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宁新街米花糖白里嵌红年味浓
昆明信息港讯 通讯员土春荣 冬日的晨光温暖地照在晋宁县新街回龙村东头,六七间瓦房整齐排在菜地边,零星传来一声鸡鸣狗吠,让这个小村庄更显安详静谧。上午八点半,李树明家里陆陆续续来了八位帮忙的老人,多年来的合作已经让她们十分默契,一进屋便各自找到位置,开始了一天的忙碌。在春节前,他们要帮李树明家把一百公斤大米做成米花糖,送入市场,最终成为客户庆祝春节的食品与饰品,悬挂在家中的屋梁上。瓷白的米花球嵌上红底黄色的“福”字,香甜的味道与吉祥的色彩,让这个春节热闹不少。
制作米花糖的材料早已准备好,七八箩筐米花摆在地上,等待加工。米花的制作,最初几步与传统烧饭的步骤是一致的,都是淘米,煮烂,蒸熟。若在以往,稻米到了这一步便可入口变成身体所需热量。然而制作米花糖的艺人们并没有急着开吃,在经过接下来的几道工序后,饭粒儿的个头开始膨胀,味道更加浓郁香甜,颜色也更加丰富多彩。
蒸熟后的米饭经过晒干,缩水,变回稻米粒儿大小。为了使米饭变得酥脆,做米花糖的艺人们从滇池里捞来“海沙”,用香油炒至熟黑,再倒进晒干的米饭混炒。细腻而灼热的油沙让干瘪的米饭均匀受热,体积膨胀了两三倍,口感也变得酥脆起来。炒熟的米花经过筛子过滤,与沙粒儿分离开来,装进箩筐,成为制作米花糖的基础材料。而其中少数一部分幸运的米花,要用食用色素染成黄色或红色,它们将成为米花糖上最出彩的那一部分。
李树明家的房子是土木结构三间两耳的传统民居,在他家的楼上,十来个人围坐在两张矮脚木桌旁,大伙嘴里不停说笑,手中的活计却丝毫不落。之前准备好的米花要先用麦芽糖熬成的糖稀浸泡,然后取合适的分量装进特制的锡碗里。圆形木模上刻着“福”、“寿”,艺人们先用黄色的米花填充字形,再用红色的米花补满木模空白,模具填补完成后,往锡碗里一倒,糖稀自然将红的黄的白的米花们全部粘在一起,随着艺人们不停转动手中的小碗,米花糖渐至浑圆,一两分钟后,终于成型。完成了最后一道工序的米花糖仿佛一个小小的白胖娃娃,系了个红肚兜,肚兜上还绣着一个金色的“福”字。这个惹人喜爱的小圆球,不仅好看,而且好吃。据63岁的李奶奶介绍,这门手艺,从自家高祖那辈就传承下来,到现在,已经有百多年历史,以前每到过年,家家户户都要挂上两个米花糖,那意境,与江南的灯笼颇为相似。可是比灯笼却又多了一个妙用,等到年节过完后,馋嘴的娃娃们可以取了下来,尽情享用这酥脆香甜的零食,而那年的味道,似乎又可以顺延几日。在融入了当地群众一个多世纪的美好愿望,以及艺人们制作过程的欢声笑语之后,圆滚滚红黄相映的米花糖,看上去是那么吉祥,那么圆满。
新制成的米花糖因为糖稀未干,容易变形,所以不能立刻带走。在送入市场之前,它还有一次回归的历程。做好的米花糖,要放进干净的稻草里“养着”——用稻草的柔软包裹以保障糖球的圆满,用它的干燥吸收其中多余的水分,加速凝固定型。大大小小的米花糖安安静静躺在稻草里,仿佛一个个白白胖胖的小宝宝,躺在母亲的怀抱。生于稻草,复归于稻草,米花糖虽小,却也道法自然。新街回龙村的米花糖,吃的不仅是当地民俗的一道传统年味,更是晋宁劳动人民的一种朴素智慧。
编辑:实习编辑 李莹责任编辑:杨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