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滇池环湖“生态美”带动“生态游”
斗南湿地成为市民休闲好去处。记者赵伟/摄
水,是一座城市的灵气。树木森森、栈道通幽、舟船徐行……这是滇池环线如今带给市民和八方游客的美好景象。
随着滇池生态的逐步恢复和水质的改善,湿地公园景观的提升和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与拥挤的景区、公园相比,远离都市喧嚣,湖光山色尽收眼底的滇池环线生态旅游区,已经成为都市人假期亲近自然的好去处。近日,记者走访了王官湿地、斗南湿地、捞鱼河湿地、东大河湿地和古滇文化旅游名城的湿地公园,随市民体验滇池治理的成效。
昆明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过去五年,我市全面推进滇池治理“六大工程”,建成湖滨生态湿地3600公顷,滇池水域面积增加11.51平方公里。滇池水质由重度富营养转为中度富营养,滇池主要入湖河道水质基本消除劣Ⅴ类,草海水质基本达到Ⅴ类,外海水质基本达到Ⅳ类。去年,滇池治理通过了年度国家考核。王官、斗南一期、东大河一期等湖滨生态湿地建成投用。
这其中,不得不提生态湿地公园所起到的生态屏障作用。以古滇项目为例,项目区内近万亩传统农业面源污染和近40家手工作坊点源污染被生态景区取代。项目内原350亩自然撂荒的湿地改造扩建升级为1100余亩具有自然生态修复和水体净化功能的精品生态湿地,推动了滇池治理模式的更新换代,实现了区域内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走进王官湿地公园,随处可见杨树、桉树、柳树、杉树及芦苇,美不胜收;斗南湿地四季飞花、芦苇摇荡,穿过长亭走到彩云湖边,留下一张温馨的全家福,或者带上孩子拿着风筝在小道上奔跑,都是惬意的画面;东大河湿地公园河道、防浪堤及鱼塘堤埂破口与滇池连通,种植了水杉、茭草、美人蕉等湿地灌木、挺水植物,红、黄、绿三色交错,仿佛天然的调色板;捞鱼河湿地公园的“水上森林” 独具特色,还可以走到服务区吃一碗呈贡豌豆粉,尝一尝腌萝卜;在古滇项目湿地公园游玩后,还可以参加游园活动,兑换奖票到古滇大码头乘“古滇战舰”游滇池……
田峰来昆明做生意多年了,今年把孩子接到昆明过年,一大早说带孩子到滇池边游玩时,家里老人还开玩笑说:“滇池水绿色的还有臭味,有什么好玩的?”田峰告诉老人,滇池治理已经取得良好的成效,环湖路还建了好几个湿地公园,有很多好玩的地方。他带上两个女儿骑行到斗南湿地公园游玩。“风景优美、空气清新,也不需要门票,最重要的是不拥挤。”到了斗南湿地公园,在彩云湖旁边留影后,他准备带女儿去水边放风筝。
如今,湿地公园已成为人们休息、体验、能发呆的好地方。据不完全统计,大年初一起,斗南湿地一天约有四五百辆车出入,上千名游客;捞鱼河湿地一天有2000多辆车出入,约有5000多名游客;到古滇牌坊的有2700多辆车,约17000多名游客。
按照《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十三五”时期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昆明市将强力推进以滇池为重点的水环境综合整治。深入实施和完善“六大工程”,提升滇池流域污水收集处理、河道整治、湿地净化、水资源优化配置效能。坚持实施城镇污染源控制,继续完善环湖截污和片区截污系统,深入开展入湖支次沟渠综合整治,优化湖滨生态系统功能,加强面源污染治理,持续开展内源污染治理。到2020年,力争滇池外海水质稳定达到IV类,草海水质稳定达到V类,主要入湖河道水质稳定达到V类以上,湖体富营养化水平明显降低,蓝藻水华程度明显减轻,流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通过高品质开发、最严格保护和管理,提升滇池的承载能力,科学规划湖滨旅游观光路线和休闲生活区域,建设湖滨亲水空间,一幅山水相映、城湖交融、堤岸交错、草木华滋、柳浪飞鸥的画卷,会在不久的将来呈现在市民面前。(昆明日报 记者唐丽)
编辑:王莹责任编辑:徐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