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科创工作实现“半年红” 全市技术合同两项指标居全省第一
来源: 昆明日报
6月19日,昆明市科技局召开年度主要工作目标任务专题会,晒实绩、亮措施,对上半年工作进行回顾。今年以来,市科技局高位统筹、进位争先,推进全市科技创新实力再提升。截至6月11日,全市共登记技术合同2334份,合同成交额35.01亿元,技术交易额25.01亿元,登记件数和成交额均为全省第一。
694家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获认定
宣贯政策、指导产业、解答疑问……今年一开年,“政策直通车、服务零距离”科技服务团便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围绕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充分激发创新人才活力等工作,在全市科技系统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着力解决成果转化难、研发投入少等问题。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5支科技服务小分队共开展服务115场次,覆盖全市各县(市)区、开发(度假)区,惠及企业、科研院所1523家。
今年以来,市科技局坚持推进“七个攻坚”行动,聚焦“六个春城”和“8+N”产业链体系建设,争当全省科技系统排头兵;为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建立网格化服务体系,健全“小升高、高变强、强上市”梯次培育机制,深化“一企一策”、重点楼宇上门等服务,促进创新主体量质双升。今年上半年,全市有694家企业通过科技部认定,成为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142家企业通过省科技厅认定,成为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
重大项目持续攻关。今年,“工业与安防信息感知关键技术研发”“高性能燃料电池铂基催化剂关键技术研究”“预制滇菜复合调味加工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示范”3个项目获省市一体化重大科技项目立项,获省级财政资金支持1550万元。今年1月,“基于高原地貌医用场景下新能源助推乡村振兴试验示范”项目入选国家第三批智能光伏试点示范项目,市科技局首个科技“揭榜制”项目入选国家级项目。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是创新成果的直接体现。今年,市科技局牵头起草《昆明市促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实施办法(试行)》,推动驻昆科研院所科技成果就地交易、就地转化、就地应用;加快云南(昆明)技术市场建设,建立1784人的成果评价、成果转移转化专家智库,以及421人的技术经纪人人才库。截至6月11日,全市共登记技术合同2334份,合同成交额35.01亿元,技术交易额25.01亿元,登记件数和成交额均为全省第一。
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力争达1.8%
今年以来,科技人才领域不断传来好消息。昆明市院士专家工作站领衔人杜官本教授获全国创新争先奖;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遗传资源与进化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施鹏研究员获“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在人才培引上,市科技局开展院士自由探索项目2项,支持经费200万元,赋予高层次人才更多经费使用自主权。上半年,获批省级外国专家项目9个。
科技开放合作水平大幅提升。今年以来,市科技局分别到北京、厦门等地,向国家科技部汇报金砖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实体化建设工作,力促金砖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效能提升;利用“科技入滇”“沪滇合作”“双招双引”等工作机制,加强与先进发达地区的科技合作交流,上半年开展外出招商4次,走访省外招商目标企业10余家,完成招商引资任务2项,在谈项目6个。
市科技局大力推动科技服务民生攻坚工作,联合市委组织部和市农业农村局发布农业科技人才下基层服务榜单,计划选派100名左右农业科技领军专家、1000名左右农业科技骨干人才、10000名左右农业技术乡土人才组成技术服务团队到县包乡联村带户,开展技术指导、成果转化、销售渠道拓宽等农业科技服务。全市70人获评“三区人才”称号,认定省级科技特派员367名,市级科技特派员146名,均已奔赴各挂钩联系点开展工作。从驻昆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中选派921人深入全省89个“三区”县开展结对帮扶,向省科技厅推荐省级科技特派员196名,打通科技服务群众、服务产业“最后一公里”。
按照计划,下半年,市科技局将继续发挥好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主动谋划部署,蓄积发展动能,抢占发展先机。市科技局将探索“科技+金融+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确保2023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1.8%;深入推进“一企一策”培育指导服务,2023年实现新认定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600户,力争净增高新技术企业300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000家以上;加快建成线上线下融合技术交易市场,力争引进国家级科技成果评价机构1个、科技成果转化基金1支。
市科技局将持续推进科技创新人才培引攻坚行动,力争新增院士专家工作站15家,培养省“两类”人才10名以上,引进国家级、省级外国专家10人;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团、科技特派员工作,积极培育“一县一业”和“一村一品”,组织创建科技创新示范县(村);围绕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污染防治、节能减碳等储备一批科技计划项目,开展关键技术研究,助力经济社会发展。(记者张怡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