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贫困村农民专业合作社全覆盖
供销合作社是党和政府以合作经济组织形式推动“三农”工作的重要载体,是新形势下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推进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昭通市供销合作社抓住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这一契机,在全市825个贫困村全面实施服务连接农民专业合作社全覆盖。通过抓平台、抓覆盖、抓重点“三抓”举措,在服务“三农”和当前开展的脱贫攻坚战中,找到了一条贫困群众短期能脱贫,长期能致富的路子,这在全省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和示范意义。
抓平台
把农民专业合作社
作为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载体
“只有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作用,才能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和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连接起来,只有大力发展新型经济合作组织,才能让贫困群众增收致富。”日前,昭通市专题召开加快发展贫困村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作会,吹响了在全市贫困村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全覆盖的集结号。
昭通现有825个贫困村中仍有302个贫困村未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贫困农民要摆脱贫困关键在发展产业,产业兴则经济兴,产业强则群众脱贫有指望。为此,昭通市紧紧抓住全国深化供销社综合改革这一契机和省有关深化供销社改革的精神, 8月16日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贫困村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实施意见》,8月31日,召开全市加快发展贫困村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作专题会议,会议要求全市各级各部门要以过硬的措施,抓实抓细产业扶贫工作,提高贫困群众组织化程度,加快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步伐。
昭通是国家确定的乌蒙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的主战场。2015年,全市有133.67万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23%,贫困人口居全国地级市第一、云南省第一;贫困发生率为25.71%,比全国、全省分别高16.99个和10.22个百分点。同时,镇彝威3个革命老区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占全省贫困人口的近十分之一,2015年12月14日,在省政府第76次常务会议上,审议通过了《昭通市镇彝威革命老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三年行动计划》。
从贫困原因看,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基础设施薄弱,产业规模弱小,城镇化水平较低,教育发展滞后,生态敏感脆弱,成为制约昭通发展的“六大短板”,而产业规模弱小又是导致昭通贫困最根本原因。昭通在实施脱贫攻坚“六大战略”中将补齐产业规模弱小这一“短板”作为根本之策,把在贫困村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全覆盖作为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引擎和重要载体来抓。
“在当前三农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下,供销合作社在抓平台建设中,目的就是要加快构建农村和城乡社区综合服务体系。”昭通市委副书记王忠指出,通过巩固提升农村综合服务社,发展农村公共管理合作社、城镇消费合作社,为城乡居民提供日用消费品、农业生产资料、文体娱乐、养老幼教、医疗卫生、网上购销、商品配送等生产生活多样性、便利化服务。统筹整合城乡供销合作社资源,创新商业模式和经营业态,发展城乡商贸中心和经营服务综合体,提升供销合作社沟通城乡、服务“三农”的辐射带动和引导农村消费的能力。
采访中,昭通市供销社主任赵声满告诉记者:“脱贫攻坚关键重点在产业,落脚点在贫困群众如何增收致富。在昭通这样一个贫困人口大市中,把供销合作社系统打造成为与农民联结更紧密、为农服务功能更完备、市场化运行更高效、合作经济组织体系更完整、规模优势更加明显的为农民生产生活服务的生力军和综合平台,成为党和政府密切联系农民群众的桥梁纽带,切实在加快推进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赵声满说,在脱贫攻坚工作中,供销合作社要担负起新的历史使命,发挥自身系统优势,培育农村社区公益性和市场化服务组织,大力发展生态养生、休闲观光、乡村旅游和农村生态环保等新兴服务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抓覆盖
在全省首家实施贫困村
农民专业合作社全覆盖
在脱贫攻坚战中,昭通市始终瞄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这一目标,以产业扶贫为总根本,紧紧抓住全国深化供销社综合改革这一契机,充分利用供销合作社服务“三农”这一载体,召开全市加快发展贫困村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作会议,在全省首家实施贫困村农民专业合作社全覆盖。
“昭通全市登记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虽然有3435个,入社成员15.1万人,825个贫困村已有523个村建立了1741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入社成员54651人,同时,全市共创建国家级示范社11个、省级示范社49个、市级示范社97个,农民专业合作社虽然呈现出数量突飞猛进、质量有序提升、典型不断涌现、带动持续增强的良好态势,但仍然存在着覆盖不广、质量不高、运行不好三个方面的问题。”
针对存在问题,昭通市要求全市供销系统把在贫困村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发展产业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产业规划,项目设计、出台政策,在建立机制,制定个体化、差异化与帮扶方案上做到产业对人,人对产业,坚决避免出现产业扶贫与脱贫目标“两张皮”。按照“增量、扩面、提质”的要求,坚持主体多元化,形式多样化的办社原则,把贫困村农民专业合作社建成千家万户、单打独斗、分散生产与市场对接的平台;将“专业合作社+龙头企+发展大户+贫困户+扶贫资金”有机结合,建立资金跟着贫困农户走,贫困农户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专业合作社走,专业社跟着特色产业项目走,特色产业项目跟着市场走的机制,引导贫困农户进入产业链条,激发自身“造血”机能。
同时,该市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既要注重发展一些短平快的种植养殖项目,强化技术培训,让贫困村农民当年投入,当年就可以有新收益,增强脱贫信心,又要发展长远的产业项目,将先进技术、管理、人才与贫困村资源优势,劳动力优势等结合起来,壮大主导产业,给贫困村群众未来持续增收创造条件。针对贫困村产业定位不清晰,产业发展不充分、市场程度不高、层次低、质量和效益差、产业雷同、同质竞争等问题精准定位,选准产业,扬长避短,发挥优势、补齐短板,促进发展。
在发展方式上,昭通市供销合作社充分发挥基层组织、龙头企业、能人大户、中小学校等主体的带动作用,及时出台政策,制定操作性强的措施,积极探索构建“支部+农民专业合作社+贫困户”、“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贫困户”、“学校+农民专业合作社+贫困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协调对接相关部门、挂包单位、社团组织、农业科技人员、大学生村官、返乡创业人员等牵头带动发展,形成齐头并进的发展方式。
据介绍,昭通市供销社已经制定出详细措施,计划到2016年9月底,全市每个贫困村至少建立(提升发展)1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825个贫困村全覆盖;2017年,全市贫困村每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入社贫困社员达到30个以上,入社贫困社员年收入高于本县区同行业非社员农户15%以上;2018年,全市每个贫困乡镇至少有1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入社贫困社员达100个以上;全市贫困村实现所有农民专业合作社贫困社员入社率达15%以上,辐射贫困农户数达40%以上,入社贫困社员年收入高于本县区同行业非社员农户20%以上。
抓重点
把产业发展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紧密结合起来
“贫困群众脱贫关键在发展产业,而产业发展必须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紧密结合,才能实现贫困群众的精准脱贫,着力构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长效机制。”为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抓住工作重点,创新工作方法,把产业发展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紧密结合起来,找准与贫困群众受益的结合点,昭通市委、市政府在《关于加快发展贫困村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实施意见》中,对相关工作的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发展方式、扶持政策、保障措施等作了明确规定。
在目标任务上,市委、市政府要求在2016年8月至9月底,全市每个贫困村至少建立或提升发展1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825个贫困村全覆盖;二是在2017年,每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入社贫困成员达到30个以上,入社贫困成员年收入高于本县域同行业非成员农户收入15%以上;三是在2018年,每个贫困乡镇至少有1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入社贫困成员达100人以上;实现所有农民专业合作社贫困成员入社率达15%以上,辐射贫困农户数达40%以上,入社贫困成员年收入高于本县域同行业非成员农户收入20%以上。要求各县区以3个目标任务扎实推进各项工作任务。
在发展方式上,结合昭通实际,市里要求各县区各部门充分利用供销合作社系统的组织优势,要把握好、综合运用好3种发展模式,达到短期能脱贫,长期能致富,在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伟大进程中发展应有的作用。一是党建引导型,要充分发挥贫困村村“三委”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中的骨干和核心作用,由村“三委”成员和村民小组负责人带头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形成“支部+农民专业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实现脱贫攻坚与基层党建“双推进”。二是企业带动型,要立足贫困村特色优势产业,依托从事农产品生产、储运、加工、销售的龙头企业或能人大户兴办、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构建“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三是市场对接型,要支持和帮助贫困村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与各类市场主体对接,发展农产品直供直销,尤其是电商模式,实行“农校对接”“农超对接”“农市对接”“农企对接”,推动合作社农产品进学校、进超市、进农副产品批发市场、进农业龙头企业,特别是要引导和帮助贫困村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各地中小学校建立合作关系,直供学校营养餐,形成“学校+农民专业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除以上3种模式外,各县区各部门要积极鼓励和支持挂包单位、社团组织、农技人员、大学生村官、返乡创业人员等牵头带动发展,探索适合贫困群众生产生活需要、带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种有效途径,帮助贫困群众增收脱贫。
在时间节点上,市委、市政府要求各县区一是8月31日前,必须完成贫困村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调查摸底工作,这项工作各县区已基本完成;二是9月30日前,必须实现新建贫困村农民专业合作社正式挂牌,其中,9月20日前要完成注册登记,9月25日前要建立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三是12月31日前,新建和已建贫困村农民专业合作社要全部规范运行,使其为贫困群众服务、让贫困群众受益,促进合作社又好又快发展。
在转变思路上,昭通市采取三种模式积极创建和发展专业合作社。一是重点鼓励村“三委”班子成员领办创办,采取“做给群众看、引导群众干”的办法,积极引导合作社发展。二是注重引导涉农企业领办创办合作社,充分发挥涉农企业的资金、技术、管理、信息、市场等优势,破解贫困村农民专业合作社瓶颈制约。三是引导群众以土地经营权、资金、技术等要素入股,搞活农民合作社组织形式。
在依托优势产业发展上,要求各县区各部门要依托苹果、天麻、花椒、马铃薯、核桃、蚕桑、魔芋、畜牧等特色优势产业,把群众组织起来,围绕主导产业共同从事产、加、销等经营活动,提高优势产品的产业化经营水平和生产组织化程度,引导和吸收更多的贫困群众加入合作社,力争每个优势产业都有一个专业合作社、每个合作社有一个品牌、每一个从事优势产业生产的贫困户都能加入合作社。同时,要实行品牌化经营,推进标准化生产、品牌化建设,加强“三品一标”农产品认定登记和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多措并举提高合作社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