战略要成功,我觉得恐怕有点难。二马在虚拟生态中的经验,能否在硬件环境中被复制,是一个非常值得怀疑的事情。因为,在本质上,这是反开放的逻辑。

还比如,“免费第一”。

免费战略是互联网理论体系中的另一个“王道”,PC时代,它在游戏和杀毒软件市场上创造过惊人的奇迹,进入移动时代,它仍然被很多创业者视为铁律。四年前的团购大战,这两年的O2O以及P2P大战中,基本上都在打免费牌,甚至极端到了“补贴”战略。

从现在的态势看,在千亿资本的惨烈怒烧下,也许真的烧出了一两座“真身”,可是,绝大多数的参战者将成为灰烬,在免费午餐下所吸引来的用户毫无忠诚度可言,补贴则呼啸而来,一停则掉头而去,宛如当年的保健品市场一样。

还有就是“得屌丝者得天下”。

屌丝被看成是中国互联网的基本群众,降低身段,讨好拉拢,投其所好,与之共舞,似乎是互联网制胜的第一要义。正是在这样的运营氛围中,中国互联网出现了极度活泼的低级狂欢景象,屌丝经济大行其道。

到今天,这条铁律也到了被抛弃的时刻。越来越多的中产消费者成为互联网经济的新主流用户,他们理性,有品位,与只迷恋性价比的屌丝消费者相比,他们是性能比的爱好者。最重要的是,他们不自认为是屌丝。这个族群的人数大概只有一亿多,却无疑有更大的消费能力。

于是,得屌丝者,只能得屌丝的天下,中产者自有自己的圈层文化和他们的天下。

互联网重估了一切价值,同时,互联网的价值也正在被重估,它以无比的破坏力颠覆了既有的商业逻辑和秩序,同时它反噬自身,让颠覆在更深层的意义上自我实现。

关于互联网的知识,我们一半是不了解的,另一半是错误的。

两年半前,张小龙在腾讯内部做过一个长达8小时的演讲,关于微信的产品观。他的最后一张PPT,让我印象深刻。

那时,小龙已经很疲惫了,他说,“我所说的,都是错的。

来源:吴晓波频道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