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点亮云南发展新蓝图

03.05.2018  06:51

开栏语

党的十八大以来,昆明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各族人民,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对昆明的新要求、新定位、新任务,凝心聚力谋发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丰硕成果。今日起,本报推出“逐梦新时代  昆明新作为”专栏,全面展示昆滇大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就和全市各族干部群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撸起袖子加油干的精气神,奋力开创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建设新局面。

从2018年的春末夏初望出去,昆明跨越发展的丰硕成果清晰可见。

市委、市政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坚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努力践行五大发展理念,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发展提出的“三个定位”,按照省委、省政府建设目标要求,用全球视野审视昆明,围绕国家战略定位昆明,把握城市发展规律谋划昆明,全力推进昆明跨越发展。

数据显示,2017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856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60.9亿元。昆明作为全省排头兵、火车头作用进一步提升。

培育最适宜新经济发育成长的土壤

没有悬念的是,在云南擘画的最新发展蓝图中,昆明一定篇幅最长、分量最重。那么,昆明如何着墨点彩、晕染全局?梳理近年来昆明制定的新规划、确立的新目标、谋划的新路径、提出的新任务,答案非常清晰。

从明确“十三五”时期奋斗目标、主要任务和工作举措,到确立“当好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排头兵和火车头,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立足西南、面向全国、辐射南亚东南亚的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的发展定位,再到审议通过《昆明市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实施纲要(2017—2030)》,这些不断提出的新要求、新任务,既是基于昆明本身的快速发展,也是基于云南不断延展的蓝图;不断加码的新担子,凸显昆明肩负的新使命,也是对云南未来的崭新描画。

要实现变道超车,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一个偏居西南一隅的城市,靠什么来构建新经济产业体系,培育最适宜新经济发育成长的土壤?

在昆明决策者看来,创新作为昆明发展的第一动力,打造有昆明特色的创新型城市,将成为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

昆明确定了以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制造、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六大新兴产业为主攻方向,推进工业转型升级。2016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986.3亿元,与2012年相比,年均增长6.9%,全市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先进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均高于一般工业增速。

去年8月,数台智能化程度高且运行安全的土压平衡盾构机、全智能三臂凿岩台车等一批高端地下工程装备产品,在位于官渡区的中国铁建高新装备股份有限公司成功下线。这些昆明造的“大块头”迸发出大能量,“”出了中国速度,也“”出了行业新标杆,填补了我国西南地区地下工程装备产业的空白。

产业功能区规划,是昆明转变经济工作组织方式、优化新经济生态系统的一环——随着滇中新区汽车产业园的整体产业布局,今年4月11日,江铃集团新能源汽车昆明基地项目举行签约暨开工仪式。江铃集团的入驻,为推动昆明新能源汽车产业加速发展,助推实现云南“汽车梦”迈出重要一步。

如今,传统意义上的高端制造业“旱地”的昆明,培育了一批独具特色的地标性企业,同时,越来越多的业界“巨头”也把研发机构和前沿生产线布局于此,支撑起昆明产业攀爬跃升。

在产业强市的同时,县域经济也实现新突破。官渡区、五华区成为经济总量突破千亿的县区,安宁市进入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高新区、经开区跻身千亿园区行列,安宁工业园成为全省首个千亿级产能工业园区。

让人在生活和工作之间找到平衡

一位自小生长在湘江边的长沙人,为何选择在西南方千里之外的昆明定居?“这是一座能让人在生活和工作之间找到平衡的城市。”顾小婷这样形容昆明。

昆明有梦想,家乡有父母。随着昆明通往国内相邻省份和重要城市的高等级公路网的形成,沪昆高铁通车,长水国际机场航班数量日益增加,顾小婷说,选择留昆时心里的斗争和取舍,现在越来越不是问题了。

而昆明高原国际半程马拉松赛、昆明环滇池高原自行车邀请赛、中华龙舟大赛(昆明·滇池站)、上合昆明国际马拉松、中国东川泥石流国际汽车越野赛、昆明网球公开赛等一批参与性强、影响力大的体育品牌赛事的举办,让喜爱运动的顾小婷,不出远门就可以享受到赛事带来的快乐。

只要有时间,顾小婷总爱到斗南花卉市场逛一逛。她说,在这里,能看到少见的繁花人间:鲜花称斤卖,买花像买菜。

去年7月,斗南花卉小镇和嘉丽泽体育运动小镇、云上云双创小镇、九乡旅游小镇、轿子雪山小镇、官渡古镇、凤龙湾阿拉丁小镇一起入围全国一流特色小镇。

刚过去的“五一”小长假,顾小婷选择在家门口来一场“慢旅行”,她走进美丽乡村,看花赏景品美食。“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让农村环境大变样,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不少乡村的停车场、农家乐等基础设施趋于完善,也让游客更愿意来乡村了。”市旅发委一位负责人说。

饱含真情书写昆明民生故事

“‘娶媳妇、住新房’是我们农村人一辈子的两件大事,我们从住了几十年的老房子里搬了过来,住上这样好的房子,总算圆了住新房的梦。”寻甸县联合乡则八村的陈志荣老人说,做梦都没想到,自己有一天能住上宽敞明亮的新房子。

寻甸县七星镇腊味村委会赵回下村的陈云奎说,“家里出租了12.9亩地,年租金近2万元,我和妻子来香葱地里打工,干得多时一人一天能拿到200多元工资。保守估算,家庭年纯收入至少有3万元。

来自市扶贫办的数据显示,2013年以来,累计投入专项财政扶贫资金和社会扶贫资金84.31亿元,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4.89万人,贫困人口由2013年的33.47万人下降到现在的18.58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013年底15.86%下降到2017年初的8.8%。

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逐渐成为衡量城市社会治理成功与否的一项重要指数。如何走出一条符合特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社会治理新路子,是关系城市发展的大问题。为此,昆明不断加码民生投入——

教育事业投入明显加强。2017年义务教育阶段共接收随迁子女22.6万人,符合条件的百分之百保障公费学位。推进实施普通高中强基提质三年行动,总投资近22亿元;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健全。2016年,昆明地区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4755个,较2012年增加270个;床位6.27万张,较2012年增加1.82万张;总诊疗量4825.47万人次,较2012年增长37.78%;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成。

绿色生态工程提升的不仅仅是市民的绿色福利,也是昆明优质的绿色资产。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将优化城乡空间格局,再造产业经济地理,重塑新经济的承载空间。

全面推进滇池治理“六大工程”。2016年,滇池治理“国考”取得历史最好成绩,滇池水质由劣Ⅴ类提升为Ⅴ类,实现了近30年来的首次突破。滇池湖滨生态系统逐步恢复,滇池湿地获得“中国最美湿地”称号。2013年至2017年,累计新增城市绿地3865公顷,森林覆盖率达51%,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排名第四,在西部省会城市中排名第一。“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春城绿”“昆明蓝”成为城市靓丽名片。

同时,昆明在推进城市发展治理精细化智能化人性化方面下大力气,不断创新理念思路、体制机制、方法手段,全面提升防范应对各类风险挑战的水平,深入推进平安昆明、法治昆明建设,积极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确保了社会大局持续稳定,进一步提升了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度。

面向未来,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云南,跨越发展;昆明,一马当先。(昆明日报 首席记者  李思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