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提升群众公共法律服务获得感
来源: 昆明日报
近日,记者从昆明市司法局获悉,2020年以来,全市公共法律服务实体、网络、热线平台等已为群众提供各类法律服务事项59.1万件。以提升群众安全感满意度,提升群众司法获得感为目标,昆明市把公共法律服务作为法治社会建设的基础工程、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的民生工程,聚焦“六个环节”,不断提高规范化、便捷化、惠民化、专业化服务水平。
科学设计制度
让法律服务更规范
昆明市将公共法律服务作为政府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设定指标考评项目,围绕法律服务平台组织、服务产品项目、服务供给配量、服务社会参与、服务群众指标考评“五大体系”,全面解决“谁来服务、在哪里服务、如何服务、服务什么、服务如何”等根本性问题,提升公共法律服务的规范性。从长远计,昆明市制定远景规划,提出到2025年,建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均等普惠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形成全业务、全时空的公共法律服务网络,为人民群众提供随时办、随地办、随身办的公共法律服务,并从5个方面细化了18个目标任务及保障措施。
四级实体平台全覆盖
让法律服务更便捷
目前,昆明市已建成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站)1843个,为群众提供“一站式”法律服务。考虑到不同人群的法律服务需求,昆明市司法局在辖区内的14所监狱、4个强制隔离戒毒所建立公共法律服务站,在劳动仲裁院建立4个公共法律服务站。此外,还建立4个退役军人公共法律服务站、1个军队法律援助工作站、1个知识产权公共法律服务站。
今年,昆明市实现“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与“12345政务热线”的无缝转接,2020年至今已接听群众来电11万余次。此外,昆明市民还可在机场、高铁站、医院、图书馆、政务服务中心等地通过800余台公共法律机器人获得法律服务,自上线以来,已累计提供智能法律咨询服务146228次,提供智能法律文书服务4536份。
降低法律援助门槛
让法律服务更惠民
为了让群众有更多的法治获得感,昆明市进一步降低法律援助门槛,扩大法律援助范围,在城镇放宽法律援助经济困难审查标准至最低生活保障标准2.5倍执行,在农村按上年度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一半执行。同时还将农民工、未成年人、少数民族、残疾人等群体列为法律援助重点服务对象。2020年至今,全市受理少数民族法律援助案件2399件、未成年人3393件、老年人1202件、残疾人259件、农民工3086件,为农民工挽回经济损失1400万余元,重点人群享受公共法律服务的幸福感持续增强。
排查矛盾风险
让法律服务更精准
昆明市着力加强“一站式”矛盾纠纷调解中心和规范化司法所建设,开展矛盾风险大排查大化解专项行动。今年1月至7月,各县(市)区司法局组织开展矛盾纠纷日常排查8060次,专项排查38497次,累计开展涉疫情矛盾纠纷排查41272次,有效防止因矛盾纠纷引发的“民转刑”“刑转命”案件发生。全市各责任单位强化矛盾纠纷调处工作,多途径促进矛盾纠纷源头化解、多元化解。2021年至2022年上半年,全市共调解各类纠纷66092件,调解成功65804件,调解成功率达99.6%。全市无因调解不当引发群体性事件、重大伤亡或者造成其他恶劣社会影响的情况。
优化服务
让法律服务更利民
近年来,昆明市公证行业积极开拓创新,探索推广“互联网+公证”在线服务新模式,推行“网上公证”“远程视频公证”,公证办理“最多跑一次”“一次都不跑”等便民事项,实施公证办理“绿色通道”服务,为老、弱、病、残等特殊群体提供上门服务。今年4月,昆明市司法局研究出台方案,在全市区域内打破法律援助受理环节的行政区划限制,申请事项属于昆明市法律援助机构受理的,申请人可选择就近的法律援助机构办理法律援助申请事务,受理后移转案件管辖地法律援助机构办理,尽可能降低群众的维权成本。
优化提升营商环境
让法律服务更专业
昆明市司法局为企业进行“法治体检”,协调157家律师事务所开展民营企业法治体检907次,出具法律意见书1112份,代理诉讼2152件,切实提高了企业防范法律风险的能力。支持律师事务所在南亚、东南亚设立境外分所8家,牵头成立中国(云南)自由贸易区昆明片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为中国公民和企业“走出去”提供全方位的跨境法律服务。建成全省首个商事仲裁调解服务中心,建成知识产权公共法律服务(维权)站,现有商会、劳动争议、消费、律师调解组织87个,确保帮助企业和个人解决知识产权申报、维权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有效化解市域内影响营商环境的矛盾纠纷。(昆明日报 记者辛亚洁)