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曼国际大通道上的新傣陶

20.11.2015  16:56

  “将来我们是要在清迈开店的。”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教师邱以胜笃定地说。近年来,邱以胜和他的团队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法相融合,创造出了新傣陶。未来的版图上,沿着昆曼国际大通道,新傣陶将一路而下,到达和影响东盟国家。

        走进西双版纳技术学院傣陶实验基地,呈现在记者眼前的是由傣陶制成的茶罐、灯罩、花瓶、碗盆等陶制品。据介绍,这里的陶制品看似质朴,但无不体现着傣族的生态观。哈尼族制陶师傅小龙正在做一个灯罩。“我接触傣陶一年多了,之前在昆明学习过拉坯,现在专注做傣陶。”小龙介绍说:“傣陶和建水紫陶的区别在于傣陶的形状是没有学名的,老百姓一开始做傣陶就是用于生活,比如装水工具就简单称之为水缸。”小龙目前正在尝试做傣陶形状上的创新,他相信,在昆曼国际大通道的带动下,傣陶一定会有更好的发展。

        据了解,曾经一度,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慢轮制陶(傣陶)的制陶工艺和昆曼沿线的国家一样,还处在低温烧制的阶段,无法与市场紧密对接。目前,邱以胜和他的团队经过研发,已试制出3大类300多个品种的新傣陶。新傣陶在外观上借鉴了传统的民族元素,材质上又有着传统傣陶无法比拟的紧致实密。

     邱以胜告诉记者,目前他的团队试制出的傣陶沿着昆曼国际大通道一路北上,在北京等地已有销售,但由于产能不足,市场需求的缺口仍很大。邱以胜说:“我们现在带着人到一个村寨里去,教会群众制陶,如果成功了,又将这个模式复制到下一个村寨。”如此一来,傣陶工艺就可以在西双版纳州遍地开花。

        将来做的人多了,依托昆曼国际大通道这一无可比拟的便捷优势,邱以胜有更大的想法——“将我们做的傣陶产品卖到东盟国家去”。

  在这一点上,邱以胜充满了自信:“我们不仅技术产品上有优势,在文化上也有共通,将来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