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绘就人水和谐水生态文明新画卷

28.08.2019  09:30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是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和经济资源,更是生态环境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昆明自古享有“春城”美誉,是云南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的门户。但受地理、气候等多种因素影响,全市水资源较为匮乏,回顾走过的70年,全市水务部门统筹城乡,开源节流,在城乡水利基础建设和水生态文明建设中谱写出了新篇章,既收获了诸多荣誉和丰硕成果,也深感任重道远。

统筹城乡发展 水利基础建设成绩可喜

昆明市位于云贵高原中部,地处长江、珠江、红河三大流域分水岭地带,受地理、气候等多种因素影响,昆明市水资源较为匮乏,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62.02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仅914立方米,滇池流域人均水资源量不足200立方米,仅为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10%。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为了确保昆明市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供水安全稳定,昆明市高度重视水资源开发利用工作,抢抓水利发展机遇,逐年加大水利投入,水源工程、农村人口饮水安全、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等项目建设有序推进。形成了以柴石滩水库及灌区为代表的,大型工程为龙头、中型工程为骨干、小型工程为支撑、“五小水利”工程为补充的水资源利用格局。至2018年底,全市已建小(2)型以上水库840座,其中,大型4座、中型24座、小(1)型143座、小(2)型669座,坝塘、窖池、泵站等五水利工程51万件,蓄水工程总库容28.88亿立方米,兴利库容15.56亿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206.95万亩,兴建农村集中式供水工程3800件,解决和改善农村146万人的饮水困难问题,完成350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山区群众脱贫致富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昆明市先后在滇池流域实施了松华坝水库加固扩建、“2258”引水工程,在滇池流域外实施了掌鸠河引水、清水海引水工程,形成了以云龙、松华坝、清水海3个大型水库为主,大河、柴河、宝象河3个中型水库、自卫村小型水库及天生桥抽水站为辅的“七库一站”供水格局。为加快滇池治理步伐,2013年省政府又支持昆明建成了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极大地提升了滇池流域水环境容量,为昆明城市供水提供了后备应急水源。2008年至2018年底,“七库一站”累计向昆明主城供水36亿立方米,供水总量比两个滇池的蓄水量还要多。此外,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自2013年12月28日通水试运行至2018年12月末,累计向滇池补水31.5亿立方米(其中城市供水1.15亿立方米),主城区的供水保障率得到较大程度提升,滇池流域水环境质量显著改善。

回顾往昔,1949年底,昆明市仅有1座自来水厂,翠湖九龙池是唯一的饮用水源,日供水能力1100立方米,供水管网总长22公里,供水面积5.31平方公里。经过70年的建设发展,昆明已拥有自来水水厂14座,城市日供水设计能力达191万立方米,实际日供水达到130万立方米,DN100以上输配水干管总长4771公里,供水面积达到近700平方公里,城市自来水厂供水能力已得到显著提升。

水资源节约管理保护成效显著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把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工作落到实处,昆明市积极响应中央、省的号召,牢固树立和践行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在水资源管理方面,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提升水资源保障能力。牢固树立以水定城、量水发展的理念。紧紧围绕提升昆明市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的水利支撑和保障能力目标,全面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以“三条红线”为刚性约束,率先推动取水许可延续评估制度,制定水资源红黄绿分区管理制度及规划水资源论证制度等,区域生态安全和用水安全得到有力保障,连续6年在省政府对市政府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工作考核中取得优秀成绩,节约用水工作迈上新台阶。

为加强城市饮用水源地保护工作,1981年,昆明市第一个水源保护机构——松华坝水库水源保护区管理委员会成立。经过1985年、1989年、1997年、1998年机构改革,2005年,昆明市重点水源区保护委员会成立,创新城市饮用水源地管理保护模式,建立水资源受益区反哺保护区的水源保护生态补偿机制,由8个用水县区每年上缴3000万元水源保护专项资金,从退耕还林、“农改林”、产业结构调整、清洁能源、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生态环境建设、学生就学、能源使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护林工资、保洁工资和监督管理经费等12个方面对主城7个饮用水源地进行扶持补助,逐步构筑起了“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3道防线。截至目前,主城水源地已退耕还林10.7万亩,“农改林”7万亩,建设水源涵养林2万余亩,建成有机农业基地5万亩,实施“禁花减菜”4.5万余亩,完成10余个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云龙、松华坝、清水海水库水源地核心区共搬迁12212人,水源保护工作逐步走上了一条依法管理的道路。

为最大限度保护好水土资源,奠定全市良好的水生态建设基础,1996年,昆明市水土保持委员会及其办公室成立,紧紧围绕“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可持续维护”目标,实施以流域综合治理为核心的水土保持系统治理,以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为依托,在饮用水源区以及水土流失严重区域,大力实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寻甸县、禄劝县等县区,实施了24个水土保持工程建设项目,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3254平方公里。同时,积极推进退耕还林、退耕还草、植被恢复、石漠化土地综合整治等工程治理,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区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建成占地面积500亩的云南省昆明市百草园国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园区拥有“水土保持科普体验馆”和“云南滇南本草植物博物馆”两座风格迥异的专业博物馆,形成“一园两馆”文化体系,成为云南省水土保持科普教育和建设生态云南、魅力云南的重要宣传窗口。

昆明是全国缺水城市之一,为此,全市开源与节流并行。为确保节约用水工作扎实推进,1982年我市就成立了计划供水节约用水办公室。从取消生活用水“包水费制”,实行装表计量按量收费开始,通过实施超计划累进加价收费制度、推广节水型器具、开展水量平衡测试和节水载体建设、落实新建项目节水“三同时”、推动再生水及雨水利用等节水措施,昆明市节水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组织领导方面,完善了管理体制机制,全市14个县(市)区分别成立了节水办,5个开发(度假)园区明确了节水管理部门;法治建设方面,推进了法治节水工作,先后制定实施了《昆明市城市节约用水管理条例》《昆明市再生水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责任落实方面,在全省城市节水工作中率先开展城市建设项目节水“三同时”制度、重点用水行业用水定额地方规范编制、用水户水平衡测试“三个率先”。已将月用水量在100立方米以上的10600余只非居民户表纳入计划用水管理,计划用水率达到92.07%;累计完成水量平衡测试835家,年减少漏损量约120万立方米;创建节水型企业(单位)553家、节水型小区220个;昆明中心城区已建成14座再生水厂和546座分散式再生水利用设施,设计处理规模分别为 16.8万立方米/日和16.4万立方米/日,再生水利用率达到73.6%(含河道生态环境用水)。昆明市从区域流域入手,全面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出台工作方案,编制实施专项规划和技术标准体系,创新出台《昆明市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办法》,强化了建设管控,截至目前,已实施海绵城市建设面积53平方公里,已建成316个海绵型建筑与小区、78条海绵型道路、73个海绵型公园绿地、5.4万亩湖滨生态湿地(林地)、17座雨污调蓄池。2011年,昆明市荣获“国家节水型城市”称号,2015年、2019年两次顺利通过国家复查。自1982年以来,累计城市节水量已达6.6亿多立方米,相当于滇池容量的三分之一,有效缓解了城市供水压力。

强化河湖保护治理 打造人水和谐新都市

滇池是昆明的母亲湖,为留住昆明的碧水青山,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把滇池保护治理作为头等大事,全面深化落实河长制,2017年底较国家要求提前一年全面建成河长制,做到了工作方案出台到位、组织体系和责任落实到位、相关制度和政策措施制定到位、监督检查和考核评估到位。创新河湖保护治理工作思路,在全省首先开展河道上下游生态补偿机制,出台河长述职、河长制工作问责及考核激励制度,在全省率先建成河长制信息管理系统并上线运行。扎实开展河湖“清四乱”专项行动,创新党建与河长制“双提升”的工作模式,依托“四级河长五级治理”体系建立“党建+河长制”四级联动工作体系,促进基层党建与河长制深度融合。探索设立“市民河长”“企业河长”“学生河长”,推动河渠湖库保护治理由政府为主向社会共治转变,河湖保护治理取得新成效,我市优良水体比例不断提升。

今年上半年,全市25个国考、省考断面中优良水体比例为68%,综合达标率为96%,分别比去年同期提高12个、28个百分点。此外,我市还加大了河湖生态景观建设力度,努力构建河湖生态水网,改善河流生态健康状况,提高水系连通程度,增加亲水景观和滨水空间,将昆明建设成为碧水长流、花香满城、人水和谐的水生态文明城市。

完善防汛基础设施 提升城乡防灾减灾能力

由于特殊的地理、地形、气象、水文条件,昆明市洪涝灾害频发,全市水务部门始终把防汛抗旱工作作为水务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不断加大防汛抗旱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防汛抗旱体制机制,加强应急能力建设,最大限度减轻洪旱灾害损失。如在抗御2009年至2012年五年连旱自然灾害中,投资4亿余元先后组织实施了661件农村抗旱应急工程,累计解决了98万人、26.8万头大牲畜因旱饮水困难,解决了21.9万亩农田灌溉用水问题,确保了全市农村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针对城市多发频发的洪涝灾害,不断强化基础研究,系统梳理城市防洪工作中存在的体制机制不完善、治理思路不清晰、防洪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进一步明确各级防汛工作职责,完善指挥调度体制机制,强化预警预报监测,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城市内涝灾害得到进一步控制。针对2017年“7·20”洪涝灾害暴露出的问题,通过系统分析,提出了“下泄、中疏、上截、高蓄”系统工作思路,投资28.9亿元开展面山截洪工程、城市河道管网清淤除障、滇池出口海口河道整治等防汛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主城区307条道路、1505公里市政管网、215公里入湖河道及支流沟渠清淤除障,城市防洪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加强了滇池流域外大江大河及中小河流整治工作,2011年至2018年,全市实施大江大河主要支流治理5条(段),批复总投资4.14亿元,开展中小河流治理29条(段),批复总投资6.5亿元。

依法治水 续写水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

昆明市水务局积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水务改革发展,将行政许可及公共服务等35项内容纳入我市“最多跑一次”改革事项清单,依法治水管水能力不断提高。昆明市水务局被评为全国水利系统“五五”“六五”普法先进集体。推进水务行业立法工作。围绕水资源节约、保护、管理,昆明市不断加大涉水法律法规建设力度,开展主城重要饮用水源地保护、节约用水等10部地方性法规立法工作,内容涉及饮用水源保护、节约用水、供水用水管理等多个方面。

值得一提的是,针对重要水源地保护工作,每个重要水源地都建立了地方性法规。法律法规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为依法保护水资源、水生态奠定了坚实的法治保障。我市不断加大水行政执法工作力度,严厉打击各类破坏水生态、水管理的水事违法行为,开展水土保持、节水供水、入河排污口与非法采砂等专项执法检查活动,发出各类水事执法事项提示书2500余份,查处各类水事违法案件3000余件,巡查检查5万余次,把水事违法案件遏制在萌芽状态。

碧水通春色,青山寄远心,昆明水生态文明建设、水务改革发展之船已扬帆远航,昆明市水务局将继续为昆明水生态环境改善贡献出自己的力量。(昆明日报 记者杜仲莹)



滇池生物多样性逐步恢复
“20年前就濒临灭绝、几近绝迹,现在重现滇池,政府
中共昆明市委关于巡视整改进展情况的通报
根据省委统一部署,2018年12月21日至2019政府
昆明市水环境保护治理专题培训开讲 刘智主持
日前,昆明市水环境保护治理专题培训在昆明会堂开讲,政府
拉玛·兴高参加市人大常委会联组会议
昨日,市人大常委会举行联组会议,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