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滇池环湖生态建设助“高原明珠”重拾风采

10.03.2016  10:04

  中新网昆明3月9日电 (刀志楠)9日,昆明市人大常委会2016年滇池治理集中视察在海东湿地环湖截污展示厅启动。经实地考察后视察组表示,昆明环湖生态建设加快了滇池重拾“高原明珠”风采的步伐。

  滇池是昆明的母亲湖,是昆明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昔日的滇池有着“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的美誉。然而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由于种种原因,滇池受到严重污染,绿藻肆虐、浊浪翻滚、异味难挡。滇池从“高原明珠”变成令广大市民痛心疾首的一块“城市伤疤”。

  在此背景下,作为滇池治理六大工程之一的滇池环湖生态建设启动。其中滇池外海环湖湿地建设(四退三还)取得一定成效。该项目通过恢复与建设湖滨生态湿地及湖滨林带,形成水陆间的有效缓冲区,改善湖滨生态环境,与截污、治污共同构成滇池流域水污染防治体系,逐步恢复湖泊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当天,视察组前往船房河入口、金柳河等地实地观察,并听取相关负责人的汇报。“我们在这边打捞水草杂物已经五六年了,把这些打捞出来,避免污染物流入滇池,可以让滇池的水质变好一些。”正在永昌湿地打捞水草的王师傅称,“但是有些水草是对净化水质有益的,比如香蒲,对这一类的水草我们就要加以保护。

  通过治理,永昌湿地水质已经达到景观水标准,成为滇池水陆有效缓冲区。据悉,2009年以来,从滇池外海保护界桩外延100米范围内,整个滇池环湖生态湿地建设工作现共完成退塘、退田44669亩、退房145.3万平方米、退人24514人,开展湖滨生态建设54305亩,提升、改造建设11块湿地。

  退田退塘、退人退房的实施,有效消除滇池核心区域人类生活活动及农业生产营养物质的产生,实现“湖进人退”。一些消失多年的海菜花等水生植物、鱼类、鸟类重现滇池。其中,滇池鸟类从2012年前调查记录的96种,上升到2014年底记录的138种,增加了42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