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18.05.2023  10:28

来源: 昆明日报   

5月17日,昆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新闻通报会举行。昆明市生态环境、自然资源、滇池管理、林业草原、农业农村等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工作情况。

  近年来,昆明市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并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2022年12月,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第二阶段会议(COP15)达成了历史性成果文件——“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明确了2030年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描绘了2050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会上,昆明在全球诸多城市中脱颖而出,入选“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

  生物多样性物种丰富

  近年来,昆明市建章立制,多措并举,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昆明市加大野生动植物保护力度,梳理核实昆明市国家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植物分布情况,组织开展黑颈鹤栖息地恢复、富民枳重引入等工作。特别是人工栽培育苗富民枳取得成功,目前在富民基地已有6390株富民枳成活。

  滇池生物多样性恢复明显,植物物种从232种增加至303种;鸟类从89种增加至175种;现有鱼类26种,土著鱼类恢复至6种。滇池特有种——滇池金线鲃的濒危状况得到缓解,滇池及湖滨区域出现彩鹮等多种国家级珍稀、濒危和保护鸟类。

  2022年10月出版的《昆明市生物物种名录(2021版)》,是国内第一个州市级完成的生物物种名录。该名录收录大型真菌、地衣等11个生物类群,共计6818种(部分类群含种下等级)的物种名称、分布区域、濒危程度和保护等级等信息。截至目前,昆明市共有中国特有物种1764种、云南特有物种329种、昆明特有物种97种。

  昆明市开展“三线”划定工作,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总面积4662.53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的22.19%。编制《昆明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明确空间发展目标,推进生态修复、国土综合整治与城市更新,塑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城乡风貌。

  昆明市加强自然保护地保护管理,已建立自然保护地20个。编制完成《昆明市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预案》,待国家和省审批后实施,形成“一个保护地、一套机构、一块牌子”模式。

  加强林业生态建设,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2.6%,森林蓄积量6057万立方米。

  目前,昆明有9个植被类型,20个植被亚型,56个群系,118个群丛,分别占云南植被类型的75%,占云南植被亚型的59%,占云南群系的33%,占云南群丛的56%。昆明市生物多样性状况总体为“物种较丰富,生态系统类型较多,局部地区生物多样性高度丰富”。

  持续开展“绿盾”专项行动

  近年来,昆明市依法严厉打击破坏野生动物资源和生态环境违法犯罪行为。市公安局牵头组织开展“昆仑”专项行动,持续打击濒危野生动植物走私、长江流域非法捕捞、滇池等重要水域保护区破坏生态资源等违法犯罪行为。按照长江“十年禁渔”、珠江禁渔的相关要求,昆明市实现天然水域渔政执法全覆盖。

  持续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专项行动,针对2017—2022年“绿盾”行动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排查。目前,涉及昆明市的相关问题均已按要求完成排查和整改。

  积极探索中草药资源开发保护与利用

  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显示,昆明市有野生药用植物资源1535科,5346属,7419种,珍稀濒危药材70种,调查重点中药材884种。基于丰富的植物资源,昆明市正积极探索中草药资源的开发保护与利用。

  2022年,昆明市生物医药产业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312.68亿元,医药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78户,聚集了云南白药、昆药集团、积大制药、贵研药业等企业,拥有“云南白药”“康王”等10个中国驰名商标,全市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民族药)独家品种近200个。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下一步,昆明市将进一步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协调管理机制,严格落实相关法律法规,推进渔业资源、野生动物、湿地、自然保护地、森林、野生植物等的保护工作,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

  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有效衔接生态保护红线和各类自然保护地,优化完善自然保护地空间布局。在国土空间规划和管控中,进一步落实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控政策。

  继续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基础研究,加强科技研发与推广协作,积极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交流合作,提升COP15后续效应,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国际合作技术交流。持续推进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构建昆明市生物多样性数据库,统筹昆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

  充分利用“5·22国际生物多样性日”“6·5环境日”等纪念日,开展年度生物多样性宣传活动,推动公众参与和监督生物多样性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记者董宇虹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