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天麻:脱贫致富“金坨坨”

25.05.2016  10:14

 
  本报记者 蔡侯友 沈迅 文/图

  核心速读

  曾经,昭通天麻处于“资源富集、产业弱小”窘境,而今,昭通天麻仿野生种植已走上规范化、规模化轨道。据昭通市天麻特产局提供的数字显示:截至目前,该市从事天麻仿野生种植的麻农超过10万人,种植面积达到7.13万亩。2015年,全市天麻种植产值27亿元,昭通天麻已经成为山区群众脱贫致富“金坨坨”。

  昭通是最佳天麻原产地

  昭通是全国品质最优野生天麻的核心区域,享有世界的“中国乌天麻之乡”之美誉。

  由于生长的区域环境、气候特点、土壤结构具有不可复制性,以彝良小草坝为代表的昭通天麻主要药用成分天麻素、人体必须的微量元素、宏量元素、人体中不能自行合成的几种氨基酸含量均高于其他产区的天麻,加之个大、肥厚、饱满,被称为“云天麻”,昭通因此获“天麻故乡”和“世界天麻原产地”之美誉。经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和云南中医学院对昭通天麻天麻素含量检测结果表明:昭通乌天麻的天麻素含量达1.13%,是陕西汉中0.52%的2.1倍,湖北恩施0.27%的4倍,比国内其他产区高2-4倍。

  早在初唐时期,昭通乌天麻就成为皇室“贡品”,清朝皇室将其列为“御膳”中的珍贵食材。18世纪,来到小草坝石门坎传教的英国传教士回国后在绘制的英国地图上,准确地把中国“小草坝”三个字标识于北纬27度和东经104度之间,以示对小草坝这个世界天麻原产地的特别关注。

  与享誉世界的昭通天麻品牌形成反差的是:昭通天麻的产业化之路发展十分缓慢。长期以来,由于当地群众对野生天麻“杀鸡取卵”式的采挖,使得当地野生天麻数量锐减。为探索天麻的产业化发展之路,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昆明植物研究所教授、著名天麻研究专家周铉深入昭通彝良小草坝,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仿野生种植研究,成功破译了天麻生长秘密,在世界上首次人工有性繁殖天麻获得成功,从此改写了天麻种植的历史。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周铉的影响和带领下,昭通天麻的无性繁殖和“两菌”技术研发取得历史性突破,昭通天麻仿野生种植走上规范化、规模化轨道。

  我省高度重视天麻产业,在云南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省政府提出,要把云药打造为继云南烟草产业之后又一新的支柱产业。《规划》明确提出在昭通仿野生种植天麻5万亩,并相应完善产业链布局,促进产业资源集聚,做粗、延伸产业链条,形成上中下游配套,竞争优势明显的天麻产业格局,成为云南生物医药产业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破解产业发展“瓶颈

  长期以来,昭通天麻面临“资源富集、产业弱小”的窘境,如何将资源优势加速转化,迸发出强大的内生动力,是摆在昭通市委、市政府面前必须破解的课题。

  按照云药产业发展规划,针对昭通天麻产业发展中存在着源远流长而品牌效应低,种植悠久而规范化程度低,品质优良而市场占有率低,原料相对充分而加工层次低,多家开发而规模化程度低,管理多头而服务能力低的现状,昭通市明确昭通天麻产业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特有的野生天麻种质资源为依托,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群众参与”的产业发展理念。制定了建好两个基地(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和菌材林基地);两个中心(“两菌”和良种繁育中心、中国·昭通国际天麻交易中心),一个园区(中国·昭通天麻生物产业园区)的“221”工作思路,并于2012年4月成立了全国首家天麻产业局和天麻研究院,在机制和体制上奠定了天麻产业发展基础。

  围绕标准化示范基地、菌材林基地、“两菌”良种繁育中心、天麻交易中心和天麻产业园区建设,昭通市不断夯实天麻产业发展基础,培育龙头企业,强化科技支撑,强势推进天麻产业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种植、规模化发展。

  在天麻的仿野生种植中,该市探索出了必须建在最适宜区、必须相对集中连片达到500亩以上、必须使用统一的乌天麻良种和“两菌”、必须建立天麻种植协会或合作社、必须实行林麻间种,有种植许可证、有菌材林保证、有龙头企业带动、有技术支撑、有有机天麻认证“五必须五有”的种植标准。根据此标准,该市把目标任务科学规划到适宜乡村和地块,创建天麻种植标准化示范基地3.72万亩,建成天麻菌材林基地19.31万亩,实现产业培育与菌材林种植的双向互动。同时,争取生物产业发展、可追溯体系建设、GAP种植等省级项目资金,有力推进重点项目进度。

  此外,该市积极培育起点高、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先后引进彝良县小草坝天麻产业开发有限公司、四川好医生药业集团、彝良县有机天麻产业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以市场化运作的方式,不断加大“两菌”种质资源的保护和研发力度,推进天麻良种、“两菌”繁育的科学化、市场化、规模化进程。目前,彝良县小草坝野生天麻有限公司日产“两菌”可达10000余瓶,有效地提高了“两菌”生产能力和水平。

  为增强产业发展后劲,该市围绕天麻药理研究和产品研发制定科研规划,与昆明医科大学药学院联合共建了云南省天然药物药理重点实验室昭通天麻研究中心,不断强化天麻产业科技支撑能力。同时,邀请专家学者就优良“两菌”、天麻有机和GAP种植等成熟技术开展专题培训,选派技术人员深入一线对麻农进行种植技术培训。

  为进一步凸显昭通天麻品牌效应,该市积极组织天麻企业、产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参加各种推介会,利用新闻媒体、交易会、微电影、专题片、书籍、画册等进行广泛宣传。按照有机农产品、《中药材质量管理规范》和道地药材认证的相关要求,快速启动有机认证和GAP认证。

  如今,昭通天麻产业规模稳步提升、基地建设扎实有效、技术培训不断拓展、标准体系日趋完善、品牌建设加快推进,天麻产业园已投入使用、天麻交易中心项目有力推进,天麻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进一步凝聚发展合力,全市天麻产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势头强劲。

  小天麻成长为大产业

  “天麻的仿野生种植虽然曲折坎坷,但却让我体会到幸福。”采访中,因常年探索天麻仿野生种植带动乡亲致富,有“天麻王子”之称的杨洪述告诉记者,他牵头组建的彝良县原生态天麻种植专业合作社,在海子村已整合闲散林地2500多亩,有会员135户,辐射带动海子、高坎、文庙等10多个村民小组的500余户群众发展天麻种植,常年解决150多人的就业问题。2015年,合作社社员户均天麻种植收入超过10万元,成为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大产业。

  通过种植天麻带动村民脱贫致富,在昭通天麻适宜种植县区中,类似彝良海子村的事例并非个例。

  大关县寿山镇益珠村是全县较偏远的苗族村寨。该村山高谷深,交通不便,到县城要3个小时车程。特别是该村海拔2000多米,依靠传统的包谷、玉米等农作物,人均年收入只有2000元左右。为拓宽村民的增收渠道,该村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发展仿野生天麻种植,积极探索“支部+协会+农户”的发展模式,引导组建益珠中药材种植开发协会,发展协会成员60余名。

  “益珠村山多地少,只能靠山吃山,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发展以天麻为主的中药材种植,才能让村民们过上好日子。” 大关县益珠村党支部书记刘发云表示。目前,村里整合互助资金50万元,计划发展标准化天麻种植基地1100亩,预计可以带动210户群众种植天麻,为群众拓宽增收渠道。

  在彝良县小草坝镇金竹村5864名群众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有1864人。结合气候环境和资源优势,该村大力发展天麻、竹子、药材等特色种植业,为脱贫攻坚提供了重要产业支撑。金竹村村委会主任邹书金介绍:“我们村目前种植天麻4000亩,今年将补种天麻2000亩,每亩天麻至少可以创收5000元。通过发展以天麻为主特色种植业,村民人均年收入将由现在的2855元增加到13500元以上,群众脱贫致富指日可待。

  彝良县小草坝镇小雄马村是昭通市天麻特产局的挂钩帮扶村。该村海拔2000多米,境内山高坡陡、交通不便、贫困程度深,全村405户1508人,其中贫困人口149户477人。结合该村实际,昭通市天麻特产局发挥部门优势,指导该村制定天麻产业发展规划,深入开展天麻种植技术培训,组建成立了德康天麻种植专业合作社,提升了困难群众通过发展产业脱贫的信心和动力。据介绍,当前小草坝有近万名的农民从传统种植转为科技种植,依托天麻种植业拓宽增收渠道。

  永善县水竹乡4000亩天麻助力群众脱贫致富;镇雄县木桌镇3100亩仿野生种植天麻拓宽群众增收渠道;盐津县柿子镇新生村百亩连片种植乌天麻喜获丰收……近年来,昭通市天麻种植区域不断扩大,产业发展规模稳步提升,天麻产业成为山区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撑。

  据介绍,昭通天麻产地主要分布在镇雄、彝良、威信、昭阳、盐津、大关等9个县区海拔1400-2800米的高寒山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些适合生长天麻的县区全都是贫困县,辖区内海拔较高的建档立卡贫困乡、贫困村,普遍具有山高谷深、阴雨多雾、日照时数少的共性特点,这为仿野生天麻种植提供了最适宜的气候条件和生长环境。

  昭通天麻就是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金坨坨”。昭通市天麻特产局局长戴堃介绍,昭通天麻适种地域广、产业带动性强、增收见效快,无性繁殖一年见效,有性繁殖两年半见效,在产业脱贫上具有短期能脱贫、长期能致富的潜在优势。目前,昭通全市已有10万山区农民进行天麻的仿野生种植,而且人数还在不断增加中。相信通过3至5年的培育和打造,昭通天麻的仿野生种植规模可发展到15万亩,种植产值预期可达到50亿元以上,工业产值达到100亿元以上,将天麻产业培育成昭通最大的高原特色支柱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