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村中都市”龙院村枯荣记
酒吧、KTV、摊贩、蜂拥的学生流,构成了这个小小的“村中都市”。
夜幕下的烧烤摊。
一名男子在“村都”中流动卖烟。
夜色降临,喧嚣渐起,人流渐多。
位于昆明海源寺旁的龙院村,在霓虹灯下陡然“复活”。
烧烤的烟雾逐渐将整个村落笼罩,热情的小贩对着每一个路人打招呼,酒吧服务生笑脸迎向走近的年轻人。
狭窄的巷道里,携手的高校情侣,勾肩搭背的同窗,忙碌的外来者,或步履匆忙,或询物问价。如果不是连排、醒目的“宾馆”“招待所”“校园住宿”“持学生证打折”等等招牌,你会以为,这里就是地处昆明核心的“昆都”。
人们也叫这里“都”——村都,村中的都市。
龙院村,这个以“村庄”为计量标准的繁华之所,这个与3所高校毗邻的小小社会,商业化程度、人群密集度以及商铺租金,甚至直逼闹市南屏街。10年里,村民、外来务工人员以及学生,赋予了这里120家旅馆、500个地摊、众多酒吧和网吧生机和活力。
如同CBD,这里寸土寸金,摊点租金甚至达到每月1000元/平米;又像草木更迭,这里的繁华会在一年里几度枯荣,繁华期与学生的在校时间一致——3月至6月、9月至12月。
超过2万名学生,给“包租公”、小商贩和酒店、KTV经营者们,带来了足够的“淘金”期待。远离城市中心的学生,也享受着“平价消费”和繁华不夜城,烦恼着那些必然的混乱和“不安全”。
在这里,你能看见一个被大学改变的村庄。
在这里,你还能看见正被村庄改变的学生。
酒吧的卡座和台上都是年轻人的身影,他们随着音乐扭动身体,或者大声呼唤。这些人里,有小梦,也有她的同学、校友。小梦每月的生活费是700元,而与她一样的无数学生,用生活费滋养着这个小小“都市”。
被征地改变的李涛,毕业后又回到了他曾经生活的龙院村,但再也看不见让他魂牵梦萦的菜地、水沟。他甚至已经无法清晰地指出曾经的田地范围。“这里不是龙院村了。”他说。
学泰语的小秋曾在大三时去泰国学习了一年,那里有更多的美食和琳琅满目的商品,于是她渐渐忘记了龙院村的存在,“媒体为什么对这里感兴趣?这里虽然东西多,对学生很方便,但也复杂不安全,其实它没有可以让人记住的地方。”
编辑:陈盈盈责任编辑:徐婷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