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宁政法凝聚法治正能量 良法善治为社会发展保驾护航

18.09.2017  09:25

入秋的夜微凉,凌晨时分,李维送走店里的最后一批客人,安心关了店门。在离她的店不到30米处,有一个24小时都有警察值守的警亭,红蓝色的警灯一闪一闪。“无论是在店里还是在回家的路上,只要看到一闪一闪的警灯,我就觉得无比安全。”李维说,因为工作需要,她经常要深夜才能回家,有这些“晋宁卫士”的守护,她觉得安心。

在全面推进法治晋宁建设的进程中,晋宁区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加快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全面深化改革和建设美丽晋宁保驾护航,形成了新特色、新亮点,展现出法治晋宁的生动实践,为百姓营造一方平安。

”一群人  创建一流公安队伍

昆阳街道派出所民警小黄的年度考核里,最近多了一项内容。“诚信也纳入了积分管理,考核细化到每个环节。”晋宁区公安局指挥中心副主任闫国栋介绍,今年3月起,晋宁公安开始实施《昆明市公安局晋宁分局全警诚信积分管理和分色预警风险管控办法(试行)》,将个人诚信内容明确为38项负面问题,形成清单,涵盖政治定力、大局观念、党建工作、令行禁止、警容风纪、言行举止、值班备勤、习惯养成、请示报告、厉行节约、个人信息报告、团结共事等方面,将政治定力具体化,将八项规定具体化,将四风问题具体化,将底线要求具体化,将警纪警规具体化,将思想、作风、态度、方式具体化,将党员民警的权力牢牢关进制度的笼子。

争创一流公安工作不进则退,考验的是公安态度的主动性,更是干警的勇气和决心。而晋宁区这种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向,更是一种从上到下的推动,最后形成一种主动作为的风气。

眼看24万元货款就要被赖掉,我们真的很无奈,没想到晋宁公安分局为我们追回来了。”最近,晋宁公安分局成功帮10多名菜农追回24万余元货款。张先生下岗后,一家人在晋城镇的冷库做出租蔬菜中转箱和泡沫箱的小生意,张先生6万多元辛苦钱险些打了水漂。一直以来,晋城镇冷库无论是菜农还是收购蔬菜的冷库老板,都自然而然地形成一种默认的诚信经营,不管是蔬菜款还是租用物品的费用都十天半月结算一次。

从2015年12月至今,10多名菜农将辛苦种植的蔬菜卖给晋城镇某冷库的王某某等4人,没想到王某某等人在冷库开门贩菜1个多月后消失了,欠下这些菜农的蔬菜款、蔬菜中转箱的租用款、工人工资及冷库相关管理费用共24万余元。

菜农们一起来到晋宁公安分局晋城派出所求助。由经侦大队、刑侦大队、晋城派出所组成的专案组,对王某某等人以涉嫌诈骗罪立案调查。没过多久就在千里之外的河南将主要犯罪嫌疑人王某某抓获。王某某交代了自己诈骗菜农菜款的犯罪事实,并表示愿意将欠款如数返还。

晋宁创建一流公安,最终目的是打造人民群众满意的公安队伍,着力改进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与民为亲。在帮人民群众解决问题的同时,也是人民群众的忠实守护者。

在双河彝族乡派出所里,有个温暖的“民警之家”,里面有布置妥当的洗衣房和值班室,让全所民警真正“以所为家,把所当家”,形成做好各项公安工作的软实力。晋宁公安提升保驾护航能力,提升基层基础档次,打造出过得硬、打得赢的一线队伍。优化警力流向,优秀民警摆布一线。动员优秀年轻民警到基层派出所建功立业,扶持会做群众工作的老民警充实到社区民警队伍,鼓励年富力强的中年民警在岗位上成为行家里手。

”一座城  创新社会治理方式

清晨,初升的太阳将天边染成橙红色,滇池湖畔古城河湿地风景别具特色,河道环绕着下方古城村的房前屋后……这是晋宁区下方古城村村民最引以为傲的景象:除了景色宜人,住在下方古城还能享受到比城里更好的服务。如今的下方古城村政通人和、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村容整洁、人民安居乐业,一派和谐新农村景象。先后荣获“全国首届敬老志愿者服务模范单位”、省级“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民主法制示范村”“云南省生态文明村”“市级党建示范村”和“昆明市巾帼示范村”等20多项荣誉称号。

昆阳街道下方古城村位于滇池湖滨,是一个环境优美、群众安居乐业的小渔村。近年来,在社会治理过程中,下方古城村动员一切积极因素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纠错,共同参与社会治理,通过立规矩定制度、强基础促带动、搭平台创活动、抓发展富村民、倡文明建和谐,走出了一条和谐发展之路,成为全区农村社会治理的标杆之一。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2016年6月21日,中国共产党晋宁县第十三次代表大会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创新社会治理方式,运用新的载体和手段,充分调动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人民群众等各类组织和群体的积极性,构建专群结合、群防群治的治理格局,切实提升社会治理水平。按照当时县委的安排布置,由县委政法委牵头进行调查研究,并在全县范围内总结推广好、巩固好在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中取得好经验、好做法的试点单位,推动全县基层社会治理工作迈上新台阶。

实现了党建引领与村民自治的有效结合。三合、沙堤、金砂、下方古城、汉营、月山等村(社区),通过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政治核心和引领作用,积极融入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强化服务群众能力和治理能力,尽心尽力为基层服务、为群众服务、为发展服务、为社会和谐稳定服务,在群众中有较高的威信,实现基层党组织具有较强的凝聚力、感召力和吸引力,夯实了党的执政基础。

实现了多元参与与协作共治的有效融合。下方古城在基层党组织主导下,通过组建老年协会、民兵组织、妇女协会、共青团组织和民间社团等社会组织,调动村民自我组织、自我建设、自我管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效激发了社会活力。三合、汉营、月山等村(社区)注重发挥市场及企业的作用,形成了党总支负责指导与监督、村民组织和民间团体主办、企业在村(社区)内通过市场机构提供优质服务的社区治理体系,构建了“大联动、微治理”的新模式。

实现了依法治理与标本兼治的有效调合。三合、汉营村的村、组干部带头学法、用法,依法办事,得到了群众的称赞;金砂、双河、木杵榔等村注重利用传统文化、民族文化、道德规范和民间习俗塑造村民的共同价值观念,凝聚共同力量,把民族传统文化导入乡规民约中,发挥社会规范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实现了股份合作与壮大经济的有效聚合。三合村通过鼓励引导村民购买理财产品、集体商铺出租、组建股份合作社和有限公司等,壮大集体经济,增加村民收入,为基层社会治理及基层建设提供了有效支持和保障。

实现了核心价值与教育引导的有效联合。沙堤的传统文化长廊建设,金砂的老年诗词楹联培训基地,双河的秧佬鼓、传统村落、刺绣等民间文化,夕阳的彝族舞蹈、长街宴、梯田、秧佬鼓等彝乡特色,均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众生活,通过文化建设,向民众传递正能量。

实现了防控体系与公共安全的有效整合。沙堤通过建立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安装监控视频、成立护村队、建立完备的安全防范机制和措施,开展24小时轮班制,促进社会公共安全管理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方地  为平安晋宁保驾护航

站在法治建设新的起点上,晋宁区展开了一幅新的画卷——美丽晋宁,法治保障。作为古滇文化发祥地的晋宁,将走出怎样的一条创新之路?晋宁正将法治思维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通过“一元管理到多元治理、管制行政到服务行政、政策治理到法律治理”三个转变,创新社会治理,推进法治晋宁建设。

美丽晋宁共同缔造的热潮中,多元治理正成为一个关键词。“简而言之,多元治理就是要从政府包打天下转变为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各尽其责。”晋宁政法委副书记王敏介绍,某种程度上,平安城区建设全方位运用了多元治理的理念,在治安整治过程中,晋宁积极发挥群防群治队伍、治安志愿者、出租户以及外来务工人员等各方力量,形成了一个立体式的治安防控网络。

8月16日下午,晋宁区司法局组织宣教科、公证处、晋宁晋航律师事务所、社矫科、晋宁文明志愿者、昆阳司法所和磷肥厂社区工作人员等20人携手进行了《昆明市2017年“健全菜单式普法机制深化法律六进”主题宣传活动》,深入社区为百姓提供法律咨询,普及法律常识。进一步创新了法治宣传教育模式,更好地适应群众对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的新要求、新期待,构建多元化、立体化的普法工作新格局,切实增强法治宣传的覆盖面、影响力和渗透力。

在王敏看来,法律治理的转变更是重中之重。今年以来,晋宁创新普法载体,掀起党员干部群众学法、懂法的热潮。在此基础上,晋宁还积极推进民主法治领域的改革:启动区法院审判综合改革工作,稳步推进司法公开,在全省法院系统首邀官方微博“粉丝”旁听庭审;区检察院启动审查逮捕案件公开审查工作;探索建立区人大代表社情民意建议联系点……

法治思维、法治理念、法治方式就像一颗颗种子根植于晋宁区发展的每个角落,不断结出创新的硕果。(昆明日报 记者江雨珂  通讯员刘延秋  黄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