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积极筹划打通金沙江航道
613年前,昆明晋宁人郑和奉诏统领万人船队,驶向万里海疆。之后七下西洋,行程30余万里、历时28年,遍访30多个国家和地区,巩固和延续了通往南亚东南亚直达东非的“海上丝绸之路”,书写了世界航海史上的瑰丽篇章,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
600多年后,这位伟大航海家的海洋思想正在成为昆明努力实现“通江达海”、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强大驱动力。记者从昆明市航务管理局了解到,昆明正积极筹划打通金沙江航道,从而连通长江航运,让大型货轮可以直接从上海经武汉、重庆等港口,将货物运入昆明,这将大大减少昆明企业在大宗货物运输上的成本。对于昆明人来说,“通江达海”将不再是梦。
过去
靠水吃水
古滇人早就开辟水上航道
现在的昆明年轻人,已经很少能想到“航运”这个词了。
但事实上,地处金沙江、南盘江、红河3大水系分水岭之间的昆明自古就是一座“水城”。
“山居宛卧龙,海近乃曰浦。”居住在滇池边乌龙村的72岁老人朱侯源,几次向记者提起这句话。他站在一条长约200米的堤坝上,堤坝下面就是滇池。这里曾有过的“渔浦星灯”盛景,是老呈贡的八景之一。
“那时候帆船是我们的主要交通工具,我们用它打渔,也用它装着鱼虾,以及一袋袋的大米、一篓篓的蔬果,摇着桨一路摇到大观楼,卖给昆明城里人。”年迈的朱侯源,现在总会想起过去的日子,那个时候,昆明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水城”,河流遍布湖湾众多,古桥横跨井巷穿城。
在晋宁石寨山汉代古墓群第二十四号墓出土的战国晚期铜鼓上,刻画着一只船上有裸体羽呈锥形的小型拖网。这些铜鼓船形图纹,是迄今为止我们所能看到的滇池地区历史上最原始的水上运载工具。在随后的唐宋时期、明清时期,滇池一直保持通航。
1949年后,滇池航运得到进一步发展。
上世纪90年代后滇池水质恶化,滇池水上客运量大幅度下降,年客运量从1990年的60.7万人次下降到1996年的22.8万人次。2006年10月,昆明滇池近岸的福保湾水域发生了绞吸式挖泥船漏油事件,污染水面面积约200亩。为了治理保护滇池,减轻内源污染,昆明市政府决定自2007年起,全面禁止营运性燃油机动船舶在滇池水域航行和作业。当时整个滇池水域内143条营运性燃油机动船停航改造,改为燃气或电力推进船,滇池水域船舶数量进一步减少,滇池航运年客运量减至10万人次左右。
近年来,随着滇池水质恶化势头得到控制,航运客运量逐步回升到年客量20万人次左右,并有逐年上升趋势。2015年,全市水路交通完成客运量约138.16万人次、周转量535.60万人公里。其中,宜良完成63.8万人次、寻甸完成75万人次、滇池完成23.4万人次;货运量51.0万吨、周转量102万吨公里,主要集中在禄劝和东川。
“滇池航运,历史上主要是为了运输粮食、农产品,而昆明城中的大小水系,则是将昆明城与滇池流域其他地区连接起来。但昆明的航运,在历史上,与外界产生的连接不多。由于水流湍急,云南的货物、物料除了木材,很少用航运的方式进行运输。而木料运输,也是直接将木料放在水中,借助湍急的水流让其顺流而下,再在下游相应位置进行收集,航运方式比较简单粗暴。”市航务管理局副局长李靖介绍。
现在
坐船观景
昆明航运多集中在旅游
当“老昆明”李顺林看到《昆明拟恢复盘龙江水运 云津盛景将重现》这条新闻时,在盘龙江边长大的他充满了期待。2016年,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昆明市‘十三五’综合交通发展规划”中,提及“十三五”期间,昆明“盘龙江航道通过整治后,恢复开通盘龙江中段马村到南坝福海立交桥间的水上公交,部分缓解青年路交通堵塞的同时,丰富昆明城市景观和旅游内涵”。从去年通过的规划来看,拟恢复开通的水上公交的是盘龙江中段马村到南坝福海立交桥之间,范围在昆明二环北路至二环南路之间。
今年已经60岁的李顺林自然而然想起了儿时盘龙江上的那些小木船。
元代昆明文人王升在其传世名篇《滇池赋》中写道,“千艘蚁聚于云津,万舶蜂屯于城垠”,描述的就是当时盘龙江上云津桥(现得胜桥)一带航运的壮观景象。特别是到了明代,当时官府针对人口日益增加的昆明城,把滇池边的晋宁、安宁、呈贡等地作为昆明的主要粮食产地。各种大小船只经滇池从盘龙江逆水而上,来到城边的云津桥,形成了老昆明八景之一的“云津夜市”,尽显昆明繁华。
这些年,李顺林眼见着家门口这条“母亲河”被污染,河水变浅,游船渐渐消失;后来,河道又被治理,河水复清,河道更美,还修起了健身步道。这条流经了主城多个核心区域的城市主要河流,见证着这座城市的变迁。
不仅仅是盘龙江计划恢复航运。
今年5月18日,市交通运输局就《昆明市内河通航水域认定评估报告(征求意见稿)》进行听证。征求意见稿对昆明市通航水域航道条件、码头港点条件、安全保障条件、水上安全管理主体责任落实情况等进行了分析,提出昆明市第一批通航水域为:滇池的草海和外海、寻甸凤龙湾水库、宜良柴石滩水库、螳螂川安宁青龙峡航段、宜良九乡荫翠峡。
眼下,2017年开始实施的滇池航运建设(一期)工程项目,计划今年完工,设计建设航道约85公里。目前,海埂码头作业区(海埂公园附近若干码头合称)一晋宁码头、呈贡新城码头(斗南)—海埂码头作业区、呈贡新城码头(斗南)一晋宁码头、海埂码头(草海)一大观公园码头4条航道正在按照国家四级双线航道标准开工建设,计划今年底前投产。
“昆明现在的航道,主要集中在滇池、凤龙湾等景区,主要是旅游客运,货运和渡运也有一部分,但不算多。”李靖介绍。“得益于滇池治理的显著成效,以及广大群众不断增长的消费、出行需求,滇池航运乃至全昆明的航运都迎来了一个发展的黄金时期。“长远来看,滇池航运将把滇池周边景点全部串联起来,让市民、游客可以更加享受亲水生活。而滇池航运也会从现在的近岸航行进一步进行拓展。当然,在发展滇池航运的过程中,我们也会通过技术手段、管理手段的严格把控,力争做到进入滇池的船舶零污染、零排放、低噪声。”李靖介绍。
未来
通江达海
变激流险滩为黄金水道
恢复滇池航运的同时,昆明还瞄准了打通金沙江航道。航运,将重新对昆明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位于长江上游、金沙江下游的昆明,水系丰富。然而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航运发展速度滞缓。“这其中有自然条件的制约,也有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的制约。”李靖表示,随着“一带一路”建设,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提出,昆明的航运发展无疑已迎来一个黄金时期。
7月19日在昆明举办的2018年珠江片区“中国航海日”活动上,交通运输部珠江航务管理局局长王建华表示,当前是交通运输发展的黄金时期,珠江奏响黄金水道建设正当时。目前珠江航运还存在上游不通、中游不畅、下游不优等问题,应抓紧时机认真对待、逐一解决。
“对昆明来说,发展航运,除了滇池,就是金沙江。”李靖说。
“《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提升黄金水道功能。全面推进干线航道系统化治理,重点解决下游‘卡脖子’、中游‘梗阻’、上游‘瓶颈’问题,根据长江航道建设12字方针,要深下游、畅中游、延上游、通支流。”李靖表示,打通金沙江流域航道,就是延上游,让昆明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让经济增长空间从沿海向沿江内陆拓展,形成上中下游优势互补、协作互动格局,缩小东中西部发展差距。
在距离昆明230多公里的东川区格勒渡口,东川港规划建设工作已经启动。打通从东川港到水富港的这一段金沙江航道,就可以连通长江航道。
“从金沙江下游向上,依次是向家坝、溪洛渡、白鹤滩、乌东德四个梯级水电站,打通这条航路,大型货轮就可以直接从上海经武汉、重庆等港口,用翻坝运输等方式通过这四个水电站,将货物运入昆明。这将大大减少昆明企业在大宗货物运输上的成本,除去翻坝费用,相较于陆运,运费至少能下降三分之二。运输成本一降低,企业将更具竞争力。”李靖介绍。
李靖以昆钢为例介绍,“每年,昆钢都要从澳大利亚进口大量铁矿石,这些铁矿石品位高、价格低,但是因为水路不通,这些铁矿石只能先海运到防城港,然后转由陆运进入昆明,这样一周折,运输成本就上去了。”
不仅如此,除了货运,流经昆明的这200多公里金沙江航段也有发展旅游业的巨大潜力。“经过相应的航道、码头等基础设施建设后,发展水上旅游、水上运动项目都是很合宜的,而且金沙江流经昆明的区域不少是贫困多发区,发展旅游业对带动当地群众增收也有很积极的作用。”李靖说。
新闻多一点
郑和故里共绘珠江水运“新丝路”
2018年珠江片区“中国航海日”活动在昆举行
7月19日,在郑和故乡晋宁的古滇码头,伴随着云南特色的民间舞蹈“秧佬鼓”上演,2018年珠江片区“中国航海日”活动正式拉开帷幕。
自2006年以来,珠江片区“中国航海日”已成功举办12届。作为全国航海日活动重要组成部分,珠江片区“中国航海日”活动由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四省(自治区)交通、海事部门、港航企业共同发起。每年由四省(自治区)轮流举办,已然为珠江流域的一张靓丽名片。
值得关注的是,珠江片区“中国航海日”活动已成为沿江各级政府探讨促进水运经济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各港航管理部门和企业沟通交流的重要平台,还为扶助西部贫困学生、培养航海人才作出了一定贡献,为加快珠江水运事业科学发展,实现西南地区人民通江达海的梦想,增添了文化动力。
由于本届珠江片区“中国航海日”活动恰好与2018年昆明郑和旅游文化节重合,本次活动有了更多的精彩。主办方以“诗、乐、舞”三位一体的丰富活动内容,充分诠释出航海家郑和“敢为人先、敬业奉献、睦邻友好、开放包容”的精神。来自珠江流域的7家港航、海事部门单位和相关企业向郑和纪念馆捐赠了一批珍贵船模。活动主办方还举行了捐资助学仪式和种植纪念树等相关活动。
本届珠江片区“中国航海日”活动由交通运输部珠江航务管理局、云南省交通运输厅、广东省海员工会、昆明市晋宁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昆明日报 记者李双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